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为研究对象,阐明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并据以研究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门科学。具体包括: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2.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世界贸易的具体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3.各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亦即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4.国际贸易理论。5.对外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三)对外贸易政策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

  1、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请用英语描述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es】

【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

【Adam Smith's model】Adam Smith displays trade taking place on the basis of countries exercising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one another.

【Ricardian model】The Ricardian model focuse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aris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or natural resources. The Ricardian model does not directly consider factor endowments, such as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labor and capital within a country.

【Heckscher–Ohlin model】In the early 1900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developed by two Swedish economists, Eli Heckscher and Bertil Ohlin. This theory has subsequently been known as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H–O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H–O model are that countries will produce and ex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factors) which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im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which are in relative short supply.

【New Trade Theory】New Trade Theory tries to explain empirical elements of trade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based models above have difficulty with. These include the fact that most trade is between countries with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 and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i.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at exists.

Gravity model:The Gravity model of trade presents a mor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ding patterns. The gravity model, in its basic form, predicts trade base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untries' economic sizes. The model mimics the Newtonian law of gravity which also considers distance and physical size between two objects. The model has been proven to be empirically strong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Ricardi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rn development)】The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came a basic constituent of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Any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trade theory includes a presentation of Ricardo's example of a two-commodity, two-country model. A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this model is made using an Edgeworth Box.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The merit of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 is that input goods are explicitly include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raffa's idea that any commodity is a product made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The limitation of their theory is that the analysis is restricted to small-country cases.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Economist John S. Chipman observed in his survey that McKenzie stumbled upon the question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postulated that "introduction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 product necessitates a fundamental alteration in classical analysis".It took many years until Shiozawa succeeded in removing this deficiency.The Ricardian trade theory was now constructed in a form to include intermediate input trade for the most general case of many countries and many goods. Chipman called this the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In his chapter entitled Li & Fung, Ltd.: An agent of global production (2001), Cheng used Li & Fung Ltd as a case study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 through which produc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llocated a specialized slice or segment of the value chain of the global production. Allocation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the lowest final price possible for each product.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是劳动生产率的可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扩展资料:

1、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可以看成是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论,它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绝对优势理论倡导自由贸易,因此,它是反对重商主义的锐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该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折射出了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双赢”思想。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继承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科学成分。如劳动价值论、专业化分工、自由贸易等,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当时自由贸易政策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理论

简述国际贸易的几种主要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A.汉密尔顿(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种对某些产业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措施的理论,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手段来实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由于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因此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ent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说 (Essential Factor Proportion Theory),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 Goffhand Ohlin,1899—1979年)的学说。要素禀赋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要素禀赋说,是指除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的

原理。狭义的要素禀赋说,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

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

构的特点。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

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

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

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里昂惕夫反论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二战后的1953年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的

一种于当时占主导的经济论点不同的观点即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

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个论点就是里昂惕夫反论,而后来的经济学家也根据这个论点延伸出了

很多相关理论,使得该反论成了一个相关学说

自愿出口限制是进口国的政府或一个工业同出口国的政府或相竞争的工业安排的、对后

者所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措施。按照这个定义,自愿出口限制是对所有限制出口的双方协议措施的通称。严格说来,自愿出口限制是由出口国单方面采取和执行的行动,称它为自愿”,是指出口国具有取消或修改限制措施的正式权利。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关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本质,有的学者强调“经营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寡头企业采取任何一项活动,其他企业都会效仿,力求缩小差距,降低风险,保持双方力量均衡。这是寡占反应原理。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垄断企业模仿领头企业的竞争策略。

垄断竞争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说明一种既含有垄断因素,又存在着激烈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结构的理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差别产品并能够决定自己产品价格的许多销售者之间进行着价格和非价格(质量、服务和广告)的竞争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宁建立的所谓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诸人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通论认为,企业欲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三种优势:

1.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外汇市场: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按外汇市场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外汇市场可以分为无形外汇市场和有形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各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纪人公司、自营商及大型跨国企业

国际贸易专业中的经典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就是指生存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成产成本绝对低。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3、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原理: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

4、列昂惕夫之谜:按照赫俄原理,美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所以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列昂惕夫对此也深信不疑,他使用自己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原理背道而驰,西方经济学界,将这一结论称之为列昂惕夫之谜。

5、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

6、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7、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8、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求国际贸易理论中ho相关理论

H-O模型的假定:1,两国,两产品,两种生产要素.2,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生产要素在各国的供给是固定的,在国内可在产业间流动.3,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 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的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组合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4,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 pattern)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 of trade).5,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6,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H—O模型的结论: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要素的商品.换言之,劳动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H—O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正是这个原因,H—O定理又常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讲什么内容?

本课程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考察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的主要概念;国际贸易的地位、作用;国际贸易学说;关税理论;非关税措施;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移动;世界贸易组织几个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同时,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国际贸易 理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