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运动,什么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什么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传统上指一个社会内部政治领域的两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民主社会。在现代西方国家,政治通常被分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义(右翼)和社会主义(左翼),在美国,广义上的自由主义指左翼政治,而在欧洲,自由主义则指更广泛意义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么是左翼,什么是右翼?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一致的定义,关于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观点:第一,迈克尔?雷克顿沃尔德(Michael Rectenwald)认为,左翼主张在文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义、民主和多样性,右翼则主张少数人的不可缓和的统治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左倾。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属于左派,属于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象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是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万万年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地区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左翼或左派。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与左倾和右倾的概念相对,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又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比如激进的右翼极力反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对已进行的改革拼命反对并主张撤消之,一般称为极端保守派,而激进的左翼就主张实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这大概是叫极端自由派吧。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两派的主张变得模糊起来,都在向中间靠拢,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拢。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 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

什么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

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

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扩展资料:

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功劳:

1、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

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左翼文学运动加速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步伐。经过1930年关于文艺通俗化、旧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创造、1932年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内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关于大众语言和文字拉丁化这三次大的讨论,以及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实践活动,左翼文学运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

3、左翼文学运动加强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由外向内方面:首先,输入了大量苏联、东欧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先进的文学作品。

诸如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均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作品。

其次,通过文学期刊以及作品文丛介绍世界文学形势,借以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第三,积极的批判吸收苏俄与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学理论。

由内向外方面: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鲁迅、郭沫若、茅盾、张天翼、沈从文、沙汀等人的作品先后被介绍到各个国家,中国的左翼文学在世界上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左翼文学在文学创作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以茅盾、蒋光慈为代表的小说,以蒋光慈、殷夫为代表的诗歌,以田汉、夏衍为代表的话剧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涌现了《新梦》、《别了,哥哥》、《丽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记》、《蚀》、《子夜》等为现代文学史上永为不朽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翼文学运动

日本赤军与左翼运动时怎么回事?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赤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准确地说,日本赤军共分为“赤军派”,“联合赤军”和“日本赤军”三派,相继在1969年到1971年之间成立。联合赤军在1972年2月29日一次悲惨的包围战中,被日本警方歼灭,幸存者加入了日本赤军。而赤军则于更早的一次警察突击中被歼灭。

  日本赤军又称“阿拉伯赤军”,长期活动在中东。也是先后的三支赤军中国际影响最大的一支。他们中的三名成员于1972年5月30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罗德空港(现本.古里安空港)向旅客发动突然攻击,造成约100人死伤,其中24人死亡。这一袭击行动立即震惊了全世界,赤军也由此成为与意大利的红色旅,北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齐名的国际性恐怖组织。

  袭击中唯一被活捉的冈本公三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巴勒斯坦在给以色列的每一份释放名单中,“冈本公三”总是名列第一。此外,始终“亲美”的日本政府也在这次袭击中捞到了意外的好处,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处于西方阵营中的日本居然被撤下“敌对国名单”,这对赤军来说,不啻是一大黑色幽默。

  很多阿拉伯的父亲,也给他们的儿子取名“OKUDAIRA”,这是为了纪念那次袭击中自杀的赤军队员奥平刚士。由奥平刚士也可引出赤军的最高领袖,也是奥平刚士的妻子——重信房子。01年3月,重信房子被日本东京法院以非法出入境的罪名,判处20年徒刑。法庭上,已过60岁的重信房子依然风度翩翩,令在场的日本媒体大为惊叹。

  1945年,重信房子出生于东京都。她的父亲是日本一著名右翼组织的高级成员。或许会令很多中国愤青不解,虽是极右翼成员,但房子的父亲却毫无种族偏见,他要求房子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国际主义为终生理想,同时还提醒她“不流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这句话便造就了日后以美丽和冷酷著称的赤军领袖重信房子,也促使房子走出日本,投身到中东的反美浪潮中。

  日本的亲中情节

  赤军是当时日本社会的缩影,对那时的许多日本青年来说,美国象征着帝国主义,象征着罪恶;而中国象征着革命,毛主席是全世界革命青年的共同导师。在游行中,他们常常将毛的画像高高举起,并把毛的语录用鲜血写在横幅上,而他们则在横幅和画像下,表情庄严的前进着。这样的画面不时出现在当时的电视、报纸和期刊上,成为当时日本的时代写照。但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和毛泽东对尼克松的亲自接见,却令这些日本左翼青年们陷入了集体幻灭。

  当联合赤军被日本警察包围于“浅间山庄”的时候,日本警方让一位赤军成员的母亲在现场喊话:“时代变了,美国总统同毛主席握手了,毛主席交给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孩子,回家吧!”结果孩子没有回家,他在绝望中向母亲开了炮。直至1979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日本左翼的外部精神源泉彻底断绝,无数左翼青年在绝望中自杀,左翼运动由此无限期的走入了低谷。

  但日本的亲中情节并未因此终结。80年代初,日本出了一本著名的幻想小说,描述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为谋求霸权,相继入侵中国和日本。日本作家在书中写道,为了抵抗苏联帝国主义的入侵,无数日本青年怀着对于中华文明的热爱,和对苏联的反感,远赴中国投身到抗苏援华的事业中。不幸的是,苏联乘日本全力援助中国,突然袭击了日本本土,并几乎占领了日本全境。在该书的第三章,在大陆上战胜了苏联的中日联军,反攻日本本土,光复了日本。该书在日本畅销一时,也可侧面见证当时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切感。这些亲切感或许来自以下方面:周恩来取消了对日索赔、苏联成为共同的敌人、中日两国相近的文化、中国开放后展现出的令人好奇的新形象。

  补充:时间倒流回30多年前,日本社会正值左翼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时,赤军的成员当时多半是学生运动的激进成员。由于当局的压制,后来一些人走上了过激的武装化道路,由此诞生了赤军派组织和“东亚反日武装阵线”。后者在日本国内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爆炸案,包括爆破“兴亚观音像”(由南京大屠杀时指挥日本军队占领南京的指挥官松井石根所建)和“殉国七士碑”(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慰灵碑),实施三菱重工爆炸案(他们认为大企业是实施帝国主义掠夺的先头兵),策划爆破列车暗杀昭和天皇(未成功)。赤军则是在国内遭到镇压的情况下将目光转向了海外,要在国际上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1970年劫机到了朝鲜,一些人在1971年先后到了中东,与当地游击队战斗到一起。

  重信房子在赤军派到中东的组织中充当了政治领袖的角色,打出了“日本赤军”的旗号。当时留在日本国内的赤军派组织“联合赤军”由于内讧和遭到日本政府的镇压而很快被消灭。但日本赤军则在海外活动了30年,制造了一系列令以色列和日本、美国等西方政府感到震惊不已的恐怖袭击事件,日本赤军从而被西方国家列为日本第一个国际性的恐怖组织。在日本赤军制造的一系列事件中,袭击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1972年5月),袭击海牙的法国使馆(1974年9月)和吉隆坡的美国大使馆(1975年8月)事件等使西方国家再不能忽视赤军的存在。

  袭击特拉维夫机场事件造成100多人的伤亡,大多数为无辜平民。执行此次行动任务的3名赤军“战士”有两名当场实施自杀性爆炸身亡(一说是被以色列警方击毙),1名被以色列警方逮捕。被逮捕者名为冈本公三,他在以色列的军事法庭上陈述动机时说:“作为日本人当然应该回日本闹革命,但我认为世界革命应该在全世界发起,不应该有地域性特点。”

  但暴力事件的频发和升级并没有令赤军的“世界革命”获得成功,而是使他们一步步走向孤立。尤其是东西方冷战的结束,更使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愿意为他们提供栖身地的国家也不愿意再为他们提供庇护,走投无路的赤军成员一个个被逮捕。他们正在逐渐地被遗忘,在左翼活动大多已没有了声音的日本社会,年轻人沉湎于现实的物质生活,没有多少人愿意了解赤军的情况。

  重信房子为她的女儿起名“Shigeinobu Mei”(重信 メイ),据说就是源于对特拉维夫机场事件的。重信女儿在日本的活动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同时也引起了日本人对中东问题的更多关注。重信的女儿在日本活动时,在名片上印的汉字为重信メイ(“Mei”在日语中也可写作“命”)。她在诠释自己的名字时说:“和平的含意是共生和尊重生命,而不是简单地指没有战争。我为28年来第一次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而感到自豪。” 张承志在《赤军的女儿》中,对她的生活有介绍,并把赤军的女儿做为“健康的、多民族结合的产物,天生就否决了种族主义。她们自孩提时代就失去了家园,所以她们的梦想,只有家园。她们最热爱的,唯有和平。”[1]

  附 :赤军大事记

  迪拜事件:

  1973年7月20曰,丸冈修等人劫持从巴黎经阿姆斯特丹往羽田空港的日本航空的波音一747飞机,后经由阿联酋的迪拜飞往利比亚。在释放乘务人员和乘客以后,炸毁了飞机。

  新加坡事件:

  1974年1月31日,和光晴生和山 田义昭及两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炸毁了新加坡的壳牌公司炼油厂。

  海牙事件:

  1974年9月13号,西川纯,奥平纯三(奥平刚上的弟弟),和光晴生等三人,为r被捕同志的获释而袭山了荷 兰海牙的法国大使馆,法国政府只好释放往押的日本赤军成员。

  吉隆坡事件:

  1975年8月4曰,为了被捕同志的获释而占领了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美国和瑞典大使馆,美国总领事被绑为人质。日本政府被迫释放在押犯人。

  值得说明的是,在当时赤军所提出名单上的在联合赤军中排名第三的中央委员会书记长坂口弘当时已经被判处死刑,但他拒绝了释放,选择了服刑以偿还所犯罪行。1993年被最高法院判决死刑,1995年执行。

  达卡劫持日航飞机事件:

  1977年9月。在印度洋上空,日本航空的DC一9飞机被日本赤军所劫持降落于孟加拉国的达卡机场,日本政府答应了劫机者的要求,释放了六名赤军成员,支付了600万美元的赎金。被释放的犯人在达卡机场和日本赤军成员会师,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机场加油以后在阿尔及利亚的达尼尔机场释放了人质。 就是从这次事件以后,日本政府才组织了特殊警察部队(SAT)。

  三井物产马尼拉支店长绑架事件:

  1986年11月1j日,三井物产马尼拉支店长被菲共的新人民军绑架,在付出1000万美元的赎金以后,人质于第二年3月3日被释放。1991年犯人被抓获而供出绑架事件得到了日本赤军的协助。

  那波里事件:

  1988年4月,日本赤军用汽车炸弹攻击了意大利那波里的一个夜总会,炸死美军士兵和一般民众5人。

  同名人物:

  赤军,历史小说作家、狂热的游戏人、理智的乐观主义者、国内知名历史论坛“新·战国联盟”主要策划之一。其个人主页《宛如梦幻》在网络广为流传,并在国内发表过多部小说和历史散文,对于我国三国时代和日本战国时代的认识和论述尤见功力。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生命——神授的权杖》、《洗烽录》等,历史散文《织田信长》等,部分作品还在中国台湾出版。

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具体内容?目的?意义?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通常意义上的“30年代文学”指1928年到1937年这一阶段的文学,也称为“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尽管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思想文艺领域却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独立力量。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页。

30年代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文艺群体

在文坛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

1.国民党党制文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宣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运动》(1930.10)等。

刊物:《前锋周刊》、《前锋月刊》(1930);《黄钟》(1932)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潘公展、朱应鹏、王平陵、黄震遐、傅彦长等;小说《陇海线上》、《大上海的毁灭》,诗剧《黄人之血》等。

2左翼文学运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群体(“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在文艺观点上对国民党的党制文艺和左翼文艺都有不满,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28年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的时候。当时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活跃,日本乃至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涨,给了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1928年和1930年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革命作家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苏联有“拉普”——20世纪20~30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日本则有“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简称,1928年成立,并创建机关报《战旗》。)这都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造成了很大影响。

2.当时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现时需求:20年代初期,恽代英、肖楚女、邓仲夏等共产党人就开始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5年茅盾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1926年郭沫若发表《文学与革命》等成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前奏。

1927年“4·12”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单独领导革命,政治上的独立要求文学上的独立。

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汇集于上海。(因为上海有外国人开的租界可以为他们提供避难之所)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阳翰笙,李一氓、成仿吾、钱杏邨、洪灵菲等;后来都成为革命文学重要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二、30年代重大的文学争论(3个)

①“革命文学”论争(1928—1929)

1、争论双方:一方是后期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等,一方是鲁迅、茅盾等。

2、论争双方的代表性文章:

“革命派”: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杜荃(郭沫若)《文艺路线上的封建余孽》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1928.2)、《文艺与革命》(1928.4)《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1929.5)等;茅盾:《读〈倪焕之〉》,《写在〈野蔷薇〉的前面》等。

3、论争焦点:

“革命派”夸大文艺的作用,片面强调文艺的宣传作用,强调作家必须转变世界观而且将这一转变看得过于简单;错误地否定五四启蒙文学的成就,批判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

公开声称现在的“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反革命派”,譬如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作家均应遭受批判,把“五四”以来新文学当成资产阶级文学而给以全面否定(李初梨)。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钱杏邨);鲁迅是中国布尔乔亚最良的代言人,是对于无产阶级最恶的煽动家,是中国的老骑士,老“堂·吉诃德”(李初梨),鲁迅是“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二重反革命”(杜荃)等。

鲁迅的观点:

1)不应夸大文艺的作用;文学应该起到为革命宣传的作用;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不只是宣传,文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学的这些特点和规律依然应该受到尊重

2)作家世界观的转变不是凭一时的热情和简单的口号,要有切实的作品和真正革命的思想。

4.“革命文学”论争的意义:

积极意义

1)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

2)双方由“论战”到联合,促成了“左联”的成立。

消极意义

1)论战双方均流露出一定的宗派主义情绪,呈现出30年代文艺领域一系列论战所共有的非理性色彩。

2)虽然因为共产党高层的介入而终止了这场论战,但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并未得到有力澄清,革命文学派的“左倾”幼稚病仍然遗留到了后来的“左联”中。

②关于“文学给基于遍人性”的论证。批评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③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论证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的独立性。

、“左联”的成立及左翼文学

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解散于1936年

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40余人。

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物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主要的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节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后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在1931年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的提倡。

2、对30年代左翼文学的认识

1)一般而言,狭义的“左翼文学”特指30年代与“左联”有关的文学创作活动;不能等同于“无产阶级文学”、“工农兵文学”、“延安文学”等概念。

2)30年代左翼文学的成就离不开“左联”的倡导和扶持,但不能简单地完全归因于“左联”这一政治色彩浓厚的组织。

3)我国文学史上对30年代左翼文学有着两种极端的评价:一是惟左翼文学为正统,忽略或排斥沈从文等非左翼作家(以建国初的文学史叙述为代表);一是以左为“祸”,否定或贬低左翼文学的成就(文革十年对30年代“文艺黑线论”的错误批判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学术观点)。

2000年以来,“左翼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对“左翼文学”的评价也愈加公正客观

4)“左翼文学”阵营的构成很复杂,不能笼统地用某一个标准对其进行判别。可以包含不同层次:

鲁迅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坚持对社会思想的改造;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坚持要推翻国民党政权(不同于共产党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丁玲、张天翼、蒋光慈、柔石、殷夫等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很有才华的作家。

茅盾(曾经是党员但后来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但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介于真正的党内人士和自由知识分子之间。

戴望舒、郁达夫等人仅仅是同情无产阶级的杰出作家。

冯乃超、周扬等人则更多的是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而缺乏文学创作的才能。

5)30年代左翼文学虽然成分复杂,但仍有其共性:

其一,战斗性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作为强权压迫下的文学的特点。

其二,对社会底层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左翼文学对“阶级”意识的强调。

其三,对社会重大现实题材的关注和在理论上对形式大众化的倡导(在创作实践中未必能很好地贯彻——区别于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

30年代文艺思想论争

一、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的批判

傅彦长:《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用“民族主义”抹杀阶级意识,用文艺的“中心意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瞿秋白在《屠夫文学》里痛斥“民族主义文学”是“鼓吹杀人放火的文学”(1931.8)。

茅盾《“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均对其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

二、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8年3月,新月社创办了《新月》月刊,徐志摩在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中就对包括“功利派”、“偏激派”、“攻击派”、“主义派”等在内的文学派别进行批判,这必然与左翼文学的主张产生了矛盾,一开始就引来左翼阵营的批评。

随后即有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对梁实秋等人的反驳,鲁迅的杂文最有说服力。(P155—156)

什么是左翼音乐运动?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左翼骨干是人名还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了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其次,是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其中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而五卅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简单地说,就是中国辛亥革命后惨淡的现状,倒逼的当时的国人,不得不反思和寻求新的思想和出路,结果俄国的十月革命,给当时完全以西方民主革命为思维的中国革命者,送来了一剂新药。

而说难听点,人人都是现世报,大跃进激进思想的持有者,所以就不顾老药需要长期服用的本性,就把希望寄托在一剂新药就可以解救苍生的空想上!

左翼音乐运动有哪些有代表的音乐家?

一、左翼音乐运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介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的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左联"领导人瞿秋白要求文艺家们深入下层百姓,熟悉和利用各种传统文艺形式,包括民间音乐形式,进行通俗的革命文艺创作。先后成立的左翼音乐组织有:1932年秋,聂耳、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1933年春,田汉、聂耳、任光等在上海苏联之友社内建立的音乐小组(又称"中苏音乐学会");与此同时,由聂耳、任光、张曙发起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以及1934年春正式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加者有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虽未参加上述组织,但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左联"的方针相一致。

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如《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影片和《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中的歌曲,多数脍炙人口并流传不衰。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保卫国土》、《游击队歌》等,是"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第一批作品。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干,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

1930年8月.在"左联"执行委员会的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形式及我们的任务》中,曾对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到工厂、到农村、到战场上、到被压迫群众当中去"的号召。音乐家在这一时期深入厂矿、城乡、大中学校和市民当中,讲授音乐知识,组织歌咏活动,了解人民生活。这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家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最早尝试。左翼音乐运动团结了音乐界的爱国民主力量,扩大了进步音乐的阵线,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进步音乐。任光、聂耳等在百代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任职期间,曾将大批进步歌曲通过唱片和影片推向全国。同时还组织起百代国乐队、百代新声会、联华声乐团等,扩大了左翼音乐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曾邀请赵元任、黄自同贺绿汀、吕骥合作,为进步电影《都市风光》创作音乐。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左翼 政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