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课堂,户外运动如何走进课堂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户外运动如何走进课堂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研活动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在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每个学期,教研组都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师各个年龄层次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评比和教学研讨活

如何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自觉地参与运动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能牢固掌握知识。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巩固,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我注意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肯定不错。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熟悉水平,鼓励学生质疑,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在学习中主动地去释疑解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 课题质疑。

题目是课题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提出疑问,捕捉文章的中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2、难点质疑。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抓住课文的难点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读、思中质疑。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学、思、问、悟的结合。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四、体验成功喜悦,激励人人参与。

1、幽默激励。

枯燥的课堂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也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所以,善教者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乐趣;不仅是方法,而且是动力。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得到激励,而这种激励有时是靠即时的幽默实现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幽默的动作,不仅能让学生得到会心的微笑,而且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甜蜜。

2、期望激励。

给予肯定。在课堂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留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我们经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正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加以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的评价语言也要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

在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是非常重要的,对增强学生体质,把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前,体育课评课“心率曲线”、“练习密度”作为一节课优劣的指标。现在,体育课评课“心率曲线”、“练习密度”逐渐隐退出教师的视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尚不全面所引起的困惑使得很多体育老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把本该有一定运动负荷的体育课上成不考虑运动负荷的课,是非常不对的。尽管目前体育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新颖,关注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但忽视了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面。缺乏一定的学练数量,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就很难真正掌握,也就很难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拓展和延伸,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说起。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概念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进行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身体机能所承受的活动量和强度,及其对机体引起的变化。心理负荷是指由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心理机能变化。两种负荷的起伏引起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和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反应,使体质水平逐渐提高。

三、体育课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事运动所消耗能量的大小,常用最大氧摄取量(亦称最大耗氧量)的百分比及每分钟心率能量代谢率来表示。大强度运动时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100%,心率达每分钟150次以上;如初中生 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2、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中小学体育课一般为40分钟,合理运用时间22分钟,那就是:课的密度:22/40×100%=55%,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3、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4、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师优美的示范会吸引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练习中去;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会使运动负荷过小;练习的间歇时间太少,又会使运动负荷过大。

5、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练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10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练习消极不认真的同学心率更是低到140次/分以下。

6、实际操作中对运动负荷的设计可能存在“无内容可教”、“五器械可用”、“无兴趣可言”、等现实问题。

“无内容可教”很多时候是因为体育老师不自信,体育课成为中考体育训练课等。“无器械可用”是因为某些经济滞后、领导不重视体育的地区,对器械的配备不到位,或者部分体育老师不注意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开发。“无兴趣可言”有时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等因素,很多时候是体育老师的不努力,教学手段单一、内容不当、语言贫乏等。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老师,很难教出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

以上因素都影响了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

四、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2、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例如,不能100米跑安排跑两次,鱼跃前滚翻也只做两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加考虑,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负荷,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它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3、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负荷。

每学期刚开始的几节课,运动负荷要小些,以后逐渐增大。上午第四节课,负荷量要适当降低,防止低血糖引起昏厥。冬天天气寒冷,运动引起的消耗相对减少,学生的练习量可以适当增加;夏季炎热,能量消耗大,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防止中暑。

4、运动负荷列入体育课评估指标。

体育教师应当树立课堂教学效果的质量观,体育课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其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既要检查分析负荷的安排是否科学,也要分析休息安排是否合理。运动负荷一定要纳入评价体育课的指标。

5、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设计运动负荷的能力。教师设计运动负荷时,根据自己钻研时所制定的组织教法,针对每项具体教法措施,要逐个亲自体验(或让指定的中等水平学生体验),然后结合对象特点和场地器材等条件,决定每项练习次数和休息时间。其次,体育教师还必须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各项运动的运动能力和水平,保持健美的身材,才能在学生面前很自信很有说服力。第三,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具有感染力。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师预先设计的运动负荷。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把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安排好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如何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堂

让体育技能教学回归本质,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的体育课

蔡可伟

本次培训学习,已近尾声。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看到,听到,和老师讨论到了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改革和创新问题。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老师们各抒己见,我也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经过这次研修专家和指导老师帮助了我,我才真正明白:“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相反,运动技术教学才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真正的主题。让体育技能教学回归本质,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

(一)让体育技能教学回归本质或者说为什么要坚持技能教学?

在网上看到北师大毛振明院长在题为《什么是好的体育课,如何上好体育课》的培训讲学中明确地指出了体育课应该完成的任务:

1. 教会学生有用的运动本领(体育教师授业的本职)。

2.锻炼学生的身体,并传授给学生健身的方法,传授体育运动文化知识。

3.让学生喜欢体育,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成功与乐趣。

4.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

他强调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育的本业和基石。听了毛院长分析过去的运动技术教学存在缺乏进步的学习和低级、重复教学的弊病,让我想起第八次课改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几个“过于偏重”的问题,体育中如:过于偏重竞技项目的教学,过于偏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过于偏重身体素质方面的评价等等。我们不能错误地全盘否定过去,不能舍弃新课改以前的体育教改中的积极的东西。

北京教育学院陈雁飞院长在对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技能教学问题的碰撞中也指出: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生物学刺激,就不能发展学生运动素质和体能;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就不能促进学生运动参与;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教育性,就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交流和互动,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

由此可见,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任何鄙薄和削弱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不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和锻炼,掌握运动技能,那么,“会学”、“会用”、“能力”、“运用知识技能”等,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如何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成功”和“快乐”

体育教学中的“成功”和“快乐” 不仅仅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的浅表的快乐情绪,而应该是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中或体育活动中通过努力获取的成功和快乐,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运动满足感。

毛振明院长将体育学习的“快乐”归结了四点:

1.学到了体育知识而感到成功和快乐

2.掌握了某项技能而感到成功和快乐

3.享受到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身心愉悦

4.与老师及同伴和谐相处、合作学习而感到成功和快乐

我想,我是否能再增加几点:

1.学生付出了许多或者从挫折中、失败中走出来而感到成功和快乐,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2、为自己或团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赏而感到成功和快乐

3.为自己取得进步,实现了自我目标而感到成功和快乐等等。

只有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真正感受到由内心发出的强烈的成功感和快乐感,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我们的体育课。

(三)怎样更好地进行技能教学。

1、技能教学是一堂课的主题,其他的一切辅助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都要为它服务。

2、体育技能教学的内容可以从现有的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中进行筛选和改造。

3、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学生运动的技能教学内容。

4、技能教学内容为体育课程服务并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要应该对技能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造,删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挖掘竞技运动对人的健康促进功能和激励功能。

5、体育技能的取材还可以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和创新。

6、多学、学会、会用更多的技能、技巧和方法,让学生适应社会。

7、技能教学在组织教法上,我们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练热情,从而彻底改变过去“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呈现出“学生乐上、想上、盼上体育课”的景象,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8、技能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和手段,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毛院长在授课中曾耐心细致地为我们展开“对运动技术进行分类教学,分门别类地教好运动技术”的阐述,并用坐标图表和课时计算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学员们懂得了道理,迫切需求的关于各类体育技能教学的策略和实践专业培训接踵而来,由宋老师和陈教授就中学田径教材分别为我们作了题为《教材教法与课例分析》和题为《教学技能与学练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由陈教授和王老师分别为我们进行了中学球类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由方教授和陈子霞老师分别为我们进行了中学体操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由周老师为我们进行了中学武术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还有张、范老师分别教授跳绳和花毽两个项目的教学技能与拓展,北师大陈教授还为我们专门介绍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方法原理,并进行了小组拓展竞赛……短短几天内安排的课时之多,容量之大,是我从教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这些培训课程指导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教材分析,选择适宜的内容,研究教法、学法,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技巧,促进学生们通过体育课程,学会在未来生活中基本够用的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中学体育技能教学的内容可以从现有的教学内容、竞技运动中进行筛选和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学生运动的教学内容。竞技运动的内容为体育课程服务并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就应该对竞技运动的内容进行适当改造,删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挖掘竞技运动对人的健康促进功能和激励功能。当然,我们的体育技能教材还可以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和创新。在技能教学的组织教法上,我们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练热情,从而彻底改变过去“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呈现出“学生乐上、想上、盼上体育课”的景象,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上一节好课不难,把每节常态体育课都能上好,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通过本期国培计划体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我相信,全体学员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一定会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把握体育学科的本质,认真研究学理,钻研教法,把体育课上成对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有用的,为学生所喜爱的课程。

浅谈小学体育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是每一位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与工作人员的常新话题。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业已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技术保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最富有活力的环节,是教学改革中最有潜力发挥的领域。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阐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运动能力的提高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虚构性和趣味性。

1.针对性。主题性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以往的体育情境教学,虽然也有标题设计,但在教学内容编排中并不注重内容与主题的关联。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的,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虚构性。体育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设置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情境和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体育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3.启发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好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情绪领域。

4.趣味性。情境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因此,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二、情境教学法能满足小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

根据我的观察,相对于大中学体育教学而言,情境教学法更适合小学生体育教学。因为,从适应对象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两方面来看,情境教学法的确是一种切实有效且能较好地调动小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1.从教学对象特征上看,情境教学法主要适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利用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进行充满趣味、生动活泼的教学。通过教学实践的体验,我认为不是因为体育必须模拟一定的情景才能教学,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些枯燥的身体练习时,能提高他们对练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法主要遵循儿童认知、情感变化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假设一个情境,如“抗洪抢险”“夏令营”“过独木桥”等,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进行积极的学和练。

2.从教学内容侧重点上看,情境教学法侧重于学生基础动作,基本技能的学习,通过创造快乐、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侧重于学习基本技能、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生体育课堂中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三、情境教学的程序及应用技巧

过去的教学过程是:教技术动作―学技术动作―完成技术动作,但很少考虑技术动作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会的,有时还要带些惩罚因素。现在看来,学生多是在比较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中学习的,这种学习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而情境体育教学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发运动兴趣―体验情境―运动乐趣―还原。其采用诗情画意进行诱导,在游戏玩耍中学习,比如:队列训练―学解放军;快速跑―学鸵鸟;练跳远―学小兔。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并能体会到自豪、快乐、惊奇、赞叹等情感。

1.创设情境: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情境。情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情境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将学生引入“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呢?通常情境的创设有以下方式:

(1)运用动作模仿创设情境:即通过形象的动作表现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如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从而便于学生尽快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2)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教师条理清晰的讲解,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体育活动情节、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自编口诀创设情境: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认知水平,把技术动作要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口诀。朗朗上口,使朗诵与意念相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尽快领会动作要领,便于掌握动作技术。

(4)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如在做准备活动时,放段音乐,音伴操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随着音乐节拍,动作就会有力到位。在课的基本部分,学生练习跑步或组织学生竞赛活动时,放首《亚洲雄风》,无形中会激励学生斗志,会收到一定效果。到课的结束,做放松活动时,来上一段柔和舒缓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及时消除疲劳。

2.引发运动兴趣:在课的准备部分,通过模仿各种劳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把思维―动作融为一体,在预设的情境中锻炼身体。准备活动一般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完成的,也可由小干部带头进行。如在做音伴操时,学生可随着不同的音乐节拍创编各种动作组合,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达到热身的目的。又如教师说:“春天来了,小树长高了”,学生可做伸展运动,也可做提踵运动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智能和体能结合起来,在教师预设的情境教学中,吸引学生去主动参与,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让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

4.还原: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为了使运动中产生的疲劳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部分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创设适宜的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一个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案例

根据我的观察了解,小学生十分乐意和小动物交朋友,十分乐于模仿动物的动作。为此,提出了运用仿生心理进行情境教学:

教学主题:立定跳远

创设情境:依据教材的特点,编写了“大袋鼠”的动作特征和歌谣,帮助学生学习立定跳远。“大袋鼠”采用学袋鼠跳的形式,突出双脚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并设计了“大袋鼠”歌谣:“大袋鼠,长得怪,肚上长个大口袋,双脚起跳双脚落,连蹦带跳真是快。”

引发运动兴趣:上课前,选3~4人当“袋鼠”,每人胸前挂一个空书包。内装一个小排球,当小袋鼠。动作口令:“屈膝,两臂前伸弯曲,前脚掌着地向前跳20 m,转向再跳20 m”。通过这几组有趣的动物模仿动作的演示,已经大大激起了学生立定跳远的欲望,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在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我把事先根据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的通俗易懂的歌谣口诀介绍给大家,使背诵和意念相结合,学习和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尽快领会动作要领。

还原:到课堂结束,做放松活动时,播放一段柔和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平复心情,放松身体,及时消除疲劳。

五、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几个注意事项

1.加强“教”与“玩”的结合。在小学生体育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规的教学手段。但目前的情境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情境的设计,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的误区。因此,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上,应加强“教”与“玩”的结合,使情境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

2.促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在情境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并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以奥运会作为主题创设情境,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既锻炼了身体,又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例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

4.做好师生互动,拉近与学生距离,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教师也要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学生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以此提高其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利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这正是小学体育课堂所要达到的核心目的之一。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之,在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社会和生活环境,创设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情境,融“激趣、练身、益智”于一体,不断使学生产生“欣赏―向往―思维―操作”的心理与行为的连锁反应,从而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户外运动 课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