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代,下列选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是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下列选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是

是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确认的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反右派斗争后,党中央认为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经济建设可以搞得更快一些。短时间内接踵而至的胜利,使人们相信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

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扩展资料:

1958年初,由中央领导人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参加人员之广、声势之大,真可谓历史上少有。凡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无不留下深刻地印象。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至今还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

自1953年起,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顺利完成。工农业生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当时社会安定、民风良好。大家为了建设新中国,人们都有一股子干劲,争先恐后的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1958年2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论,明确地提出国民经济要全面大跃进。随后,在基层的全体干部中,认真学习社论的精神,为全面大跃进,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做好了精神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跃进

时代在召唤里的什么运动什么运动叫什么?

8节

第一节

伸展运动

第二节

扩胸运动,

第三节

体侧运动,

第四节

体转运动,

第五节

踢腿运动,

第六节

全身运动,

第七节

跳跃运动,

第八节

整理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和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1、爆发的时间:1919年5月4日

2、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3、历史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的影响:

1、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进步,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社会经济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日本欺凌的厄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多雷西·欧查德总结说,无论如何,“中国使用‘抵制’这一经济武器,是现代经济史最有启示的篇章。”

3、教育变革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

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

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4、文学艺术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5、政治变革

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分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1、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签订对德和约问题。“和会”在帝国主义大国的操纵下,无理拒绝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的正当要求,竟然把原来德国在我国山东享有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种无视我国国家主权的做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斥责政府的卖国罪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游行队伍来到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痛打了正在曹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并放火烧了曹宅。

反动军阀政府派了大批军警进行镇压,逮捕了30多名学生。第二天,全市学生进行总罢课,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向全国通电。李大钊也发表文章严厉谴责反动政府镇压学生,反对“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并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很快扩大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商人都纷纷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反动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且通知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历史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青团的创建

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要求改造社会的呼声响彻祖国大地,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潮、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一年时间,就出现400多种。其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倾向就有200多种。

当时,对青年有影响的几种报刊,都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刊物是《新青年》。1919年10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该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新青年》和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另一个刊物《每周评论》,成为五四运动后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刊物。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湖南学联的刊物。1919年7月14日创刊。《湘江评论》在毛泽东主持下,宣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激发人们起来同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主张走俄国的道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湘江评论》从创刊宣言到国内外大事述评,所有的文章差不多都由毛泽东一人撰写。毛泽东在主编《湘江评论》期间,白天事情很多,写稿常常只能在深夜。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排版、校对,甚至亲自去卖。

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改造中国”,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几乎成为共识,而选择改造中国的方案,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也都把目光集中到西方。一时间,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在青年中广泛流传。

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作出共同的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改造中国的武器,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根本改造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四运动与中国共青团的创建

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是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扩展资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攻占中国的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山东省,夺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省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当时的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一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还明文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

1919年5月4日,积蓄已久的浪潮在北京爆发,一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由此展开,史称五四运动。

当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

游行队伍向东交民巷进发,遭到使馆巡捕的阻拦,转而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宅最终被焚烧,军警当场逮捕了30多名学生。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

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迅速扩大。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城市和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展开了爱国活动。当时在上海的孙中山对此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北京政府被迫于5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但又下达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分组出发到街头演讲;次日出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两天内竟有近千学生遭到逮捕,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愤怒。各地民众一系列罢工和示威游行使北京政府为之震惊,不得不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6月10日宣布“批准”曹、章、陆三人“辞职”。当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胜利地告一段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四运动:青年是国之希望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2、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是中国革命一个严重障碍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四、“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的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1、超强的封建剥削

  2、繁多的赋税压榨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官僚资本的形成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除国家垄断资本外,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⑴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⑵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⑶发行内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⑷官僚资本集团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⑸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⑴帝国主义不允许。 ⑵它的力量过于软弱。 其一,经济力量的软弱。 其二,政治力量的软弱。2、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悲哀的交汇点

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悲哀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开始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救赎自我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明确地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启蒙的新篇章,还在于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知识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五四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大时代,因为人才辈出而具有非凡的意义。

把上面这段话稍作压缩抄写到您的作业本上面去就可以交差了。

五四——传统与创新的变曲

斯年为五四九十年。有关五四的文章大有多于牛毛之势。人们都在写文章纪念、追悼、反思或批判五四。五四能够让我们念叨了整整90年,靠得并非事件真相的辨正分析,而恰在于重重解读编织的耀眼光环。出于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所熟知的“五四”早与历史的真实相差万里,但我们仍不得不说,真相只有一个。

事实上,从五四运动的伊始,人们都在评判五四,基于自己不同的理解。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悲哀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开始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救赎自我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明确地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启蒙的新篇章,还在于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知识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五四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大时代,因为人才辈出而具有非凡的意义。

随着国学在国内的不断升温,对五四也开始了新一次的阐释。许多民族主义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五四多有非议。认为五四全盘性的反传统,导致了中国文化整体性断裂,割裂了中国文化的血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一系列难题。

那么,五四真的割裂了现代与传统吗?五四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认为那样,狂飙突进,义无反顾的抛弃传统,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妨看一下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他对五四做了解释,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作为文化建设的纲领。胡适说:“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呢?是再造文明。”新思潮中有俩种手段,即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进而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这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应有的态度。同在这篇文章中,他主张以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现在我们习惯把五四当作一场启蒙运动,而在五四时期,胡适等五四同人们则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之说。从这个名称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与现代的见解。

启蒙有三层含义。一是词源义,开启蒙昧,人生教育的初级阶段和某一方面知识的初步传授,二是转译义,日本学者用“启蒙”翻译Enlightingment,即通过传授新知识、新观念,使人摆脱愚昧和迷信。三是特指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康德曾经对启蒙的含义有一个著名的回答:“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价值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由此,可以看出启蒙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即理性:2.接触阻碍人们自己运用自己理智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即追求精神的自由。

而文艺复兴也是欧洲历史上对古希腊、罗马辉煌的古典文明的重现发现和复兴。这种现象并非仅出现在欧洲,而是人类文明史的普遍现象。即雅尔贝斯的“轴心时代”的理论。

人们习惯与把反传统作为五四启蒙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褒贬评论。这种理解是一种实质上的误解。对于启蒙的任务,卡西勒的《启蒙哲学》中指出:

“启蒙哲学认为其任务不在于破坏,而在于重建。启蒙哲学发动最勇敢的革命,其目的也仅仅在于恢复其全部旧观,以恢复理性与人性。

这就与胡适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评判态度,与其“再造文明”的理念完全相同。

而文艺复兴是Renaissance的翻译,直译则是“再生”的意思。在胡适看来,“再生”不是通过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古老文明的再生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文明来实现的。胡适认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的运动。由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标。这是与胡适的自由主义观点和传统相吻合的。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新文明的传声和存在依赖于丰富而生机的传统。

胡适是这样评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该运动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使人联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民众使用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反抗压制生命和认得价值的运动。最后,很器官,这场运动是由既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又力图用现代新的,历史的批判与探索的方法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场人文主义的运动。在所有这些方面……它被堪称是预示着并指向一个古老民族和古老文明的新生的运动。

由此可见,无私的根本目标是重建文明。通过文化复兴与文化创造而使得中国的古老传统获得新生。

五四学人们发现了在中国历史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复兴的目标和内容,试图通过“周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资源与动力。他们发动了白话文运动,通过仿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语言革新和统一运动,为思想启蒙提供了合适的语言工具。他们对中国的白话文学进行了研究与撰述,对古代百花小说的搜集、整理和考证。他们还发掘了清代汉学的考据方法和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论传统,为倡导西方实验注意的现代科学方法寻找传统的支持。他们发掘了中国古代的辨伪学和源远流长的疑古思想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重估和古史辨伪寻找到了传统资源。

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大跃进 的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