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绕核运动轨迹是圆还是椭圆
经典电磁理论认为,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运行轨道是圆形。地球膨裂说认为,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运行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不论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的形成规律都是相同的,都有其共性。人类对太阳系的研究由来以久。在太阳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太阳系、银河系、原子有很多共性。这说明太阳系是银河系的缩影,是原子的放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太阳系来研究银河系和原子的形成、结构及性质。原子、太阳系、银河系的共性:1、原子核自旋;太阳自转;银核自转。2、电子自旋;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自转;围绕银核公转的恒星自转。3、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恒星围绕银核公转。4、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恒星围绕银核公转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5、原子核有磁场;太阳有磁场;银核有磁场。6、电子有磁场;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有磁场;围绕银核公转的恒星有磁场。7、原子核的磁场方向和自旋方向垂直;太阳的磁场方向和自转方向垂直;银核的磁场方向和自转方向垂直。8、电子的磁场方向和自旋方向垂直;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的磁场方向和自转方向垂直;围绕银核公转的恒星磁场方向和自转方向垂直。9、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时有时离原子核近,有时离原子核远,这说明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轨道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轨道是椭圆形;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的公转轨道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轨道是椭圆形;恒星围绕银核公转的公转轨道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轨道是椭圆形。10、电子在原子核近处密度大,电子在原子核远处密度小;行星在近日点密度大,行星在远日点密度小;恒星在近银核点密度大,恒星在远银核点密度小。原子、太阳系、银河系有如此多的共性,说明原子、太阳系、银河系形成规律是相同的,性质是相同的。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太阳系和原子具有如此多的共同性质,行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那么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运行轨道也应是椭圆形。这一点从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时有时离原子核近,有时离原子核远;电子在原子核近处密度大,电子在原子核远处密度小也可以看出。我们知道,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时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行星在太阳近处密度大,行星在太阳远处密度小,这和电子是一样的。因此,既然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时的轨道也必然是椭圆形。关于赖柏林观点的剖析:这样的哲学观点其实完全是中国古老太极学说的极好阐释,只是外国作者无法了解中国的太极学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生一。如果能够理解此“道”,即可理解天下万物之动。“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此“一者”即为”道生之一”,“一者”太极也,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至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小至分子、原子乃至更小的原子核、电子、夸克等等,无一出乎太极之外,无一不遵循太极原理。有书云:“电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在原子如此小的空间(直径约10^-10米)内作高速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不同,没有确定的方向和轨迹,只能用电子云描述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大小。”此乃认识上的错误,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没有确定的方向和轨道吗?不是没有,而是现代科技手段还无法拍摄其运行轨迹而已,所谓电子云也就是在现代拍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极不连贯的运动假象罢了。现代最为先进的拍摄技术又怎能比得上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行速度呢?若按赖柏林的观点,电子绕原子核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就会形成轨道的远近点,电子云图片是无数随机拍摄照片的叠加,故形成云雾状,其云雾状呈一圆环带状即说明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是处于远近点之间运动的。其余诸如电子伸展方向一说,可以用电子卫星原理来阐释。电子仍然存在卫星电子,就如土星一样存在23颗卫星,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伸展轨道,也就形成不同的电子云形态。赖柏林在没有中国太极思想的指导下能有如此言论,实属不易,但他抓住了一个最为根本的东西,就是天体运行之道,以天体运行之道来推演微观世界。如果他了解了中国的太极思想,此人有成就和建树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外国人的悲哀,没有真正接触中国道家思想,更是中国人的悲哀,如此伟大的道家思想就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获知,无法运用。为什么电子绕核运动不向外辐射电磁波
原子内的力场复杂,不是只有库仑力,而且是高速运动,经典方程会偏差很大而不适应,因此也就不能比作绕核运动,而是用来电子云描述。
电子在原子内不再用绕核运动来描述,因为与实际不符,例如原子能量是稳定,不自发向外辐射而是波函数来描述的电子云,电荷密度没有相应变化就不会辐射氢原子 电子绕核运动等效电流的计算?
s是横截面积,不是路程。。。原子轨道没有横截面积,所以用第二个算不出来。I=Q/T意思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电量,电子转一圈通过一次横截面,通过横截面的电量为电子电荷量Q,所用时间为周期T,所以没毛病
原子中电子是怎样绕着原子核运动的
原子中电子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绕着原子核运动。
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不能像描述普通物体运动那样,肯定他在某一瞬间处于空间的某一点,而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某处出现的可能性(即几率)的大小。电子在原子核各处出现的几率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大,有些地方出现的几率很小,如果将电子在核外各处出现的几率用小黑点描绘出来(出现的几率越大,小黑点越密),那么便得到一种略具直观性的图像。这些图像中,原子核仿佛被带负电荷的电子云物所笼罩,故称电子云。
在一个原子中,电子和质子因为电磁力而相互吸引,也正是这个力将电子束缚在一个环绕着原子核的静电位势阱中,要从这个势阱中逃逸则需要外部的能量。电子离原子核越近,吸引力则越大。因此,与外层电子相比,离核近的电子需要更多能量才能够逃逸。
原子轨道则是一个描述了电子在核内的概率分布的数学方程。在实际中,只有一组离散的(或量子化的)轨道存在,其他可能的形式会很快的坍塌成一个更稳定的形式。这些轨道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的环或节点,并且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空间方向都有不同。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速度是多少
按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可能轨道是rn=n2r1( rn等于 n的2次方乘 r1) ,r1=0.53×10-10米( r1 等于 0.53 乘10的—10 次方) .根据电子绕核运动的向心力等于电子与核间的库仑力,可计算电子绕核的速度 v=((ke2)/(mr1))1/2 ,代入数据得v1=2.2×106米/秒( v1 等于 2.2 乘10的6 次方 米/秒);同理可得电子在第二、第三能级上的运动速度 v2=1.1×106米/秒 ( v2 等于 1.1 乘10的6 次方 米/秒);v3=0.73×106米/秒 (v 3 等于 0.73 乘10的6 次方 米/秒) .从以上数字可知,电子离核越远其速度越小.说明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的速度不是固定的.
在研究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时,为什么不能把原子视为质点
这个是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有静电力,类似与万有引力一样,电子被束缚了. 指向原子核的静电力提供向心力,使电子绕它运动. (以上是原子的行星结构模型,一般人比较能接受, 但是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电子不能同时测得位置和速度,所以电子不是你想象的一样,象一个行星,覆盖在原子核周围的是一片云,电子云,电子无时无刻不在这个空间的所有地方,只是概率大小问题.)核外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有库仑力,核外电子受到的库仑力为核外电子提供向心力,故核外电子会不停地绕原子核运动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电子绕核运动的速率是______.(
速率是ekmr,电荷的最终携带者是组成原子的微小电子。在运动的原子中,每个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正常情况下,在物质中电子和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它们携带的电荷相平衡,物质呈中性。
物质在经过摩擦后,要么会失去电子,留下更多的正电荷(质子比电子多)。要么增加电子,获得更多的负电荷(电子比质子多)。这个过程称为摩擦生电。
扩展资料
电子的质量出现在亚原子领域的许多基本法则里,但是由于粒子的质量极小,直接测量非常困难。一个物理学家小组克服了这些挑战,得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电子质量测量结果。
将一个电子束缚在中空的碳原子核中,并将该合成原子放入了名为彭宁离子阱的均匀电磁场中。在彭宁离子阱中,该原子开始出现稳定频率的振荡。
该研究小组利用微波射击这个被捕获的原子,导致电子自旋上下翻转。通过将原子旋转运动的频率与自旋翻转的微波的频率进行对比,研究人员使用量子电动力学方程得到了电子的质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