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负荷?
在减肥的时候,“运动负荷”这个词听着有点拗口,其实也不深奥,就是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有些人天天跑步一小时,但是体重减不了,问题出在跑步的强度不够。
什么是运动负荷量
运动负荷量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运动量大的人,心脏更强壮,因此心率较常人慢,肺活量也更大。但不能一味追求增加运动量,因为在锻炼时只有运动量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量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的健康不利,而每个人的体能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量。
扩展资料:
过量的运动不但容易导致身体损伤,而且大强度的运动会超出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当身心俱疲的时候,运动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痛苦,不可能长期坚持,很容易半途而废。
有资料显示,当运动的负荷超出了机体的耐受能力,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易引起运动损伤。
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而言,由于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能力、协调性、耐力水平等较差,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或者运动量过大时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关节肌肉扭伤,或者比较严重的肌肉酸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运动5大误区你“中枪”了没?
如何理解运动负荷的构成
运动负荷亦称“运动量”、“运动刺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决定生理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数量和强度。数量指练习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强度指练习在单位时间内用力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程度,一般以练习的密度(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动作的速度、投掷的距离、所负的重量、间歇时间的长短为指标。负荷的数量和强度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强度小,数量可多;强度增大,数量宜减少。
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扩展资料: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
1、增加或减少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来调节运动负荷。
2、缩短或延长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保证练习时间足够。
3、提高或降低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扩展资料:
调节运动负荷策略:
运动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跳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
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分别是通过哪些指标
运动负荷的量由运动量来表示,运动负荷的强度由运动强度表示。
1、运动量
运动量(Amount of exercise)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2、运动强度
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扩展资料
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的做法如下:
1、运动锻炼时合理搭配各项运动
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项目,可将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锻炼后的自我感受“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身感受控制运动量。
3、运动需要适当能量
人体平时能量的来源,主要靠饮食中摄取来的糖类,当空腹进行锻练时,主要的能量来源就靠脂肪。人在空腹运动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会明显增高,脂肪酸肌活动的来源如过量,就会出现损害心肌的“毒物”,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
因此,在空腹运动之前,应先喝一杯牛奶或吃些糕点,这样可减少诱发低血糖症的危险。相反饭后半小时运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空腹运动的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指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运动的数量和强度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运动的量是指练习的次数和延续的时间,练习的总距离和总重量等。运动的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一般以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跨跃的高度和远度等来表示。运动负荷应根据运动的数量和强度来综合评定。同时,动作的质量(即动作的规格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检查和评定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教育观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②学生自我感觉了解学生的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对练习的兴趣、练习后的身体的疲劳程度、肌肉是否酸痛以及其他不适反应等。③生理测量是检查运动负荷较为客观的方法。包括用仪器测量学生的脉搏、 血压、 吸氧量、呼吸频率、肺活量等。用心率遥测仪测量运动负荷,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中国的体育课上,学生的平均心率以如下数字为宜:小学120~13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女)130~140次/分,高中(男)130~150次/分。在日本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以每分钟 130~170次为宜。每分钟130次以下属于小运动负荷。达到 170次,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疲劳。如果心率在 130次以上的练习不到1/3,就显得没有生气,如果占1/2,学生就非常兴奋,学习情绪较高。计算运动负荷平均心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面积法是通过计算曲线面积所包含的心率次数求平均心率。以下图(图1、2)为例:由图中各点向横坐标作垂线(以虚线表示),将整个面积划分为若干区(以Х1、Х2、Х3……表示),先求各区心率次数,以ΣХ1、ΣХ2、ΣХ3……表示。因各区呈梯形,故求梯形面积即得。计算公式是:ΣХn表示某区心率之和(n表示第几区);α 表示各区心率的低频数(次/分);ь 表示各区心率的高频数(次/分);t表示各区的时间(以分为单位)。根据公式计算,各区心率次数为:再求总面积心率次数。将各区心率次数相加即得,以Σ X表示。计算公式是: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心率次数总和为:最后,求全课平均心率。计算公式是: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平均心率为:点算法是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各次心率数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计算公式是:Х1,Х2,Х3……Хn表示各次心率数; n表示测量次数。按上例,根据公式计算,平均心率为:!(安静心率不列入计算)点算法求得的平均心率是近似值。为了缩小误差,在计算时可用加矫正点的方法进行矫正计算。怎样控制运动负荷?
怎样控制运动负荷:1.为了达到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在每学期开始前,总结上学期的经验,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合理编写教学计划,尽量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切勿片面或集中练习。
2.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符合学生的运动心律曲线,掌握课的过程与节奏,即从课的开始起,心率要逐渐上升,在课中后不出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3.根据心脉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
4.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指导,要遵循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掌握体育科学的技能、知识和方法。
5.寻找合适的放松方法来提升恢复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