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代表人物,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列举西方文论在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一、结构主义文论

一、 概况

1、西方结构主义文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2、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走向鼎盛,法国文学研究由于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以罗兰·巴尔特的符号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在60年代,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以法国为中心,逐步开始在文学理论界取得统治地位。到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分化为结构主义的诗学研究,叙述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

3、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一般特点:

(1)、结构语言学为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论证基础;

(2)、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生成而不是对意义本身的研究;

(3)、作作家主体身份消失;

(4)、结构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中心任务在于,“文学研究与具体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不同,它应该致力于理解那些使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程式。”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之父):《野性的思维》

2、罗兰·巴特:《写作零度》、《符号学原理》、《神话学》、《批评与真实》、《叙事作品分析结构导论》

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

4、托多洛夫:《散文中的诗学》、《诗学》、《象征理论》、《批评的批评》

第二、 解构主义文论

一、 概况

1、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兴起是在结构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并以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拆解开始的。

2、解构主义的原产地是法国,却在美国得到了响应并迅速发展,1966年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结构、符号和游戏》的演讲可以当作解构主义到来的宣言,该演讲提出:“结构是没有等级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语言是自由嬉戏的领域;结构是对自由嬉戏的压抑和封闭。”

3、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正式宣告了解构主义的诞生。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德里达:《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

2、保罗•德曼:《盲视与偏见》、《阅读的寓言》、《浪漫主义修辞学》、《对理论的抵制》

3、希利斯·米勒:《传统与差异》、《作为寄主的批评家》

4、杰弗里·哈特曼:《超越形式主义》、《阅读的命运》、《荒原上的批评》

第三、 阐释-接受文论

一、 阐释学理论

(一) 概况

1、阐释学源于古希腊。近代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施莱尔马赫使解释学成为一门哲学。现代阐释学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酝酿,而在60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诞生地在德国。

2、哲学基础:胡塞尔现象学,追求恒定不变的抽象本质的柏拉图式唯心主义。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威廉·狄尔泰:《施莱尔马赫传》、《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立》

2、赫斯:《解释的有效性》、《解释的目的》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二、 文学接受理论

(一) 概况

1、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

2、这一派理论直接继承了后期现象文学理论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伊赛尔:《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行为:审美反应理论》、《读者:现实主义小说的组成部分》

2、尧斯:《文学是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第四、 新历史主义文论

一、概况

1、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批评倾向出现于70年代的美国,获得正式命名是在80年代初。

2、新历史主义深受福柯的影响,它吧过去发生的时间当做待破解的文本,认为各种形式的话语都与其他话语和实践相互影响并由他们决定。通过把文学的文本理论与历史客体的构成和文本解读相联系,新历史主义强调修辞,提出“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即文本体现历史或隐含历史,而历史具有文学写作的文本特征。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协商》、《学会诅咒》

2.、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喻论》

第五、 后殖民主义文论

一、 概况

后殖民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全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学术思想。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萨义德:《开始:意图与方法》、《康拉德和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

2、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在教学机器之外》

3、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第六、女性主义文论

一、 概况

女性主义源于女权主义运动。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权也能动的高涨,出现了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此后,学术界开始从文化上思考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的已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争论的焦点是身体的物质性,对于身体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发生了广泛的争论。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朱蒂斯·菲特利:《抵抗的读者》

2、玛丽·艾尔玛:《思考妇女》

3、弗吉尼娅·沃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

5、米勒特的:《性政治》;

6、卡普兰:《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7、莫尔斯的:《文学妇女》;

8、吉尔伯特和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

9、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

10、克莉丝蒂娃:《关于中国妇女》。

结构主义文论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走向鼎盛,形成了以罗兰·巴尔特的符号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在60年代,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以法国为中心,逐步开始在文学理论界取得统治地位。到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分化为结构主义的诗学研究,叙述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之父):《野性的思维》2、罗兰·巴特:《写作零度》、《符号学原理》、《神话学》、《批评与真实》、《叙事作品分析结构导论》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4、托多洛夫:《散文中的诗学》、《诗学》、《象征理论》、《批评的批评》

解构主义文论

解构主义的原产地是法国,却在美国得到了响应并迅速发展,“结构是没有等级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语言是自由嬉戏的领域;结构是对自由嬉戏的压抑和封闭。”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正式宣告了解构主义的诞生。

1、德里达:《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2、保罗•德曼:《盲视与偏见》、《阅读的寓言》、《浪漫主义修辞学》、《对理论的抵制》3、希利斯·米勒:《传统与差异》、《作为寄主的批评家》4、杰弗里·哈特曼:《超越形式主义》、《阅读的命运》、《荒原上的批评》

阐释-接受文论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源于古希腊。近代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施莱尔马赫使解释学成为一门哲学。现代阐释学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酝酿,而在60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诞生地在德国。

1、威廉·狄尔泰:《施莱尔马赫传》、《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立》

2、赫斯:《解释的有效性》、《解释的目的》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1、狄尔泰:阐释与循环

2、赫斯:解释有效性

3、加尔默尔:阐释——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1)、贡献:阐释学重视读者的态度和作用,促进了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2)、局限:

只承认单一的主流传统,忽视历史本身的矛盾和斗争。

文学接受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

2、这一派理论直接继承了后期现象文学理论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

1、伊赛尔:《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行为:审美反应理论》、《读者:现实主义小说的组成部分》

2、尧斯:《文学是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新历史主义文论

1、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批评倾向出现于70年代的美国,获得正式命名是在80年代初。

2、新历史主义深受福柯的影响,它吧过去发生的时间当做待破解的文本,认为各种形式的话语都与其他话语和实践相互影响并由他们决定。通过把文学的文本理论与历史客体的构成和文本解读相联系,新历史主义强调修辞,提出“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即文本体现历史或隐含历史,而历史具有文学写作的文本特征。

1、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协商》、《学会诅咒》

2.、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喻论》

后殖民主义文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全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学术思想。

1、萨义德:《开始:意图与方法》、《康拉德和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

2、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在教学机器之外》

3、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主义源于女权主义运动。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权也能动的高涨,出现了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此后,学术界开始从文化上思考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的已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争论的焦点是身体的物质性,对于身体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发生了广泛的争论。

1、朱蒂斯·菲特利:《抵抗的读者》

2、玛丽·艾尔玛:《思考妇女》

3、弗吉尼娅·沃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

5、米勒特的:《性政治》;6、卡普兰:《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7、莫尔斯的:《文学妇女》;8、吉尔伯特和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9、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

10、克莉丝蒂娃:《关于中国妇女》。

什么是解构主义设计?并简述其特点及代表人物

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演化而来最终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人们思维活动的手段。   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师在对设计形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时所创造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建筑设计界。其理论以德里达在60年代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为基础。   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装饰化、商业化的形式皆不满意;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和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感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形式,多表现73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或者造成视觉上的复杂、丰富感,或者仅仅造成凌乱感。   实际上,经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最著名的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设计师盖里、埃森曼、特斯楚米、本尼什、晗迪特、里伯斯坎、辛门布劳和日本的井广美藤。其中以生于加拿大的美国设计师盖里的作品最负盛名。

20世纪80-90年代,盖里的设计引起世界户泛关注,其重要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纳的奥林匹克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学艺术系大楼、德国维特拉家具展览中心等。此外,还有埃森曼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哥伦布市市政会议中心;本尼什设计的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学院大楼等。 特点: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作品及若干特点 2、波普设计的风格特点

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是对过去有过的东西再次发掘 再次解释 为了挑战现代主义的极限,艺术与设计家于是以后现代主义来统称当代各种主义,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解构主义、时间元素、媒体应用、物质主义等。这些观点强调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没有单一的、绝对的答案或标准,作者与完成品的情感脱离,且作者、观众、策展人(或展场)与环境(或现象)都是艺术作品的参与者,如此一来,艺术创作与鉴赏都变得非常多样.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不过,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于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都有颠覆性的新思维,令风格很难一致,要表述各创作领域的后现代境况并不容易。

2 波普的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流行艺术 也就具备了通俗性 大众性的特点 也出现在身边很多东西上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都可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主题。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它受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和20世纪60年代波普美术的影响,认为艺术不应仅供少数人享用,而应走向普通大众,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因此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波普设计打破了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设计师在室内、日用品、家具、服饰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形式:夸张、奇异、富于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单纯、鲜艳;材料多选用塑料或廉价的纤维板、陶瓷等。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市场目标是青少年群体,迎合了现代青年的桀骜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及其标新求异、用毕即弃的消费心态。波普设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时装界有:英国的玛丽·奎特所设计的迷你裙,在全世界风靡十几年;法国的古亥热的宇宙服,表现出最新科技观念而使当代人惊喜。家具设计有:科兰的廉价、鲜艳、奇异的家具,深受青少年欢迎;穆多什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图案的纤维板椅子和罗杰·丁的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都极受欧洲消费者青睐。在包装、书籍装帧、广告等平面设计上,也都出现了醒目的波普风格。

波普艺术的手法是利用现成的工业、商业产品。从饮料、化妆品的广告、商标、电影宣传画,到汽车灯、车窗、家用电器,等等,把它们加以改造、加工,然后重新组合和拼贴,赋予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有此构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

求详细的西方表现主义风格招贴(海报)相关的简介和代表人物

  一.工艺美术运动

  1.“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英国,代表一种社会行为,怀着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

  2.它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

  3.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提倡美与技术结合,忠于材料,创造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4.美国设计师深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设计不复杂,装饰性较弱;

  5.美国:盖斯塔维:在纽约建立自己工作室,出版极具影响力杂志《工匠》,提倡简单、实用的风格,朴素的家具设计使人想起拓荒时期的家具风格;

  6.美国:赖特:建筑设计大师,综合运用东西方影响,具备利用纯天然材料的技巧,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代表作有《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新古典主义

  1.“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追求崇高、庄重、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带有复古意趣;

  2.背景: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厌恶,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

  3.建筑: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

  4.家具:擅长于设计朴素、实用的形式,是现代家具设计的先声。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一种艺术风格,涵盖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是欧洲展开的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比利时和法国是发源地。在意大利叫“自由风格”;在德国叫“青春风格”;在法国叫“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叫“轰动风格”;在西班牙叫“现代风格”。新艺术运动是一种过渡的风格,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中介环节

  2.产生的动机:一是与历史主义决裂,打破旧传统;二是与自然主义划清界限,反对生搬硬套的模仿;

  3.涉及建筑、家具、室内装潢、日用品、服装、书籍装帧、插图、海报等,进行全面设计,力求创造一种新的时代风格。

  4.主张从自然界吸取灵感,采用各种动植物纹样作为装饰题材,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5.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威尔德: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作品带有优美适度的装饰表现,具有简洁合理的功能结构;

  维多克.霍塔:新艺术运动大师,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经常使用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

  6.法国新艺术运动:追求华丽典雅的风格,是古典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产物,代表“六人集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巴黎地铁设计,俗称“地铁风格”;

  7.奥地利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核心人物霍夫曼,多用直线,注重几何形,简洁而富有现代感。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起源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此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展;

  2.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延伸,也是设计师在接受了机械化和新材料后的装饰活动,以适应大批量生产;包括多个领域;

  3.喜欢运用直线和对称的抽象构成形式、极富光泽的材料、具有强烈色彩效果的颜色,还采用机械、钢筋混凝土、合成树脂、强化玻璃等新材料;

  4.美国:与大众文化结合,豪华、夸张、迷人、怪诞;

  代表人物:保罗.富克兰:代表作品:《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大厦》。

  五.美术革命

  1.立体主义:强调与机械美学相联系,几何化构成。

  2.未来主义:对机械的崇拜确立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六.俄国的构成主义

  1.追求符合工业社会精神的语言,歌颂机器生产,对批量生产和工业材料赞叹不已,提倡用工业精神改造社会;构成主义者自称艺术工程师;

  2.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包豪斯教学深受其影响;

  3.代表人物:马列维奇

  塔 特 林:《第三国际纪念塔》,创作1919年,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上升几何形,表达坚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七.风格派

  1.以荷兰为中心的国际现代艺术运动,活跃于1917-1931年,始于立体主义,最终成为纯粹的抽象运动;流派源自《风格》杂志;

  2.应用抽象几何形和强烈的色彩分割空间,寻求和谐的基本法则,极大冲击了传统的纯美术和装饰艺术;表达宇审和自然的普遍和谐与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盖的规律;

  3.代表人物:里特维尔德:荷兰设计大师,主要作品《红蓝椅》、《茶几》、《柏林椅》,作品感觉很硬,甚至不舒服,用最简单的形和原始的颜色表达深刻的造型观念,既像产品,又像雕塑,更是抽象的典范,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里程碑。

  八.流线型设计

  1.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力。在工业设计中,它是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广泛应用汽车家电设计;

  2.在美国流行开来,多采用外表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是一种“泪滴型”语言样式;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一脉相承,表达对技术和速度的赞美。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其象征意义,无功能上的含义。

  九.企业识别设计

  1.与包装设计紧密联系,市场上不同的标志意味着不同的公司;

  2.商标是企业识别设计的核心,用在每件产品上,从产品到广告;

  3.贝伦斯:第一个实行该设计的人。

  十.前卫设计

  1.前卫设计是一个法语词,形容艺术家超过同时代认知和设计理念;

  2.在设计史上影响巨大,引导着时代新潮流,不断创新新风格。

  十一 反设计运动

  1.1960年在意大利成立,是一种设计运动,抗拒主流的一种激进设计模式;

  2.拒绝现代运动的理性成分,尝试在设计中实现个人创造性的表现;

  3.拒绝蔓延的保守主义,致力于自发性、创造性、建设性,提倡多样性而非单纯性;

  4.代表:意大利“孟菲斯”,家具设计。

  十二 高技术风格

  1.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

  2.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应用,在20世纪60-70年代风靡一时;

  3.其“最低限度的装饰”和“过度对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显得冷漠,缺少人情味;

  4.代表:《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6年建,法国巴黎。

  孟菲斯设计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十三 波普设计

  1.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大众化、通俗、流行的意思,代表大众化的口味,在工业设计中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和娱乐化,反映经济繁荣期的乐观主义;

  2.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打破二战后工业设计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

  3.利用现成的工业品、商业产品,改造加工,然后重新拼贴组合,赋予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由此构成新的艺术作品;

  4.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夸张、奇异和富于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单纯、鲜艳;材料多选用塑料或廉价的纤维板、陶瓷等;

  5.市场目标是青少年群体,迎合了现代青年的桀傲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及其标新求异、用毕即弃的消费心态;

  6.波普设计影响深远,奠定了后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其后的光效艺术、幻觉艺术、东方神秘主义,太空主义均受其影响;

  7.时装界:英国玛丽·奎特设计的迷你裙,法国的古亥热的宇宙服;家具界:科兰设计的廉价、鲜艳、奇异的家具,穆多什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图案的纤维板椅子;罗杰·丁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在包装、书籍装帧、广告等平面设计上,也都出现了醒目的波普风格。

  8.代表大师: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雕塑家包洛奇,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十四 国际风格

  1.1931年提出该概念,主要用在建筑领域;

  2.国际风格超越国界,将功能、技术以及几何语言相结合,产生现代主义美学观;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的国际风格由几何形式主义体现,钢材、玻璃等被广泛使用;其后雕塑元素和有机元素结合进去,使国际风格人性化;也有运用非人性材料以及暴露的粗灰水泥表面以及生硬的几何形式;

  4.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敲响了国际风格的丧钟。

  十五 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为少建构、多解构;特征为:历史主义、

  装饰主义、折中主义以及娱乐性;

  2.首先体现在建筑界,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少就是乏味”,强调必须重视公众的通俗口味;英国建筑师查尔斯.詹克斯最先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

  3.关注只是设计形式内容,寻求亮丽夺目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

  4.代表作品:美国电报电话大楼,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十六 包豪斯运动 机能设计 激进设计 功能主义 解构主义 绿色设计(略)

  小结:今天,产品设计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无论是结构、造型、色彩、装饰,都会深深打下时代烙印;设计品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理解人们的梦想、愿望、向往以及失望和隐藏内心深处的希望;设计已不仅仅是功能和技术标准的需要,它还表达着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物质的方式表达人类文明的进步。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代表人物 主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