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是什么?
具体如下:
1、传统文学批评叙述明代诗文流变,大体分为复古与反复古之争,复古者为李、何、王、李诸人,反复古者为王、唐、归、徐、汤、袁、钟诸人。《明史》将七子的文学主张简单总结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钱谦益《列朝诗集》痛诋七子的复古,而为公安袁氏张目,视公安、唐宋派为复古派的对立面。由于钱氏诗文在清代被禁,《四库全书总目》对钱氏之论作了回驳,对复古尚有持平之论。但不管怎样,钱氏及《明史》文苑传序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人多依据其观点对明代诗文作判断
2、夏崇璞(1922)重拾清人旧说,把复古与唐宋派、公安派视为冰炭 。吴重翰(1949)认为唐人复古尚有创造性,明人之复古则诚复古,复古与反复古之论战,复古派归于失败 。周作人、任访秋等五四新文学者由于受时代思潮的驱使,对公安、竟陵诸子尚能摆脱前人成见,做出新评价,然对复古派则沿袭成说,一味贬低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49)都称复古为拟古,并从进化论的角度加以批评
3、较早对复古有同情之论的是朱东润和钱基博。朱氏(1930)首先发掘出明人复古之新意,认为复古不是守旧,在动机方面尤有天渊之别,复古与革新相为表里,而与守旧格格不入,并认为李梦阳对于诗的认识有为一般人所不能梦见者,近人言一切新文学之来源出于民间,李氏四百年前已有此论,其见解之卓绝,诚可惊叹 。钱基博是一个旧派学者,对复古派尚有好评。《明代文学》(1933)认为中国文学之有明,犹如欧洲中世纪之有文艺复兴,明之有何、李复古,以矫唐宋八家之平熟,犹唐有韩、柳之复古,以救汉魏六朝之缛靡,有往必复,亦气运之自然也。钱氏摆脱一偏见,然褒复古而诋公安、竟陵,与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意见相同
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还是一场解放思想运动?为什么?
两者都算的上吧··当时欧洲的整体社会风气以及思想都是非常压抑沉闷的··然后就有一小撮艺术份子还有学术份子开始奢望古希腊的开放的良好的学术和社会氛围··然后就有了文艺复兴···所以···它既是解放了当时欧洲的思想和学术风气···同时它也是借鉴了古希腊的社会环境去解放的··所以··都算的上吧··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复古运动,急!急!急!
无论是 古文运动还是 诗文革新运动,在文章复古的表象之下是政治诉求革新的本质。
中国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其实,古文运动不始于韩柳,不但不始于韩柳,说得早一些,也可以说不始于唐代。南朝之刘勰,北朝之苏绰,都可说已经开了这个风气。 刘勰尤其重要,因为他是批评家。批评家总有理论,这理论便是古文运动的根据。古文运动是为了反对南朝言之无物的散文而引起的,所以古文运动的理论根据,也就重在“道”。不过进一步假使追究到“道”是什么,那真是道其所道,各人的讲法就不很一致了。 同唐代古文运动一样 ,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也具有复兴文学和儒学的双重目的 ,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明中叶士风与学风的反对、对宋明理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的不满上。如果说其中某些人具有了“反理学”的倾向 ,那也只是在儒学范围内 ,在尊重周、程、张、朱等理学大师的前提下 ,作了一些批评和修正 ,呈现出向孔孟原始儒学回归的迹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给明中叶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一丝活力。[明代复古主义运动]明弘治、嘉靖时期兴起的诗文拟古运动。明王朝建立后,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倡导下,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台阁体”曾长期统治文坛。随着朝政的日益腐败,以及由此引起的尖锐阶级矛盾,不少诗文作者遂对这种“雍容典雅”、粉饰现实的文风深为不满。但因他们同样脱离现实,遂以“复古”相对抗。弘治、正德年间,先有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唐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号称“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门号,希图从气势阔大的秦汉散文、音节激昂的盛唐诗歌中寻找寄托,得到鼓舞。嘉靖、隆庆年间,又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号称“后七子”,继之而起,相互标榜,把复古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此一运动持续百年之久,虽在打击台阁文风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因盲目复古,以格调、法式等方面的模拟代替对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依然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对创作曾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中国近代的所谓“复古运动”简介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此后,文化领域的复古主义抬头。 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因尊孔问题发生激烈争论。会上,蔡元培提出“学校不应拜孔子案”,因为与当时的大气候不一致,没有获得通过。但由于蔡元培等力争,最后达成妥协,这个方案不颁行,但在学校管理规程内删去拜孔子的条文。这样,学校拜不拜孔都可以。然而,1912年9月13日,教育部公布以每年10月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全国各学校届时举行纪念会。史料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他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唯愿全国人民恪守礼法,共济时难。……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纪纲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这就是说,旧的纲常伦理还不能改变,因为它是维系人心的好工具。这时,袁世凯的尊孔还比较掩饰,他没有公然提倡“尊孔读经”,而用道德说教来转移视线,妄图再度取代国民心中刚刚建立的一点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加紧进行尊孔活动,大造社会舆论。9月25日,袁世凯正式颁发了《祭孔令》,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明令于孔子诞辰之日,中央和各地方必须举行祭孔典礼。9月28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护卫下,于早晨6点半抵达孔庙,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下围褶紫缎裙,头戴平天冠,由侍从官朱启钤、周自齐及侍从武官?昌引导行礼,俎豆馨香,三跪九叩。与此同时,各省将军、巡按使也都在省会文庙祭孔,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过了几天,他又叫财政部拨款修缮北京孔庙,并自捐银5000元相助。有人甚至发出请愿书,要求北洋政府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 曾经七次上书变法维新的康有为竟然在《请饬全国祀孔仍行跪拜礼》中说:“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又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中说:“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复古一派乌烟瘴气。 与恢复祀孔制度的同时,袁世凯也决定恢复祭天。1914年12月23日,这一天是冬至,也是袁世凯祭天的日子。从新华门到天坛,全部是黄土垫道,警察出动,全城戒严,沿途街巷一空。天坛周围密布着数千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到处都是岗哨。清晨3点,一辆装甲汽车载着袁世凯出了总统府,向天坛驶去。在南门外,袁世凯下了汽车,换乘早已准备好的四角装饰着璎珞的轿车,到昭亨门,下了轿车,又坐上竹椅轿直到天坛前。到了天坛,袁世凯开始步行,这时天还没亮,天坛前点着明亮的灯火,他在更衣殿换上离奇古怪的衣冠,便登坛顶礼膜拜,一切仪礼完全模仿封建帝王,只是由跪拜改为多次鞠躬。他祭天所用的祝板,和清朝皇帝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子臣”两字改为“代表中华民国国民袁世凯”。祭天大典从凌晨3时开始,一直进行到8时50分才算结束。 至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先向亲信透露:“如果天下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于是乎,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请愿团纷纷出笼,上自王公遗老、政府官僚、各省将军、巡抚使,下至车夫游民,无所不有,样样俱全。北京的乞丐和八大胡同的妓女也被分别组织起来,成立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手持各色旗帜,齐集新华门外,跪呈劝进表,请求袁世凯“顺应民意”,尽快登基。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称帝,改号洪宪。 清朝皇帝虔诚地祭孔,却换来数千年中国末代王朝的命运,袁世凯机关算尽,孔夫子却也没有带给他好运,只发了83天的短命皇帝梦。为什么明朝会出现文化复古运动?为什么这场运动不会演变成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
1.文化复古出现原因:文章复古的表象之下是政治诉求革新的本质。15世纪末以后,明代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复古的旗帜下,他们重新审视文学现状,寻求文学出路,尤其是针对明初以来受理学风气及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委靡不振的文学局面,他们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俗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一种新的理解。
文艺复兴: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世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基督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基督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又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2.不会演变成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的原因:①文艺复兴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目的是打破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和禁锢。文化复古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的时代发起的,受封建思想主导。②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机械复古。③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明朝时有哪些派系反对复古运动?
大规模自觉地起来反对复古运动的是“唐宋派”、“公安派”与“竟陵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的主要精力虽在散文,但“自为其言”、“直写胸臆”等主张亦适用于诗。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和稍前于此的李贽、汤显祖等在清算复古主义文学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李贽提倡“童心说”,汤显祖提倡“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袁宏道更提出“性灵说”。这些主张势必促使他们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而提倡抒发真情实感,也促使他们的创作“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小修诗叙》)“竟陵派”以锤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也提倡性灵,但更注重“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又把诗歌创作带回幽深孤峭的狭路。总的说来,这几派的创作成就虽不甚高,但是冲破了复古主义笼罩当时诗坛的陈腐空气。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你好,希望采纳!明中叶复古运动倡导什么?
您好,至诚会计网校刘老师 回答您的问题: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称前七子)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