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Dogmatism)普遍意义上讲为,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科学方面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的书面个别词句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式主义地、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而不将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扩展资料:
教条主义的表现:
1,老教条主义
这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由来已久,对我国来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当代又复活起来。
其基本表现是:不去深入反思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不去洞穿透析历史曲折、指出在它们后面所隐藏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不去冷静分析发展繁荣后面隐藏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合理因子。
一言蔽之:漠视别人的成就、淡化自己的曲折。针对发展和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他们不是不反思,而是只知道固守经典马列主义、斯大林主义甚至毛泽东思想的几乎全部的内容,抱着一成不变的思路来反思。
此种态度的外在表现就是因循守旧,其必然的发展结局便是拒绝改革开放;其政策取向是:回归传统社会主义。送它两个字:僵化。
即使我们不需要实践的持续,我们照样可以指出他们的教条之所在,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要么就是顽固地忽视着:
1)当代并不具备照搬马恩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的起码条件,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人性”不具备;
2)传统社会主义实践者过分偏重于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却忽略了落后的社会存在对上层建筑的持续制约,忽略了由此决定的现实人性的存在及其顽固性,忽略了历史设定的且被经典作家所揭示的那个“必然性”,反而试图人为地超越这个“必然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有着相应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根本的表现是:扎实地立足于社会基础条件(生产力和人性),它的一些特征(诸如私有制、资本雇佣、市场经济等)是不可超越、不可强行完全消灭的。
这种教条用来教人,则缺乏足够的现实说服力;用来指导实践,则只能使人民遭受新一轮的痛苦。因此,必须坚决清除之。
2,新教条主义
这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对中国而言,若不太精确地讲,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中后期。其基本表现正好与第一种态度相对:无视当代资本主义实践所昭示的曲折和丑恶,只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繁荣便浅薄地接受资本主义的全部;
无视社会主义实践创造的巨大成就和其中内蕴的合理内核,只是因为社会主义运动所显现的暂时的曲折和教训,便草率地抛弃社会主义的全部。
一言蔽之:艳羡别人的成就、夸大自己的曲折。针对发展和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他们也不是不反思,而是只知道全盘接受、卖力宣传西方的这个思想、那个理论,抱着撔槲拗饕鍞的思路来反思。
此种态度的外在表现就是全盘西化,其必然的发展结局便是摒弃社会主义;其政策取向是:退回现代资本主义。送它两个字:浅薄。
与对待前种教条主义的态度相类似,即使我们不需要实践的持续,照样可以指出他们的教条之所在,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要么就是“时髦地”地忽视着:尽管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的调整改良缓解了它们内部的一些矛盾。
然其根本问题则一个也没有彻底解决,其致命弊端也一个没有彻底消退、反而有新的发展:自在人性的片面恶性张扬、资本对雇佣者的剥削、“过度生产过剩”以及经济无序和浪费在它那里始终存在;其“扩张驱动”带来了大量“以生产为目的”的生产,并成为战争的根源;
它把科学变成了它的打手,把原本生生不息、和谐平衡的大自然蹂躏得遍体鳞伤,把原可和平共处、温馨互助的人类社会教唆得比豺狼还要残酷。
这种教条用来教人,则具备足够的欺骗诱惑力;但用来指导实践,则必然使我们的人民重受资本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必然伤害。因此,必须同样坚决清除之。
什么是教条主义?
二、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
对什么是教条主义,人们好像不存在什么争议。从根本上意义讲,教条主义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其外在表现:要么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僵化地对待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义乃至只言片语);要么是用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两种表现所内涵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僵化。而对修正主义理解,则值得解释一下。本来,从汉语意义上看,“修正”就是修改以使其正确,是个褒义词(至少是中义的)。然而,“修正”加上个“主义”之后,就成了一个完全的贬义词:它是当代政治词汇,而非“汉语成语”,用以泛指那些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如此一来,我们便很难概括“修正主义”所内涵的精神:它原本是一种“修正”,而若不论“修正”的政治贬义色彩,它与所谓的“发展”、“创新”在内在精神上应是一致的。从内容上看,就更难找到某种一贯的表现了: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者,考茨基也是,后来,著名的赫鲁晓夫乃至林彪、“四人帮”也是,甚至当代实践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被一些体制外力量指责为“修正主义”。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那样的几个名词:发展、创新、改良等等,而“改良主义”也有着类似于“修正主义”的命运。如此一来我们看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便常有这几个名词的存在及其所展现的“纯名词之间的斗争”和指责。例如:教条主义者可以把“修正”或“改良”当作攻击“发展创新”者的利剑,并借此为自己的“教条”做辩护;反过来,一些“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者也可以用“发展和创新”当作自己的保护伞和自卫武器,至少可以当作遮羞布。又如: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修改,即使是那些反对教条主义的“发展创新者”也会惊呼:你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曾深受教条主义之害,对“教条主义”他老人家也深恶痛绝,可是,晚年的他却终于未能恰当地把握“教条”和“修正”之间的“发展创新”,甚至用自己的“发展”去剪裁其它的“发展”,并把人家的“发展”斥之为“修正主义”。再如:你又怎样去评判那些打着“发展和创新”旗帜的人们,是否在“修正主义”式地“发展和创新”呢?不要小看这些“纯名词之间的斗争”,激烈起来,完全可以使斗争的一方从肉体上消灭另一方。而可惜的是,其间的激烈和残酷程度,却没有为它们之间的斗争提供合理的、科学的标准和逻辑:若从纯学理意义上论,在那里,我们除却“帽子”和“棍子”,除却看到“胜者王侯败者寇”之外,似乎再也看不出什么判断胜负对错、是非善恶的标准。我们不是有个公认的检验标准——实践——吗?唉,遗憾的是,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个实践标准却也存在某些问题,它也由“隐蔽性”,以致列宁甚至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如此说来,难道就真得不存在判断的标准吗?非也,非也。三、反对教条主义(一)教条主义的两大根源我们看到,教条主义的产生有两大根源:一曰能动,二曰权威。先论能动。能动本来是人类所独有的、具有明确目的导向的创造性精神,怎么会成为教条主义的根源呢?其道理是:人类的能动本能,使他们能够从前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相应的理论、观点等文化产品,并进而运用这些产品来指导后期的实践。从问题的一方面看,这一点,正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但若从问题的另方面看:没有能动,则不能创制出这些文化产品,既然连可资捍卫和遵循的文化产品都没有,又何来教条主义呢?再论权威。权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尽管随着人类社会组织的不断进化,权威在不断变更着自身的内容,但对它的需求却始终存在。只要是存在权威(不论它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树立的),就会存在文化产品的权威性。当这种权威性达到足够的程度,对它的教条主义态度也就必然地产生了。能动和权威,固然不会必然带来教条主义,它们本身也是无辜的、无可指摘的,但是,由上可见,若追根溯源,它们正是教条主义的根本源头。(二)反对教条主义的困难性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动的存在;人类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权威的存在。也即,能动和权威之于人类社会,是同生共存的;然而,它们却又是教条主义的根本源头。由此而论,教条主义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性:一曰持久性。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早在人类组织起来、并创制出文化产品的同时,教条主义就具备了存在的可能。如果说教条主义与人类同时共存有些过分,但可以肯定地讲,只要是人类社会(有机组织的人类)还存在,教条主义就具备诞生并滋长的充分土壤。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其实就是教条主义的最初表现;中世纪的西方宗教、中国儒教等等,则使教条主义得以正式诞生;近代教条的例子不可胜数;可以预见,将来的教条主义照样随时可以猖獗起来。二曰现实性。对教条主义源头的上述分析,乍看起来好像有点耸人听闻、言过其辞,其实绝非如此。教条主义完全不像“太阳城”那样地虚幻,也不像桃花源那样地缥缈,更不像共产主义那样地久远,相反,它有着足够的现实性。你只要稍一疏忽、略有放松,它就会“喷薄而出”、“勃然而起”、“茂然而成”。这样的例子信手就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中国共产党短短的奋斗历史也可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三曰欺骗性。遵循、借鉴前人的精神产品来指导后期的实践,不但无可厚非,还正是人类取得更大进步的最根本原因;在文明社会已经演进了成千上万年的今天,任人不可能不吸取、遵循前人(尤其是伟人、巨匠)创制的文化产品。如果我们把后人对前人文化产品的正确继承(哪怕是照搬)称作“继承主义”,那么,正是这个“继承主义”,为教条主义编制了一套美丽的外衣、提供了强大的欺骗性:历来的教条主义者正是打着“继承主义”这样的迷人旗号,干着那样的害人勾当。正因教条主义具备上述三个基本性质,所以,反对教条主义将是极为困难和艰巨的。这样的结论,可以称作“放之四海而皆准”。(三)怎样反对教条主义固然,能动和权威是教条主义的根本源头,但是,能动和权威本身并不会必然带来教条主义。也即,在能动、权威与教条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因果作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众多其它的选择;它们之间只是因果关系,而非等同关系。由此,尽管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着滋长教条主义的可能性,但同样存在着克服和消灭教条主义的可能性及其足够的力量。那么,依靠什么、怎样才能反对教条主义呢?1、人性,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根本力量教条主义之所以可恨,就在于它是害人的,就在于它是背离人类进步发展之要求和趋势的。当着依照教条主义的态度带来了一定的(或足够的)恶果之后,人性的要求必然会使人们抛弃它,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态度。所以,“求我幸福”这样的人性,便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力量。2、实践,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根本前提要想反对教条主义,必须首先揭穿它的欺骗性,首先判别出某种态度(或理论、或政策等)是害人的教条主义、而不是利人的“继承主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继承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带来的客观效果是利人的,而后者则是害人的。这样,判别两者的最根本可靠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它所带来的效果)。所以,实践活动及其效果所客观具备的对教条主义的证伪作用,可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根本前提;实践,是证伪教条主义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标准。由此也决定了:“只有等到某种教条主义产生现实恶果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它”,也许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惟其如此,才能使教条主义的危害得以彻底暴露。进而论之,教条主义的作崇,也许本身就是人类发展轨迹难免曲折、人类社会难免沉醉的原因之一。3、理论战斗,是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手段分析到这里,问题好像已经很简单了:既然实践可以证伪教条主义,那么,它自然就会销声匿迹了。错了!大谬不然!因为,实际情况还复杂得很呢!作为命题本身,实践是证伪教条主义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标准,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问题却往往、且必然会出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实践客观存在着我们前述的“隐蔽性”。因此,尽管实践给证伪教条主义提供了根本手段和唯一标准,但是,单纯依靠实践也是不充分的。实践标准的上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使得这个标准成为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它固然可以用来证伪教条主义,但是,教条主义者也同样可以用实践标准的那些问题来为自己做辩护。由此看来,肯定实践标准对反对教条主义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看来只能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一种是,依靠不断持续的实践活动,持续再现教条主义者的危害,待到足够确认之后,自然便会证伪。然而,这样做的必然代价就是:我们必须更多地受到教条主义的伤害。另种是,依靠已有的实践结果和已被证真的文化产品,通过讨论、辩论等理论战斗的方式,证伪教条主义。我们当然首选第二种方式。所以:理论战斗,乃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手段。4、发挥能动,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基本方法能动固然是教条主义的根本源头之一,但能动本身并无罪过,只不过,教条主义者们往往把他们的能动力量用到捍卫教条上面罢了。反而,要想从根本上击溃教条主义,最基本的方法,也只能是重新召回能动所本然具备的那种“创造性精神”:我们的能动不是用来盲目地捍卫教条,而应是主要地用来创造、次要地用来继承;要用能动来弘扬发展主义和继承主义,而非捍卫教条主义。5、冷观权威,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必要补充尽管,权威的存在是必要的,对权威的崇敬乃至崇拜也是必要的,但是,无论我们对历史上的权威做怎样地崇拜和崇敬,对其文化产品也应采取冷静观察、理性剖析和选择继承的态度。从另个角度讲,如果把某种文化产品供奉为整个社会全体成员所遵循的唯一信仰,那么,必将在客观上为教条主义提供了“助纣为虐”的外部条件。由此,赶走盲目个人崇拜的幽灵,拒绝把某种文化产品当作唯一的政治化教义信仰,与此同时,唤起理性的力量,树立“冷眼向洋观主义”的态度,则可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必要的保障。总而论之:必须把教条主义当作一种“天天在、月月在、年年在”的现实危险来对待;必须把反对教条主义当作“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的任务来对待;必须高扬人性的力量和人民利益的大旗;必须依靠实践的标准、运用理论战斗的方式;必须弘扬能动、冷观权威。非其如此,断然不能彻底埋葬教条主义。四、当代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实在是殆害无穷,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和六十年代中后期所受的伤害,可谓典型例证。时至今日,曾经数度伤害我们的教条主义“传统”好像不但没有任何消退的迹象,反而更有变本加厉之势,只不过,表现为新的外表和形式而已。总地看来,教条主义在当代的表现,突出地表现为两种:(一)老教条主义这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由来已久,对我国来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当代又复活起来。其基本表现是:不去深入反思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不去洞穿透析历史曲折、指出在它们后面所隐藏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不去冷静分析发展繁荣后面隐藏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合理因子。一言蔽之:漠视别人的成就、淡化自己的曲折。针对发展和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他们不是不反思,而是只知道固守经典马列主义、斯大林主义甚至毛泽东思想的几乎全部的内容,抱着撛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有什么区别?
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本本主义就是做什么事都首先从自己个人考虑,不顾大局,只讲私利。在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中,就有可能发生本本主义。但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有经典的论述。本本主义其实就是教条主义.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过:"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本本"就是书本,就是教条.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什么区别?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不问实际情况,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到处一刀切、瞎指挥。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区别:1、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2、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什么是左倾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并非只能导致“左”倾错误,也能导致右倾错误;经验主义并非只能导致右倾错误,也能导致“左”倾错误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和政治生活中有一种近乎固定的看法和通行的提法,即认为凡犯“左”倾错误者必然是教条主义者,凡教条主义者必犯“左”倾错误。“左倾教条主义”几乎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固定搭配词组。诚然,在许多情况下,“左”倾错误与教条主义确实联系在一起。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和共产国际指示,表现出明显的教条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所发生的许多“左”倾错误,也是由于把马恩列斯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和教条化,同样表现出教条主义的特征。 但并非总是如此。教条主义也可以导致右倾错误。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根据是“二次革命论”,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他看来,既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就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则处在帮助地位,革命的胜利只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等到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尖锐了,再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的这种理论观点是复述了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道路,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典型模式照搬到中国来。陈独秀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作了简单的和教条的理解,是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抗战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同样根源于教条主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以及放弃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许多主张,无不来自共产国际的指示或受共产国际的影响。王明继续照抄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别国模式而不顾本国实际。从思想方法角度来看,教条主义是王明这一时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冒险错误的共同认识根源。王明这次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继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之后的又一次典型的右倾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什么区别?
教条主义
从根本上意义讲,教条主义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其外在表现: 要么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僵化地对待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义乃至只言片语) ;要么是用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两种表现所内涵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僵化。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对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於对於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於单纯的逻辑推理。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欧洲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根据理性主义的说法,哲学应经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托马斯霍布斯、弗兰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
经验主义通常做为形容词与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起出现,用来表示通过主观臆断作出判断,而不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从古至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实例有什么?
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有一个中国古代笑话说有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听到秀才的话,我们都觉得他太迂腐了,拘泥于书本,从哲学上看,秀才就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1930年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死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情况,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鉴于当时大部分普通战士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教条主义这个词不容易理解,毛泽东就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本本主义”。这样通俗易懂,这个变化本身就表明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典范。所以,本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教条主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都是教条主义错误的典型例子。 那么什么是经验主义呢?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个驴子过河的故事。一头驴子驮着两大包盐过河。重重的盐把它压得头昏眼花。恰好又来到一条河边,过河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里,使劲挣扎了半天,也没有能够站起来。它绝望了,索性躺在水里休息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驴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竟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驴子高兴极了,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而庆幸。后来,又有一次,它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边,突然想起了上次过河时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变得轻一些呢?它想。于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样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变轻了,便要站起来,但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头驴子的悲剧就在于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从哲学上看,驴子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条主义夸大了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从形式上看是对立的,但是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观出发,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 有一位家长曾经和我探讨他的儿子为什么小学时成绩很好,可是进入中学后成绩就不行了。于是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对他的学习进行观察。结果我发现,原来他小学时基本不大听课,靠自己的聪明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进入中学后,他继续小学时的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中学的学科比较多,这样的方式就不能掌握知识,于是成绩就直线下滑。 在中学时代,许多同学成绩非常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是靠老师的布置、检查和督促得到的,他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进入大学后,松散的管理方式让他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于是他在大学里变得成绩非常一般,大学毕业后更是不知道如何自己安排自己的发展,所以他平庸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嘲笑驴子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那头驴子啊! 思考: 猎人的誓言 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要去打猎,出门前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手而归。晚上,他躺在床上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要打山鸡。 第二天,他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结果还是空手而归,后悔过后,他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晚上他又空手而归。 后来,这个猎人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什么叫左倾教条主义
左倾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