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日珥分别在太阳的哪个层
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
光斑、临边昏暗、米粒组织等现象也发生于光球层。
暗条、日珥、谱斑(太阳耀斑)位于色球层。
太阳风是在日冕层形成并发射出去的。
黑子出现在太阳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太阳色球层,太阳风从太阳核反应区内刮出,遍布内、外太阳系。太阳的自转搅动磁场,导致太阳表面温度不均,形成太阳黑子,太阳黑子中伸出由磁力线构成的日珥,日珥的相互撞击形成耀斑,抛出带电粒子。太阳风从太阳冕洞中刮出。
扩展资料: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
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称作本影,本影是磁场最强的区域。本影周围不太黑、呈条纹状的区域被称为半影。黑子随太阳表面一起旋转,大约经过27天完成一次自转。
长期的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总会出现谱斑,其附近经常有日珥(暗条)。同时,绝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气中。
因此,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
太阳大气中充满着磁场,磁场结构越复杂,越容易储存更多的磁能。当储存在磁场中的磁能过多时,会通过太阳爆发活动释放能量,太阳耀斑即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一种形式。
长期的观测发现,大多数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的上空,且黑子群的结构和磁场极性越复杂,发生大耀斑的几率越高。平均而言,一个正常发展的黑子群几乎几小时就会产生一个耀斑,不过真正对地球有强烈影响的耀斑则很少。
太阳风是带电粒子的一种近乎强劲的外溢。它们从太阳的日冕释放到行星际空间。这些微粒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它们以每秒200—900千米的速度在地球轨道附近移动。其密度虽低(约8/厘米3),但还能和地球的*磁层相互影响。
太阳会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时产生太阳风暴,它是由美国“水手2号”探测器于1962 年发现的,它是太阳因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科学家把这一现象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由于太阳风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 万到300 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
日珥是通常发生在色球层的,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千米,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高9000多千米,宽约1000千米,平均寿命5分钟。
日珥出现时,大气层的色球酷似燃烧着的草原,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浮云,有的似拱桥,有的像喷泉,有的酷似团团草丛,有的美如节日礼花,而整体看来它们的形状恰似贴附在太阳边缘的耳环,由此得名为“日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阳黑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耀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阳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珥
什么是太阳风?
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太阳风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氢粒子和氦粒子。太阳风有两种: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这种太阳风被称为“扰动太阳风”。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它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方便。为了能够清楚的表述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阳大气的分层情况。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太阳大气分为六层,由内往外依次命名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日核的半径占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左右,它集中了太阳质量的大部分,并且是太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能量的发生地。光球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明亮的太阳圆面,太阳的可见光全部是由光球面发出的。
而日冕位于太阳的最外层,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的。通过人造卫星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冕上长期存在着一些长条形的大尺度的黑暗区域。这些区域的X射线强度比其他区域要低得多,从表观上看就像日冕上的一些洞,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冕洞。
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的磁力线向宇宙空间扩散,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磁力线跑出去,形成高速运动的粒子流。粒子流在冕洞底部速度为每秒16km左右,当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速度可达每秒800km以上。这种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
太阳风从冕洞喷发而出后,夹带着被裹挟在其中的太阳磁场向四周迅速吹散。现在我们肯定,太阳风至少可以吹遍整个太阳系。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的偶极磁场发生作用,并把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吹得向后弯曲。但是地磁场的磁压阻滞了等离子体流的运动,使得太阳风不能侵入地球大气而绕过地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一个空腔,地磁场就被包含在这个空腔里。此时的地磁场外形就像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蛋状物。
但是,当太阳出现突发性的剧烈活动时,情况会有所变化。此时太阳风中的高能离子会增多,这些高能离子能够沿着磁力线侵入地球的极区;并在地球两极的上层大气中放电,产生绚丽壮观的极光。
1850年,一位名叫卡林顿的英国天文学家在观察太阳黑子时,发现在太阳表面上出现了一道小小的闪光,它持续了约5分钟。卡林顿认为自己碰巧看到一颗大陨石落在太阳上。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更精致的研究太阳的仪器。人们发现这种“太阳光”是普通的事情,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例如,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钙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
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
有时候,闪光正好发生在太阳表面的中心,这样,它爆发的方向正冲着地球。在这样的爆发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会很强烈,有时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磁暴”。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什么是“太阳风”?
什么是“太阳风”?“太阳风”就是从太阳日冕层——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中发生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日冕是太阳最外一层大气,温度比太阳光球部分(太阳最里的一层大气)约高300倍左右。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日冕中的质子和电子就会由于日冕膨胀而向外运动。这些带电的粒子,运动速度每秒达350千米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千米。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不断地吹向行星星际空间,所以人们称它为“太阳风”。
“太阳风”吹到地球,一般只需五六天时间。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将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1.太阳风可以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所组成的磁场,将它压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
2.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或原子(称为“微粒”)。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
3.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电离层受到干扰,也会引起磁爆,给地面的短波通讯、电视、航空、航海事业带来影响。
太阳风与太阳风暴的区别
一、形成不同
1、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2、太阳风暴:在太阳的表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太阳耀斑、日珥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等现象,当这些现象所产生的电磁波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冲击地球的磁层,就形成了所谓的“太阳风暴”。
二、成分不同
1、太阳风暴中包括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等离子体云。
2、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质子和电子,还有少数是氢原子核等。
三、特点不同
1、太阳风暴:
(1)周期性:太阳活动水平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有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之分。
(2)突发性:太阳爆发活动具体发生时间和爆发强度很难准确预测,太阳风暴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特点。
(3)地域性:太阳爆发引起的某种空间环境扰动,在地球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响应程度有所不同。
2、太阳风:高速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在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被电离,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风
百度百科-太阳风暴
太阳风是什么?
在星际空间中的太空飞行器,会遭遇到来自太阳的一连串的高能带电粒子。这种粒子流便叫做太阳风,它沿太阳的径向经过太阳系,至少能达到海王星轨道处。虽然日冕不断地向外发射这些粒子,但它们随着耀斑爆发数目大增。粒子行速约从每秒350千米到700千米。
太阳风也是一种等离子体。其中主要含质子与电子的混合体,加上少数一些较质子重的元素的核。形成太阳风的粒子是由日冕膨胀和蒸发而造成的。经此过程,每秒钟约有百万吨的气体从太阳向外流。这些粒子受日冕的高温,其速度高到足以逃逸出太阳的引力场。离去时,它们带着部分的太阳磁场一起走。由于太阳本身的自转及不断有粒子外流,所以太阳风带着的磁力线在空间弯成曲线。太阳风使接近太阳的彗星的彗尾,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太阳风遇到地球磁场时便会产生冲击波,其性质尚未充分理解。在地球附近,太阳风会产生磁暴,产生极光和干扰无线电通讯。
太阳风的由来是什么?
太阳风暴是太阳因能量增加向空间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由于太阳风暴中的气团主要内容是带电等离子体,并以每小时150万到300万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因此,它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
太阳风暴爆发时,将影响通信、威胁卫星、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太阳的活动对地球至关重要,因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往往会发“高烧”。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太阳大气分为六层,由内往外依次命名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和日冕。
日冕位于太阳的最外层,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
我们可以从射线或远紫外线拍下的日冕照片中看到,在日冕中存在着大片的长条形的或不规则形的暗黑区域,这里的射线强度比其他区域要低得多。从外观上看,这些区域就像一些洞,所以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冕洞。
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的磁力线向宇宙四周扩散,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磁力线跑出来,形成高速运动的粒子流。粒子流在冕洞底部速度为每秒16千米左右,当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速度可达每秒300至400千米以上。这种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就是太阳风。
太阳风分为哪几种?
太阳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这种太阳风被称为“扰动太阳风”。
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当它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而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
在认识太阳风之前我们首先认识一下“恒星风”。“恒星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如果把恒星设定为太阳的话,太阳风就不难理解了,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种物质是由质子和电子等构成,它们是很简单的比原子还要小的基本粒子。虽然不同于地球上的空气那样由分子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很像地球上的窄气流动,所以称它为太阳风。
太阳风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为了能够清楚地了解它,我们需要先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情况。一般情况下,太阳大气被分为6层,由内往外依次命名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和日冕。从上可以看出,日冕位于太阳的最外层,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而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的。从人造卫星和宇宙空间探测器用X射线或远紫外线拍下的日冕照片上,我们可以发现在门冕中存在着大片的长条形的或不太规则的、大尺度的暗黑区域,我们可以观察到这里的X射线强度比其他周边区域要低很多,从外表上看就像日冕上存在的一些洞,我们形象地称它为冕洞。太阳风就是由这冕洞形成的。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有向宇宙空间扩散的磁力线,当磁力线在扩散的时候,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这个磁力线跑出去,形成高速运动的粒子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粒子流在冕洞底部速度为16千米/秒左右,当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达300~400千米/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