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是什么?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阶级方面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代表人物
1、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和李大钊等人举行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阵地,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口号:民主、科学;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阵地:《新青年》;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想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着后来。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什么?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页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
新文化运动
开始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者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神州大地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的
时间:1915-1923。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兴起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台湾新文化运动
从19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是帝国主义者殖民统治的高峰时期,殖民政策固然瞄准经济因素,但是无论在物质或精神层面,殖民领域的扩大,都被认为是某一民族显示其优越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依照当时的国际认知,台湾既已成为附属于日本的殖民地,那么殖民地的人力、物力及行政权力皆由日本支配,台湾在世界版图的定位就是“日属台湾岛”,这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性质是相同的。
日治时期,台湾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大体分为武力反抗与非武力反抗两个阶段。在1895年至1915年以武力抗日为主的二十年间,台湾人民武装抗日的暴动不计其数,其中给日本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的就有几十次之多。 1911年,梁启超造访台湾,广与台湾各界反日志士晤谈,发表了自己对台湾前途的政见。他认为武装抗日斗争牺牲惨重,而取得胜利的希望则极其微茫,因此建议林献堂等转入非武装抗日斗争。同时建议,为争取台湾自治,争取民权,还应广泛团结日本的进步人士,取得他们的认同与支持。梁启超曾经是“维新”派的重要成员,“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899年至1902年间,他接连提出政治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口号,来宣扬自己的政治、文化主张。访台期间,他的这些思想广为传播,在知识界引起很大轰动。其影响之深,确为台湾的启蒙运动播下了进步的种子。 之后,随着对台湾殖民统治的逐步确立,日本侵略者又交替使用剿抚并用的殖民政策。与残暴苛刻的政治统治、敲骨吸髓的经济掠夺同步,赤裸裸的差别教育制度与强迫同化政策纷纷出台,这在世界殖民史上都属罕见。尤其是其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人民使用日语,改用日本姓名,改奉日本天兆大神等等,妄图以此消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妄图从民族认同的根基上,摧毁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血脉联系。面对抗日的新形势、新特点,为保存抗日力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台湾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转变斗争方式,进入了非武力反抗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首先兴起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台湾新文化运动。 受世界进步思潮和祖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冲破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抑,开始实行根本性变革的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台湾非武力抗日解放运动的中坚。发轫于1924年间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则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告了台湾旧文学的终结和新文学的起始。另外,就用文学来唤起民众的社会功用的层面来看,这场文学的改革运动还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旨在运用一种简明的文体,启发民智、振奋民气。因此台湾新文学运动首先由语文的形式改革开始,尔后渐及文学的内容及理论建设,其间虽有日本殖民政府的刻意打压及旧文坛的垂死挣扎,但还是最终击败了旧文学,谱写出台湾文学新的篇章。 张我军恰逢其时,被称为“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急先锋”、倡导和推动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他的文学创作始于旧诗,且热衷于中国传统旧诗词的学习和钻研,但却在1924年开始撰文抨击旧诗坛,讥之为“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他之所以由一个旧的传统文学的爱好者而变成一个新文学的急先锋,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台湾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便有相当数量的青年赴日留学。他们目睹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切身体会到自由民主思潮对社会的冲击。“早在1775年,北美大陆上,针对宗主国英国政府的苛政,已经展开了独立革命运动,根据民主主义原则,即《独立宣言》,连续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斗争之后,赢得了光荣的独立。1787年的法国大革命,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推翻了封建专制社会,把《独立宣言》思想发展为《人权宣言》(人类和公民的权利宣言),明确地宣示了人民主权和保障基本人权的原则。在震撼世界的这种革命影响下实现的明治维新,其任务就是根据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人权宣言》的理想,来打破封建制度。”〔日〕西方信纲等著、佩珊译:《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25—226页。台湾留日学生受到日本化了的西方新思潮的启发与刺激,怀着对祖国大陆和台湾故土的忠诚,群情激愤,却又苦于无路可循。台湾日治的第十六年(即1911年),中国大陆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新旧转变期中的意识反映,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的鼓吹和国民革命的胜利,粉碎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建立了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民国。”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重庆生活书店1946年2月版,第2页。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属炎黄子孙,自开拓以来即延续着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祖国大陆的情势发展和前途自然受到一衣带水的台湾同胞的热切关注。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日治下的台湾同胞无不欢欣振奋,同时也鼓舞了他们的民族复兴心志。加之日本殖民者对台湾的苛虐统治,遂使台湾人民的民族运动最终演化为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因此,正当祖国大陆轰轰烈烈地开展民族主义国民运动之时,台湾的民族运动也愈演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热血青年,张我军在台湾民众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当然不会置身事外,从他为孙中山先生所写的悼词及稍后于《台湾民报》发表的《随感录·长使英雄泪满襟》等文章来看,中国国民革命确实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指引着他为自由和正义而振臂疾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疲于应对战争,暂时松懈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中国由此获得了发展经济的机会和空间,也导致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它预示着民族精神新的觉醒和由此而发的文化冲突。这时,1917年,“阿芙乐尔”舰上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工农大众推翻了沙皇统治,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这次革命把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到了新的高潮。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十四点原则”(The Fourteen Points),其中有关民族自决的主张促成了战后民族主义的发展十四点原则中有关民族自决之条款如下:第十点:奥匈帝国所属各民族,给予最自由的民族自决之机会。第十一点:巴尔干各国之独立与主权完整由国际予以保证。第十二点:鄂图曼帝国中之非土耳其民族则给予民族自决之机会。第十三点:重建波兰。见林柏维《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台北)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台原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民主浪潮波及全世界,东欧新兴国家根据民族自决原则,为争得高度自治乃至独立而纷纷展开民族自决运动;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及东方各被压迫民族,也高张民族主义的大旗,独立斗争此起彼伏。1919年,朝鲜爆发了“三一”民族独立大暴动,形成大规模的抗日运动,最终赢得日方答应其初步自治的承诺。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兴起民主主义运动,掀起大正民主思潮,其中又以吉野作造强调主权在民的“民本主义”影响最为深远。受这些世界性民族自决主义潮流的鼓舞,尤其受到同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以强硬态度要求民族独立而不惜流血革命换来初步自治事例的刺激,台湾知识阶层敏锐的民族意识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台湾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台湾向何处去”。大战末期,一些台湾知识分子曾多次集会,就该议题进行磋商。其中以林献堂主持的讨论最为著名。1918年夏,林献堂在日本东京神保町中华第一楼宴请台湾留学生,二十余位代表列席了会议,与会者群策群力,以“对于台湾应当如何努力”为题,各抒己见。虽然此次会议并没有为台湾的发展方向找到切实可行的明确道路,但由此而激发起的台湾人民的斗志和向心力,对以后的斗争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后,在大陆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下,台湾的留日学生及爱国人士在东京先后组织了“声应会”、“启发会”、“新民会”、“台湾青年会”等民族解放运动的团体。开展了“六三法案撤废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运动”等爱国运动。并仿照大陆《新青年》创办《台湾青年》,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到1921年,这种爱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由日本回到了台湾岛内。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21年1月,在林献堂的支持下,由蒋渭水策划领导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此后,“台湾青年体育会”、“台北青年读书会”等致力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团体相继成立。张我军参加了以上两个组织的活动,并被日本警察列为此地两社团六十六名积极分子之一。尽管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实行武装镇压与鼓吹内(日)台融合等软硬兼施的政策,妄图瓦解台湾人民的反抗意志,但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当武装反抗陷入低潮以后,以文化为武器的抵抗运动却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台湾新文学也“就是在这种由武装抗日转入非武装抗日,在政治、文化抗日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在历史和时代的呼唤声中,在人民和土地的渴盼与期望中,作为人民的心声、抗日的武器、时代的宠儿诞生了” 。(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张我军对台湾新文学的倡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还是《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
这2个其实就是同一本书!!改名罢了!!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1期名为《青年杂志》,2期1版时正式改名为《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