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主要内容
〔科学时报 祝魏玮报道〕记者8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集全国研究力量合作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丛书和“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已经圆满完成,并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有关专家表示,这两套丛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学者撰著的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最系统、最权威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平。 据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划始于1990年,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立项批准并启动,集中全国一流学者,研究撰述18年,完成学科史、综合史和相关工具书28卷。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担任该书主编,专家分卷撰著,从研究内容、科学见解、新史料挖掘以及对科学与文化的整体把握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为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传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未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些领域如物理学史、军事技术史等,在该书中均设专卷立述。项目的若干成果业已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如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于2007年获得第三届郭沫若历史学奖。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总结。该课题策划始于1979年,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立项支持,由薄树人(已故)、陈美东等著名天文学史家主持,历经近30年,完成10卷本“大系”。该书不但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各个方面的辉煌成就,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国家学术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对于同属华夏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的发掘和整理,是一项开辟性的探索;《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篇幅达47万字,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科学时报》 (2008-8-5 要闻)简介《中国科技发展史》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刘徽、祖冲之、张子信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两宋时期: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
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
明朝: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清朝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着有《医林改错》一书。
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近代科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
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
扩展资料: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
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
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高新科技类:
遥感技术: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超导技术:利用超导电材料的独特性质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技术,称为超导技术。
微电子技术: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有哪些?
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扩展资料:
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参考资料:美丽中国:领先的科技_百度百科
中国科技发展史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这时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刘徽、祖冲之、张子信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两宋时期: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
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
明朝: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清朝: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着有《医林改错》一书。
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近代科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
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
扩展资料
高新技术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完成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5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0多种类型、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中国空间科学事业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空并进入近地轨道。1981年9月,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了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一箭多星的目标。以后又相继发射了“实践4号”、“实践5号”卫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84年4月,东方红2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了各种卫星通信实验。1997年5月发射的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为很多部门提供服务,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升空,得到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在风云1号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1999年10月,中国与巴西 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200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更为先进的资源2号卫星发射成功。资源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技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有哪些,有为国争光的人
郑和 七下西洋扬国威、竖大国风范,为中国航海史作出重要贡献唐三藏古印度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传扬佛法,是祖国文化传播得到交流,为佛教作出重要贡献,更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郑成功清军入关,不做投降者,一举攻克台湾,赶走荷兰狗钱学森两弹一星奠基人,在美国受美政府迫害,依抱定艰辛回国,历经五年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霍元甲吓跑俄国大力士,宏我国威佟麟阁、赵登禹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郊区发动进攻,与中国守军展 开激战。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阵亡, 这是中日大战最初为国牺牲的高级将领。许海峰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得该届奥运会首项冠军--男子自选手枪冠军,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冠军的运动员。
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有什么影响?
20世纪,有一位英国的生化学家,由最初对中国医学的关注,进而关注起中国的科技史,最终成了一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世界级大师,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利玛窦的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出生于伦敦南区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8年,遵照父亲的意愿,李约瑟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医科。后来,他进人老师霍普金斯主持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开始从事生化研究。1926年,他出版了《怀疑的生物化学家》一书,此后,又相继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在霍普金斯的热情支持下,李约瑟全力进行有关胚胎发育期化学变化的深人研究,历时10年,完成了《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两部巨著。《化学胚胎学》不但给一门新的学科下了定义并作出解释,而且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李约瑟37岁时,也就是1937年前后,三位来自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了剑桥,他们是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三个中国人的到来导致了李约瑟人生的重大转折,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三位中国研究生给予我的影响远比剑桥给予他们的影响大得多”。受三人影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也就是在这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汉名——李约瑟,取“李”为姓,表示他崇敬道家、道教始祖李聃(dān)。1942年秋,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李约瑟和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多兹被选中,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代表皇家学会赴中国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以鼓舞中国科学家的士气,振奋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战斗精神。1943年2月,李约瑟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以英国驻华科学使团副团长兼驻华使馆科学参赞的身份,参观访问了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教育部医药研究所等许多机构,结识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943年6月,伦敦方面批准了李约瑟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建议,李约瑟任馆长。科学合作馆的成员除了李约瑟,还有6位英国科学家和10位中国科学家,其中就有李约瑟的元配夫人、生化学家李大斐和他的助手、后来与他结为夫妻的营养学家鲁桂珍。为使中英科学合作馆充分发挥作用,李约瑟拼命地工作,竭尽全力解决和改善战时中国科研机构设备不足、书资料缺乏的困难,并经常组织中国科学家和盟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李约瑟不但要以战时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和成就,来促使欧美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和技术发生兴趣,而且还要让中国科学工作者了解,一个西方科学家是如何欣赏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所做的种种努力的。从1943年8月起,李约瑟在秘书黄兴宗等四人的陪同下赴大西北考察,历时几个月,先后到达汉中、兰州,再经酒泉、嘉峪关、玉门,到达敦煌。在考察千佛洞的日子里,他撰写了关于敦煌壁画和千佛洞的论文交由英国《自然》杂志发表。1944年至1945年间,李约瑟连续撰写了三篇关于国际科学合作事业的备忘录,继续为实现他所设计的国际科学合作蓝宣传呐喊。1946年3月,李约瑟经由香港回国,并赴巴黎接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副主任之职。李约瑟深知:要全面深人地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及其西传的历史,必须与同期的西方科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使中西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沟通,才能理清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线索。1953年8月,第七次国际科学史会议在耶路撒冷举行,李约瑟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上的交往》的演讲。他认为:“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的交往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考察到这一事实,不管怎样我们都会看到,有关的交往年代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们对张骞时代以前独特的观念或技术细节传播可能性的判断,对公元前二世纪末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判断,应该与后来牵强的判断有所不同。”1954年初,倾注了李约瑟大量热情和心血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终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各国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予以评论。此后,其余各卷陆续出版:1956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1959年,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和地学》;1962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声学、光学和磁学);1965年,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1971年,第四卷第三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1974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炼丹术的起源及长生术);1976年,第五卷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展);1978年,第五卷第四分册;1983年,第五卷第五分册;1984年,第六卷第二分册(农业);1985年,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1986年,第六卷第一分册(植物学);1987年,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与火器史)、第九分册(纺织技术)。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全译本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评论认为:李约瑟在科学史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将近代科学同传统科学区别开来。李约瑟的巨著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他的第一合作者是王铃。有人认为,他们的合作像是一种天缘,使两位朴实勤奋的学者碰在了一起,不为俗物所累,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有人说,没有李约瑟,王铃的一生将是另一番情景;没有王铃,科技史的写作,绝不会如此之快,其成果也不会如此之大。李、王合作,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佳话。1990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李约瑟“人民友好使者”称号。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哪些事件
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计划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於其是1986年3月由中国的4位著名科学家提出的,所以又称“863”计划。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及能力出发,选择生物技术、航太技术、资讯技术、镭射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研究与开最初开始的高新技术科技发展研究计划: 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计划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於其是1986年3月由中国的4位著名科学家提出的,所以又称“863”计划。“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及能力出发,选择生物技术、航太技术、资讯技术、镭射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目前高新科技发展成果推广计划和执行 中国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计划叫:“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其宗旨是:发挥中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该计划于1988年开始实施。其重点发展领域是:电子与资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的26项发明有哪些?拜托了各位 谢谢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列举的26项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包括: 1龙骨车; 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 3水排; 4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 5活塞风箱; 6平放织机和提花机; 7缫丝、纺织和调丝机; 8独轮车; 9加帆手推车; 10磨车; 11马具胸带和套包子; 12弓弩; 13风筝; 14竹蜻蜓和走马灯; 15深钻技术; 16铸铁的使用; 17游动常平悬吊器; 18弧形拱桥; 19铁索吊桥; 20河渠闸门; 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 22船尾的方向舵; 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 24罗盘针; 25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26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