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运动,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

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

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双塔村地主王汉章叫佃户马义山出差,因事晚了点,王汉章即用皮鞭将其眼珠打淌。喂马的长工巩荣石无辜被王汉章活活打死。

此外,不少大地主还养着“团防”,作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土地给劳动人民,已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国共产党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十年内战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

扩展资料

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到1948年夏,冀中区和北岳区除边沿村外,在能进行土改的150,066个行政村,1,068万人口的区域中,已有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原热河有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240万亩;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财产。

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广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拥有三亿一千万人口的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为止,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改革运动

一二一运动历史背景,内容,意义

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但国民党政府却坚持一党专政,并在美国支持下奉行内战政策。1945年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背弃协定,向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发动进攻。

内容:

“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

意义:

“一二·一”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标志,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树起的第三个民主运动里程碑。

扩展资料:

烈士简介

于再

南菁中学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浙江杭州人,1921年5月生。抗战爆发后,在读高中的于再,先后奔赴武汉、重庆,边工作、边学习;于1938年2月投奔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回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受党组织指派,担任驻武汉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五师三二五团第二营营部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役。武汉失守后,他随部队突围,到达四川省奉节县,在奉节县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救护伤兵,抢救难童,宣传抗日,并阅读进步书刊,于193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琰

女,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1934年跳级考入徐州女子师范学校。1937年,投笔从戎,加入第五战区“抗战青年干训团”。1939年考取湖北省立第一女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冬考入“手工业纺织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参加工作,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1945年在“一二一”惨案中牺牲。

李鲁连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1927年出生,浙江嵊县人,少年随父走南闯北,耳闻目睹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人民的罪行。1945年高中毕业,进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数理专修科。在西昌“五四”节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反动军警到联大师范学院闹事,反动军警、特务向学生投掷手榴弹,李鲁连当场牺牲。

张华昌

昆华工校学生,1929年11月生,云南省曲靖县(现曲靖市麒麟区)人。1945年秋,考入省立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5年11月25日晚,张华昌参加了在西南联大举行的反内战时事晚会。他投身于昆明学生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罢课运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二一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时间背景以及内容

背景

1935年12月6日,北平学联召开代表会,通过并发表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宣言》。随即,平津15所大中学校联合发出通电,反对“防共自治”,要求政府讨伐汉奸殷汝耕,动员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

就在这天,传来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将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广大同学和各界进步人士极为震惊。12月7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北平学联决定于9日举行学生大请愿,反对“华北自治”。

内容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

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两次游行示威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成立了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工厂农村,发动各地工农士兵群众开展反日反蒋斗争,也使爱国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教育。

1936年,南下扩大宣传团在北平召开团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改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是党领导成立的先进青年组织。它的诞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一二·九”运动的深入发展。

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扩展资料

大会通过了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东北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8个决议案。会后,游行队伍奔向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成立的地点——东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楼举行总示威。

队伍走到前门,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队的拦截。经学生代表反复交涉,军警才让游行队伍分批分别由前门和宣武门进入内城。在宣武门,爱国学生遭到上千名军警的血腥镇压,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伤。

运动意义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二·九运动

129运动的历史背景简介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

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被日军占领。1935年6 、7月间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

同年10月指使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对应这一局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救国。

运动简介:

一二·九运动 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运动意义: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毛泽东给予“一二九”运动高度的评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扩展资料:

80年前的今天,新华门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冲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历史的车轮碾过80载,把“一二九”精神深深印刻在了中华大地上。其爱国主义的精髓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肩负起强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80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任由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躙,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凭着满腔热血呼喊抗日救亡的口号,唤醒了全民族抗战的斗志和血性。“一二九”运动彰显了青年学生勇于担当的民族脊梁精神。

80年前“一二九”运动凝聚的爱国主义精神80年后依旧光芒闪耀,激励着当代青年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往事如烟,但历史不能割断,精神需要传承,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作为立身之本,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新华网——用青春热血传承“一二九”精神

五四运动背景简介

五四运动背景如下: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的手中。民初,袁世凯、段祺瑞相继当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压制革命卖国求荣,以致政局动荡不安,国人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

2、社会经济方面

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日本乘机提出“廿一条”,西方列强在战后也有卷土重来之势,国人希望改变此等情势,于是抵制洋货的运动不断发生 。

3、外交方面

民初,国家权益大量丧失,尤其是袁世凯政府接受的廿一条”,包括日本可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其后段祺瑞政府又表示欣然同意,形成了“山东问题”,国人对北洋政府的屈辱外交深表不满.。

4、文化方面

民初,新旧思想互想冲击,北洋政府鼓吹尊孔复古,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份子则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蓬勃而起,对青年学生的奋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服运动的历史背景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华夏衣冠、汉家衣裳等,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发易服而消亡,21世纪初开始复兴),区别于其他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华夏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民族进过一番血的反抗失败后,最终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服几近消失。

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女装则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山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不过,中国大陆出现恢复汉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有汉服爱好者建立网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过数万人;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扩展资料

运动内涵:

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文化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与9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汉服倡导者认为穿着汉族传统服装乃宪法赋予的权利,不应被某些势力企图冠以政治名号而加以破坏。

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扩展资料:

一、事件起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约。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二、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遭到无理拒绝。“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土地改革 背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