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上衣下裳中的裳念什么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上衣下裳是什么样式的衣服?

最早的汉服样式之一,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显示大禹穿着上衣下裳。商朝时的衣服已经分为了上衣和下裳;上衣是交领右衽的样式,后来这种左衣襟遮盖右衣襟的右衽服饰被世代沿袭,并成为汉服的主要特征。下裳是古代人下身穿的服装,是从原始人围遮身体的兽皮演变而来,就像今天的裙子。也就是从那时起,上衣和下裳合起来叫作“衣裳”。古代人身前还有一种被称为“蔽膝”的服饰,用于遮蔽大腿至膝盖的部分。

上衣下裳制指的是什么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商代的上衣下裳确定了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其意义何在?

意义:商代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扩展资料:

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商代的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商代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衣下裳

汉服上衣下裳的上衣有多长

1、袖宽:45cm到75cm

按照士的等级,周制规定为二尺二寸,当今50cm,刚好齐腰。所以后世(如朱子制度)一般是采用齐腰的,也就是50cm以内。但如果按照明尺,二尺二寸大约75cm,已经相当於周尺的三尺三寸,也就是大夫级别了。按照明制,朝祭服用周尺三尺,所以现出土的朝服就是75cm,这是最高等级了,所以汉服袖宽没有超过这个尺寸的理由。明黄梨洲深衣用指尺,二尺二寸可能非常大,但我们建议不要超过75cm。

2、袖展(两袖展开的长度):200cm到240cm

明朝实物一般220cm到250cm,也就是规定的出手六寸、回肘减三寸,回肘。不宜过短。

3、袼:24cm到50cm

明朝袖根一般一尺,也就是34cm,最短七寸,24cm.。深衣规定袼之高下可以运肘。一般人的上臂长45cm,所以袼最好如此,以符合制度。但如果超过50cm,将不好系腰带。

4、缘边:领缘5cm到13.5cm,其他3.5cm到13.5cm

周制领子两寸,其他侧缘、袖口、底边都缘一寸半。明朝则上宽领,达四寸。我们推荐领缘7cm,其他5cm。

5、腰围:

周制七尺二,约166cm。明朝服饰有遵守这个宽度的。今天做也应当比腰围宽出许多。

6、大带:5cm到14cm,长不少于300cm

周制士大带宽二寸,应打结后垂下三尺。朱子制度打结后垂到与下摆齐。如果用大夫等级,带四寸,我们还是推荐士级别,7cm为宜。另,严格说,应当缘边,且只有下垂的绅缘边。但考虑到工业生产,这个无法统一,所以改为全缘也是唯一的办法。按明朝风格,大都是全缘的。但朝服制度中的大带是严格遵照礼记的。当然明朝出现了大带有扣的改良,这个也无法批量生产。大带应该用五彩绦加固,这个大家可自行置办。

7、衣长:应到脚面。

最长去地一寸,最短去地七寸。

8、下裳:应为十二片全等的梯形,且下宽是上宽的两倍。

9、颜色:作为平常,这个无所谓。但礼仪中,既然要根据深衣制度,那就应当参考朱子的规定,白衣黑缘,或参照明中单用白衣蓝缘。

10、收祛:28cm到41cm,或不收

按制应当从肘部渐渐圜收,然后收一尺二寸的祛(袖口),如果是三尺三寸的侈袂,则收一尺八寸的祛,只有收祛部分缘边。明朝则是通缘,一般收祛,也有不收的。

11、圆袂:一般理解为从肘部渐渐圆收到袖口,形成圆弧。但梨洲则理解为渐渐圆收到腋下,这是由於明朝一般是直袖或琵琶袖的。今天的韩国则一般处理成带圆角的方袖。鉴于今日的审美,不必做要求,只要是合适的汉服袖形即可。

12、义领:如果是礼仪场合的著装,最好不要义领。

13、接缝:背缝负绳及踝,必须保留。下裳十二幅拼接不能少。其他由於布幅变化,不必要求。

古代的上衣下裳指的是?

概述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上衣下裳"的历史和演化

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那时,袖较短,裳较窄。

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

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2个款式)并存,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此时裳较之前朝更加宽大。

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

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

样式描述:

“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服装,衣襟右掩的称为右衽,衣襟左掩的称为左衽。

“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裙”。

PS:除了上衣下裳制外,衣裳连属制也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另外一种服制。

汉服上衣下裳到底怎么穿?

两种都有的,这种还是需要穿着试试的。有的就是从前往后绕有的是从后往前绕,主要还是看绑带的长度和你打结的方法了,如果只是像你图上的直接系蝴蝶结的话适合短一点绑带的,如果是绑带比较长的话可以系双耳结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上衣 下裳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