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产业间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对同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或者说国际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贸易行为。

2、流向性不同: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产业内贸易是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3、特点不同: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资本密集型产品,既有标准技术产品,也有高技术产品。产业间贸易则不是。

扩展资料: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在国内远距离地运输。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3、大量的转口贸易。在转口贸易中,进出口的是完全同质的产品。这些同质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这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内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产品贸易。为了调剂市场而在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间贸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什么??

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一 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

  1、产品差别

  2、规模经济

  3、消费者偏好差别

  4、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二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木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当不同的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是指产品品种上的差异。从垂直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先进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标准化的技术含量木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在跨国公司理论中,把跨国公司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两种。垂直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而水平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重复从事大致相同的活动。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

  1.垂直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垂直型跨国公司在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实行纵向分工,设在母国的总部和工厂从事产业链中关键的产业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活动;海外子公司则往往从事产业链中增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种纵向分工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传统的直接投资方式。

  当母国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存在一定差距时,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往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产生 “垂直贸易”。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垂直贸易应该算作是产业间贸易,但在各国的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视为同组商品,因而被统计成为产业内贸易。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之一,使无论是投资国或是东道国的产业内贸易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随着跨国公司数目的增加,产业内贸易额也会增加。但这种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对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母国而言,当它对外进行垂直型直接投资时,为了保持母国对东道国的技术优势,母国会利用它的有利经济条件,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本、大量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与开发投资等,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因此,一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多,产业内贸易额就越大,所体现出来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就越大。而对东道国而言,虽然吸引垂直型跨国投资可以增加产业内贸易,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从短期来说对一国外贸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总是接受前一轮被淘汰的技术,在技术发展上始终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大,因而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并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2.水平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在水平一体化模型中,跨国公司因为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之间从事类似的经营活动,因此倾向于在各个国家都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在当地生产,满足当地需求。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际贸易,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来研究,则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这种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同时又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动下,产业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额同时增长的现象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由水平一体化跨国经营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无论是对母国还是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母国来说,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总部与海外工厂之间平行分工,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这种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母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而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进人会给东道国带来母国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促进东道国的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即使母国和东道国技术水平相差不大,跨国公司也会为东道国带来有特色的生产方式、新的营销渠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因此,由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所带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促进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简述国际经济学中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有哪些?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两种类型。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扩展资料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内贸易

中国的产业内贸易

   1. 含义:

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① 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在矿石、钢铁、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产品当中,运输费用占据了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② 季节性贸易。

  ③ 大量的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就出现了同类产品,在统计上构成了产业内贸易。

  ④ 相互倾销。

  ⑤ 政府的外贸政策。

  ⑥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在经济学中,产业内贸易是什么意思?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详细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zZ-tULJmFcbBFQA1i3MMpRnzjXPeGNTBnPnZcBPsMZ7gnyRu7hPL1sSg-MnVzht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什么意思?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

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

巴拉萨(B.Balassa)曾经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过统计研究,并提出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

扩展资料

作用:

1、差异产品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与外贸竞争力:

对我国而言,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产生的。

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与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即在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进行纵向分工,为了保持技术优势,跨国公司把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东道国只能从事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活动。

3、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个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形成水平分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内贸易指数

>>>>全文在线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