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运动,中国苏维埃运动时期是指哪年到哪年?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1921年七月诞生了什么,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准备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21年7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准备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红星照耀中国》中苏维埃之谜指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土地革命时期,对于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了,绝大多数红色区域的农民始终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外人。苏维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这就是说《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说的苏维埃之谜。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在书中的任务之一,就是探求苏维埃运动、苏维埃社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解开这“未解之谜”,让世人或世界了解苏维埃。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扩展资料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红星照耀中国

苏维埃"是怎样引入和退出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之后,开始在城市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在农村,尝试组织农民协会。不久,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致力于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这时,还不具备实行苏维埃制度的条件。但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1927年7月28日,斯大林在发表的《时局问题简评》中指出:“在几个月以前,中国共产党人不应当提出成立苏维埃的口号”,“现在,相反地,成立苏维埃的口号可以成为真正的革命口号”,但又指出:“因此,现在,在高涨没有到来以前,除了争取以革命的领导代替目前的国民党的领导之外,还应当在广大劳动群众中间极广泛地宣传拥护建立苏维埃的思想,不要冒进,不要立即成立苏维埃,要记住只有在强大的革命高潮的条件下苏维埃才能兴盛起来”。8月9日,联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决议中说:“既然共产党促使国民党革命化的意图得不到成果,既然不能将该党转变为广大工农群众的组织,并使其实现民主化,而另一方面,革命势将走向高潮,那就必须将苏维埃这一宣传口号变为直接斗争的口号,并着手组织工农和手工业者苏维埃。”

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中,在肯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是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的同时,仍然强调:“本党现时不提出组织苏维埃的口号——城市、乡村、军队之中都是如此。只有到了组织革命的国民党之计划,完全失败,同时,革命又确不〔在〕高涨之中,那时本党才应当实行建立苏维埃。现时,本党既组织革命的工农暴动于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自然还只限于宣传苏维埃的意义。然而这种宣传现在就应当开始,而且要做得非常得当,非常广泛。”

直到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中,指出:“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至此,中共中央就将苏维埃作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形式接受下来,并把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来抓了。

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由农民协会等形式向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转变。井冈山、广州、黄冈、麻城等地的党组织,先后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建立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这当中,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为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是由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大王”的彭湃领导创建的;影响最大的则是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由著名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担任。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又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样,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就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转变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雏形时期的一种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1930年代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故当时的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从此,“苏维埃”一词作为政权组织形式的名称,由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进行执政探索时所普遍使用。当时,苏联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样板,其政权组织形式“苏维埃”也自然被当作典范引进了。对此,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

退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对外来词“苏维埃”的重新认识使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该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确定了必须把扩大苏维埃运动与人民反帝运动连结起来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苏维埃存在的方式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依据形势变化而逐步转变的策略思想,避免了180度大转弯所造成的不利局面。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这意味着政权不再仅仅归属于工农,而应归属于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党派。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的认识突破了原有阶级基础的局限性,从“工农”到“人民”,扩大了群众基础,推动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后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又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宣布:“为了和平、民主和抗战,为了建立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1937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即陕甘宁边区政府。历史至此,“苏维埃”的口号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1948年9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杰出代表的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会议,而不实行苏维埃。他指出:“过去我们叫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就是代表会议,我们又叫‘苏维埃’,又叫‘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成了‘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这是死搬外国名词。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会议’这一名词。”

表面上看,从“苏维埃”到“人民代表会议”的转变,好像只是一个名称的简单变动,但这却使得政权组织形式的变革的阵痛相对较小。这种摆脱话语困境、实现制度变迁的策略非常高明,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即将全面执政时话语范式的悄然转型。从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从而形成人民代表会议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一词最终完全融入中国政权建设的视野。

仅就“苏维埃”这个外来词而言,不仅从其字面意义上,而且从其内容和策略等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思想,逐步达到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我们要倍加珍惜这当中漫长曲折的探索历程,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重温这个历程,能获取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启示。

"苏维埃"是什么意思?

苏维埃乃新的国家机关,它给我们以(一)工农的武装力量,这力量不象旧式军队一样是脱离民众的,而是和民众密切联结的;从军事上讲,这力量比以前的军队强大得多;就革命的意义上讲,这力量是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二)这个机关是和群众及大多数人民密切无间的相联系的,容易考验自己的错误,容易恢复意外的创伤,这是从来国家机关所未曾梦见的。(三)这个机关由民意所选出,因民意而撤换,没有官僚主义的空架子,所以比从前的国家机关不知要更民主得几多倍。(四)它在各项职业间实现密切的联系,所以没有官僚主义,而能促进种种深入群众的改良。(五)它是先锋队,是被压迫的工农阶级中最觉悟最努力最先进这个部分底组织形式,这个先锋队可以经由这个机关来教育、训练并领导这些被压迫阶级的全体广大群众--直到而今还是僻处于政治生活及历史之外的群众。(六)它兼有议会主义及直接民主二者之长:人民选举代表同时有立法及行政之权;和资产阶级的议会政策相较,这种进步,在民主主义的发展上,实有全世界的历史意义。苏维埃只有取得全部国家政权以后,才能真正发展,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本能和能力。倘不如此,则苏维埃便毫无长处,不成为嫩芽(嫩芽是不能长久存在的),便流为玩具。‘二元政权’是苏维埃底瘫症”。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苦农民、士兵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完成了历史了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宣告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列宁担任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或自治省加入俄罗斯联邦。1918年3月,俄罗斯联邦的首都由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1916-1920年,14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防止经济崩溃并赢得国内战争,动员和集中一切人力和物力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先后歼灭了国内残存的白军和外国武装干涉军。1921年开始,苏联开始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实行自由贸易。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高加索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СССР)。之后,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相继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40年,苏联从罗马尼亚手中收回比萨拉比亚,成立摩尔达维亚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同年,苏联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也并入苏联。至此,苏联成为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世界第一大国,其领土有2240.3万平方公里。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任苏联领导人的职务,统治这个国家近30年,被称为“斯大林时代”。斯大林上台之初,百废待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大大地加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同时,在国内政治斗争中斯大林残酷打击和消灭不同政见者,其中肃反运动的恶劣影响尤其严重。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迅速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苏联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1941年12月莫斯科保卫战消灭德军50多万人,其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法西斯德国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苏军开始了战略反攻。直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8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日本关东军。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争中苏联占领了佩琴加地区、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南萨哈林(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区。1944年,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取得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总格局。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威信空前提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结束了苏联在国际社会上“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战后,苏联百业齐举,经济复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1950年,苏联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每年工业的平均增长率竟达22%-23%。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武器垄断。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与其相适应的是社会的特权阶层和官僚集团。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理论,作为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开垦荒地;表示中央委员会决心为过去蒙冤受害者恢复名誉;批判 “个人崇拜”,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原则。经过一系统党内斗争,他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1957年,苏联研制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61年,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升空。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内外政策上也犯了一系统的严重失误,他将苏共分为工业党、农业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大片开垦荒地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外交政策上,对美关系因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濒临战争边缘,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并开始恶化。这一系统的错误导致了他1964年10月的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终于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苏联在全国战略上采用进攻态度,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制造了布拉格事件;在中国的珍宝岛制造事端;1979年又出兵阿富汗。与此同时,国内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更加保守和僵化,使苏联陷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担任了苏共总书记,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均因年岁过高,执政一年多就去世了。

1985年,54岁的少壮派戈尔巴乔夫终于入主克里姆林宫。他倡导“新思维”、“民主化”、“公开性”,提出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改革声势大,收效微,甚至愈改愈乱。1990年2月,在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苏共中央全会宣布放充苏共在国家社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多党制实行后,苏共在各级政权机构中的领导大权纷纷旁落。1990年3月,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删去了宪法中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规定,决定设立总统制,选举戈尔巴乔夫为第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任命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总统委员会,负责制定苏联内外政策的主要方针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措施。总统委员会实际上取代了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苏联最高决策机构。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动摇。

苏联加速政治改革后,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分离运动勃起。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同年6月12日,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其他9个共和国迅速仿效,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开始同联盟中央分庭抗礼。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是否保留和革新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在投票中76.4%仍赞成保留联盟。

同年6月,叶利钦当选改制后的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他发布总统令,禁止各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的组织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机关、团体、军队和企业中设立基层组织和进行活动。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趁戈尔巴乔在克里米亚度假之机,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宣布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责,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企图挽救濒临崩溃的苏联。事变历时三天,终告失败。“八?一九”事变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解体。

虽然苏共和俄共没有直接参与事件,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势力,乘机向苏共发动进攻,下令中止苏共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活动,没收其财产。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立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叶利钦颁布命令,把联盟中央的权力、财产和机构划归俄罗斯所有。各国纷纷仿效,宣布接管联盟在其境内的财产和权力。联盟中央的权力陷于瘫痪,财产荡然一空,总统有职无权,联盟名存实亡。

12月7日,俄联邦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以创立国的身份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会议致函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通知他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也已取消。

12月2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把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更名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当天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莫斯科时间晚上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镰刀和铁锤国旗,在寒风中悄然降下,代替它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红蓝白三色旗。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苏维埃 是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