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时尚女魔头》观后感!!!
《时尚女魔头》观后感
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女孩安德莉娅,机缘巧合的进入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作总编助手。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安德莉娅就发现自己的工作简直是噩梦,因为她的顶头上司女总编米兰达,除了在时尚圈呼风唤雨,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之外,还向发设法地对自己喝来唤去,以把自己榨干为乐趣! 刚刚看完,突然有很多话想说。她的聪明、敏锐、自我,是米兰达在时尚界得以专制的资本,所以在时尚的领域里,她就是那个能否定一切的时尚帝国的独裁者。 安德莉娅表明上看,是在一种机缘巧合下,被米兰达聘用为她的助理。但事实上则是因为,米兰达看到了她身上的聪明和跟自己具有一样的特质内涵。起初,米兰达总是刁难她,想方设法的让她去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一本根本就没有出版的《哈里波特》的续集;一份只有在11点以后才会有的午餐,却要求在10点左右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因天气原因,飞往芝加哥的飞机停飞,米兰达还是要求安德莉娅想尽一切办法去为她找到一架飞机…… 所有的这一切,让本来只想待一年的安德莉娅忍不住抱怨不已。但公司设计师,告诉她:“你根本就没有尽力去做你应该做的事。”安德莉娅,开始反省自己。 在她进入米兰达的公司之前,安德莉娅对时尚一无所知,她穿着普通、连起码的化妆工具都不熟悉。在她看起来“一样的裙带”,公司设计师却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怎么正确的搭配衣服。在她舒服的享受着公司唯一穿平底鞋的“待遇”时,在米兰达注视她鞋子几秒钟后,她穿上了设计师特意为她准备的高跟鞋。 安德莉娅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很多人热切希望能来工作的职位”,但对安德莉娅来说,这只是她寻找下一个工作的过渡期。然而即使全心全意去服务米兰达,都会让人精神紧绷,何况她这样的三心二意。最后,在一次工作受挫后,她央求设计师帮她挑选适合她的衣服,于是,一个崭新的,脱掉“祖母毛衣”的、时尚、美丽、性感的安德莉娅诞生了。这种转变,引来了米兰达的注意,凭借安德莉娅的聪明、努力。最后成为能陪同米兰达前往巴黎时尚聚会的助理——米兰达说“这是我的新米兰达,安德莉娅”。这是作为米兰达助理最大的荣耀。有人为此,准备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去成,带领安德莉娅的另一个助理就是这样。 在短短的几个月,安德莉娅就成为米兰达得力的助手,从开始抗拒各种名牌、美丽衣服的她,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自己,她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成为上流社会口中的“米兰达女孩”,她用心、忘我的工作,在华丽、奢华的工作氛围中,寻找到了乐趣和一些成就感,可是她的手机要全天开启,只要是米兰达的电话,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必须接。忙碌和没有自我的工作,使她和男朋友内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开始在他们之间响起。 在物欲横流的名利场,安德莉娅开始迷失自己。男朋友内特说,安德莉娅为了那些名牌、衣服、包、香水,以及上流社会的各种聚会,忽略了自己、爱人和朋友。她忘记了最初时候,自己要追求的东西“能成为一名记者,然后写一些好书。”可是,安德莉娅不承认自己的改变。直到发生了一些事,这些事让安德莉娅最后懂得,在那样一个名利圈子里,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择手段。 米兰达说,安德莉娅跟她是一样的人。安德莉娅不承认。米兰达说,当安德莉娅决定跟她去巴黎,抛下带领她的助理的时候,就已经为了自己利益,可以伤害别人…… 当米兰达从车上下来,带上一副面具,面对车外的镁光灯时,安德莉娅也打开车门,回望了一眼,米兰达周围的绚丽,然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安德莉娅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一家报社让安德莉娅去面试,面试官说:“你是米兰达口中,她所有助理中,最糟糕的一个。所以,我们不得不聘用你,因为——你一定做了些正义的事!” 人一辈子,总会有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沉迷其中,找不到出来的路。有时候是物质,有时候是精神。 如果一直都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就算会偏离,还是会在某一刻,回到原路……关于电影《时尚女魔头》的影评,谢谢
前言:做女魔头还是做回自己,对职业女性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好莱坞电影往往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麻痹,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安慰。问题是你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吗?
影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影片中的魔鬼女上司米兰达·普莱斯利就是以著名杂志《时尚》主编安娜·温特为原型的。其实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甫出校园或者刚从小城镇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大公司特别是一些国际级的著名公司实习时大多会遇到类似非人的“折磨”。只不过如果有了人物原型的话,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可以制造更加的话题,等于给小说做了免费的宣传,可以让它创造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持续十五周高居不下的佳绩,影片也就乐得坐享其成。还有选择在时尚杂志社,给普通观众一窥纽约顶尖时尚人士光鲜亮丽生活的机会,光是那些华丽的服装、名贵的首饰还有限量级的包包就可以让爱美人士特别是女性观众大呼过瘾,值回票价了。 影片并不打算严肃的口吻来探讨职业场上的残酷拼杀而产生的尔虞我诈、人情冷漠,以致于身陷其中的职业女性在直奔“大好前程”的金光大道中迷失方向,逐渐失去自我。相反,影片是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轻喜剧,以稍显卡画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不近人情、将下属当牲口一样随便使唤的女魔头形象。除了米兰达,影片还有两大配角:第一助理艾米莉,时尚专家尼戈尔,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从安蒂到米兰达过渡的中间地带,如果说安蒂的内心还有矛盾与挣扎的话,他们则已经完全被异化了,完全认同米兰达的所作所为,并以她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与生活楷模。然而,这种美丽到令人目眩的异化或许正是许多人士所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比如安蒂刚进公司,她的打扮被公认是粗俗不堪的,尼戈尔说她“臭不可闻”,而米兰达则直言不讳地告诫她:不要侮辱你的行业。一个邋里邋遢的小镇姑娘在时尚专家的调教下,短短一个月就蜕变成一位走在潮流最前列的时尚人士,风姿绰约地摇曳于纽约街头。这样的诱惑,试问天下哪一个爱美的小女生能够抵挡的? 显然,影片并不是以炫耀时尚人士的精彩生活为主要目的,片中其实是以安蒂进入《潮流》杂志实习为契机引出时尚界光彩照人的生活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安蒂在荣升为第一助手后面对卸妆后的米兰达,在遭遇婚姻失败之后的疲倦,或许这时才稍稍显露出她作为一个人(不光是女性)尚有力不从心的一面。但这样的场景不过只是某个瞬间,才一眨眼,她又马上精神充沛自信满满地出现在镁光灯闪烁的公众场合了。安蒂在面临男友离开,目睹艾米莉被迫与自己互换角色后的惨状,尼戈尔欲取而代之失败后的失落,还有其他竞争者的算计与觊觎,她在时尚之都的巴黎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好莱坞相似类型的影片大都采取这个叙事策略:先展现光彩奢华让人目眩神迷的一面,然后揭露其背后的黑暗与冷酷,片尾以人物的最后取向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到驾轻就熟,以至于观众以为完全是自己主动认同了影片的观念。片中最后,安蒂离开被记者们簇拥的米兰达,一路向前走,来到喷水池旁,手机响了,魔鬼上司又要向她下达命令,她轻轻一笑,这时候,全世界的观众都认同她将手机丢进了水池中,果然她就是这样做了。真的不得不赞叹好莱坞的娴熟技艺能将一个这样陈旧的故事讲得这般引人入胜,能让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认同感。 片中最大亮点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她一丝不苟的银发,身着名牌服饰的冷漠与淡定,颐指气使的风度,说话时低沉的声音,即使训斥下属的刻薄语言也是轻声轻气的,在听者却是五雷轰顶,傲慢的眼神,轻轻一瞥,足以令人堕入万丈深渊。安妮·海瑟薇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即使片中人物转变形式类同于她的前作《公主日记》,也努力做出崭新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此外,两位配角也有出色表现,终于使得这部低成本的女性电影成为大片林立的电影市场中的一匹黑马。《穿普拉达的女王》观后感,要有自己的观点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本文标题的原句本应该如上陈述。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是在法国人贝格伯德那本以揭露广告圈内幕著称的小说《99法郎》中。而这个句子的原作者、罗马尼亚裔作家E.M齐奥朗并不被大多数人熟悉。有生之年里他有意识地以离群索居的方式与世人隔绝,始终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拒绝一切功利和诱惑、把荣誉视作粪土,被称作“时间之外”的作家。不过在他归于尘土之后,世界还是破坏了他有生之年坚持的生存法则:他的作品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人推崇,已经无话可说时荣耀却为他戴上皇冠。 荣誉并非齐奥朗渴望获得的,他在书中把自己定位于永远处在“句子的中央”:他要做的不是开拓者,也不是终结者,而是一个永远象征着未完成的“逗号”。一篇文章中每一个逗号都代表着这个故事未完待续。在这里齐奥朗的话可以理解为他立志为未完成的梦想献身并且无怨无悔。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太多人扮演伟人,而需要更多人无私地选择逗号的角色,选择为实现梦想而战斗。这样的逗号精神是值得人们记忆和尊敬的, 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我不由联想到了齐奥朗那个关于逗号的宣言,只不过此处的逗号被赋予的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影片中女主角安迪曾经获得过布朗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了实现自己到《纽约客》工作的梦想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机会选择了康奈尔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这个朴实的乡下女孩以不修边幅的邋遢形象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次面试,还因缘巧合得到了一份众人梦想中的体面工作,误打误撞成了一家蜚声世界的时尚杂志社的主编第二助理。在其他人看来安迪得到的是她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机会,但对于安迪自己这无异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委曲求全。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之后,安迪不得不开始习惯给自己的每一次陈述加上一个逗号。比如说 是获得一个机会,也是放弃另一个机会; 选择了《天桥》杂志,也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可以选择的选择; 终于要升职了,但为此付出的是所有私人空间; 认为自己没有选择,但实际上是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 我原来叫安迪,不过现在我的老板给我起了个新名字叫艾米莉。 ...... 安迪也曾意气用事地打算在这个骇人的时尚圈子里做个过客,但最终这份自己曾经不屑的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通往《纽约客》的跳板 。世界上没有什么与自己是无关的,偶然出现在心中的面孔时间会带走它们的幻像,就像那的些天真的梦想。安迪终于默认了这个逗号给她带来的改变,并乐于把它当作一个良好的人生契机来看待。 小小一个逗号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不阻挡什么但又的的确确是界限。从真实到另一种真实,有谁能够跨越呢? 安迪曾经有一个梦想中的世界,不过现在这个世界似乎正在因为一个逗号而濒临坍塌和崩亡。加上一个逗号可以让一个句子的逻辑层次更加分明,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显示出的是作者在“成熟”中学会越来越清醒地分析一件事,甚至颠覆句子本来的意思。安迪的生活在改变,追求在改变,她的衣着品味乃至衣服尺码也在随之改变,她不可自拔地被卷入了一场虚妄却没法停止的竞赛,与时间、与生活、与金钱、与无数难以记述、难以辩驳的必然理由竞赛。也许她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面前这个穿普拉达、满头银发的女人正在无休止地向她发出命令。就如电影里台词说的,“那个让你每次都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因为她,安迪已经一头钻进了时尚圈,且下意识地开始决定要牺牲掉曾经那些不成熟的想法。 《时尚女魔头》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作者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置或多或少让人觉得幼稚和不真实。不过它所反映的确实是现代生活的常态,相信每一个曾经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过的人对安迪在牺牲与追求之间的犹豫都感同身受,也经历过在心灵的挣扎中因为一个逗号的转折在一念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就此舍弃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梦想被一丝丝抽离、若有若无失落的时候,也许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终这些所获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们值不值得为这样一个逗号心甘情愿让曾经心心念念的梦想死去? 如今这个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个年龄你还在谈梦想谈追求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义为风华正茂、穷狂极傲的阶段,现在却身不由己、理所当然地必须做出一脸沧桑、满目风云的姿态。不谈幸福,你觉得那是少男少女们要斟酌的形容词;不说梦想,如今这样的词眼较之于一个逗号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和矫情。你甚至还会满含自嘲地反省,曾经未泯人世沧桑,年少轻狂地追求风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个逗号的强大?它不是哲学,却是不存在的存在;至于梦想,你怕它无力负载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时光中,很难找到通向这个逗号的道路。因为如今逗号正在我们的脚下扮演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载体角色,护送我们到达一种理智的世界观和目标。然后你目睹到的是无数个安迪和内特在昔日美好回忆中互道珍重彼此告别,在这个高度物质的社会里,理智的男男女女之间滋生出的真挚爱情从萌芽、灿烂到最终凋零都是不需要理由的。你会看到你身边曾经热爱文学的少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刻颤抖着写上那些更容易让社会高度认可、公司迅速录用的专业名称。每次我们抱怨环境带来的压力,把选择的权利推卸给社会氛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承认自己对于诱惑、对于虚荣和世俗的不可抗拒。 没错,即便这么承认也并不可耻。如果是我,很可能也会和安迪作出一样的选择。而且我始终觉得故事的结局过于公式化。更加合理的情形是:安迪坐在车里,如同她刚刚来到巴黎的时刻那样看着这个都市的繁华在眼前哗啦啦地流过,安迪想念着那些已经被抛在身后的景色如同那些曾经的梦想,却永远不会再回头。内特不会原谅安迪,尽管感伤无奈,爱情还是在他的心中渐渐消失,转身之际一切正在忘却,尽管离开她如此艰难。 不过如果是我,放弃梦想和真爱同样也是会后悔的。因为我相信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对最后那个把手机扔进许愿池,潇洒地离开白发魔女的安迪怀着憧憬的。我们的目光还是对那个重新找回记者之梦的女孩充满赞美的。即便有人会说,生活,要比电影难多了..... 是的,生活比电影难多了。所以要抛开自己眷恋的梦想和爱情变得理智也没有那么简单。那个说出自己梦想的少年,那个爱上爱情的女孩,他们还能记得在妈妈子宫里呼吸的心态,他们还葆有邂逅爱情的战栗,他们还拥有留下一行泪水的权利。就算会失望,会受挫,会感伤......可是对待感情所做的抉择不就理当感情用事吗?至少在面对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你仍然真诚和善良,勇敢和自由。 让梦想的世界逐渐死去的那个逗号,其实不过是我们的自私、贪婪和懦弱造成的绝境,这种绝境不是痛苦,而是较之更糟糕的麻木。恶魔从来都不是那个银发的女人,而是她身上那件叫做普拉达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