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们缺乏运动有哪些坏处?
发育迟缓,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下
孩子运动能力差怎么办
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但是,许多家长不了解运动协调能力与智力、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所以,大部分家庭只满足于孩子能安安静静的躺着、坐着、或者要求孩子乖乖的待着,还有的过早的学画画、书法、弹琴等,并没有让孩子充分的进行爬行、蹦跳、摇晃、旋转等活动,结果,孩子的思维、语言、计算、视觉、听觉等能力的发展都不太好,所以,在早期活动不足的孩子,就会发展成为学习能力障碍。对于这些孩子,在13岁以前,可以通过强化心理训练来弥补,使他们赶上发展。另外,家长要多让孩子参加游泳、跳绳、打球等户外活动,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和游戏机。
当我们重视儿童运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运动,但是在儿童运动的时候教学训练工作的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身体发育各方面还没有全面,儿童运动训练的时候要适合儿童的身体发展才行,那么,在儿童运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1、防止重身体素质训练,轻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我们不能认为儿童身体素质差,不宜学习也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所以训练中抓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运动技术学习。这样往往失去了儿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宝贵时间,贻误了训练时机,延长了训练进程,同时,也给紧接着的训练造成人为的障碍,使提高了的身体素质不能在专项运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专项运动技术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儿童时期完全有能力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术,问题是应采取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训练方法与器械。在安排技术教学时,应根据运动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合理安排技术练习顺序,科学地设计和选择练习内容与方法。2、防止过早和狭窄的专项训练我们不能为了尽早获得较好的专项成绩,就压缩全面训练的比例,加大专项训练的比例,采用高强度的专项训练手段“催化”运动成绩。这种过早的狭窄的专项训练,在初期能收到明显效果,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儿童对这些手段产生身体适应,训练效果则会明显下降,以至导致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昙花一现式的“优秀少年”;儿童时期应打下牢固的身体训练基础和运动技术基础,为此,必须进行身体训练和技能与技术训练。3、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法儿童运动训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一种是量小强度大,另一种是量大强度小。实践证明:前者在短时期内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但这仅是暂时的。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这种暂时优势将逐渐消失,最后明显落后于量大强度小的训练方法。儿童大强度训练造成的害处主要有:(1)容易使关节韧带受伤;(2)对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有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训练作风的培养与形成。强度小量大的训练方法是保证儿童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及适应大负荷训练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抗疲劳能力的增强与恢复功能的提高,使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承受大负荷训练。4、选择合理的力量训练组合方式儿童的力量训练应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方式进行。例如跳跃、投掷、屈伸以及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使身体各部位、伸肌和屈肌、大肌群和小肌群以及肌肉的各种方式的收缩能力等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在训练中,不能让跑、跳项目的儿童少年只练下肢力量,投掷项目的只练上肢力量,从而使儿童的体型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而不能平衡发展。这种力量训练,必然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持续提高。5、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训练方法与器材儿童的运动教学与训练,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应突出模仿练习和专门练习,反复多次地重复练习,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学训练中要设计制作和选择各种适合儿童的运动器材。儿童身体各方面跟成人有所不同,用成人的运动器材明显不适合儿童,如果儿童使用了成人器材,在运动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失败,打击儿童的自信心。儿童力量小,身高矮,应该选择专门适合儿童的运动器材,比如儿童专用的篮球、篮球架、篮球车等,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少年学习和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缺少运动的孩子是不是体质差
宝宝体质弱就要加强锻炼来增强?话是没错的,但是这几类运动千万要注意,可不是做的越多越早越好。
1、力量锻炼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按照先长身高再长体重的这种规律进行的,如果在孩子生长发育阶段过早的进行大量肌肉力量锻炼(如引体向上、举重等)会使孩子肌肉过于强壮,影响到身体各个部分的匀称发育,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过早进行。2、耐力运动比如长跑、拔河、掰手腕等通过考验肌肉耐力的运动。先来说说长跑跑步是最常见锻炼身体的方式,我们平时都会鼓励孩子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现在全国各地也常常举办马拉松运动。但是,跑步其实是一项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尤其是长跑,过早的进行会使心肌壁厚度增加,限制心腔扩张,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所以,家长们在让孩子跑步锻炼时一定要注意运动量,要根据自身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年龄科学的安排跑步的距离,切忌以量衡量一切,建议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锻炼,进行时也要给孩子穿上带有减震的效果的鞋子,减少对膝盖的损伤。下面给各位宝妈宝爸一个具体的参照:3-4岁宝宝,跑步距离为100米4-5岁宝宝,跑步距离为100-200米5-6岁宝宝,跑步距离为200-300米7岁以上宝宝,跑步距离为400米再来说说我们经常看到的拔河和掰手腕运动,这两项运动都是属于肌肉超高强度爆发兼耐力的项目,所以,孩子在参与的时候会感到肌肉的酸痛难受,很容易对腕关节、肌肉、软组织等造成损伤。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也会下意识的屏气,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而后,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会猛烈地冲入心房,对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曾经有医学工作者对250名5至6岁的儿童在拔河比赛中进行生理检查,发现心率均高,赛后1小时有30%的儿童心率未能恢复正常。4、跳跃运动如兔子跳、蛙跳等跳跃运动,这两项运动锻炼的是大腿肌肉和髋关节,有些家长们会错误的认为孩子在锻炼时会增加身体,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相反,每跳一次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而这对于正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如果过量进行不仅会影响到骨骼发育还很容易造成韧带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5、倒立倒立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但是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到宝宝眼睛对眼压的调节,造成眼压增高,对视力产生影响。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那我家的孩子该怎么提高自身的体质呢?其实,很简单的,孩子年纪这么小,就是以玩代练,所以多玩,就相当于多锻炼,比如丢沙包、丢手绢、打篮球等等,其实都可以锻炼身体的各部肌肉。儿童运动教育是什么?
运动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十分重要,这俨然是西方精英教育中一个普遍被认同的价值观。每位重视孩子成长教育的家长都会将培养孩子运动习惯和兴趣作为自己孩子成长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4年,全国人大代表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比,过去25年,韩国青少年的肺活量、运动能力等体质指标一直在提升中;日本青少年的体质自二战后也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其中身高25年间平均增长10多厘米。与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2015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期出现积极变化,部分指标“止跌回升”。报告中重点提及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出现喜忧参半的变化——全国青少年肺活量经过持续20年的下降,从2010年开始呈现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50米跑速度素质开始稳步回升、立定跳远爆发力素质出现好转,耐力素质方面7岁至18岁青少年耐力素质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此外,超重肥胖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少年儿童体质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少年儿童体质差异的原因。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孩子热爱体育,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我们常常艳羡国外环境如何开放,却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看看国外孩子怎么锻炼,不止是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问: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的体育教学奠定孩子一生的运动基础,反之也可能毁掉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我们最近的体育课是集中练习垫上技巧,我几乎一项都做不好。关键是,我觉得课程安排好扭曲。”-孩子的抱怨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自由入学制度,教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重视,也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体育教育并非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必刻意追求技术动作,而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提升体质的同时,还用于完善孩子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念在国外很多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像日本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体育课教授的,应该是一项我们热爱的、一辈子都能参与的运动,而不是考试目标或索然无味的动作练习。”-很多孩子的心声放学后哪里去?网络上曾盛传一段日本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在日本留学的郭阳说,每天下午放学后,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齐达内教日本小孩踢足球“通过踢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让他们感受体育的乐趣,效果立竿见影。”——日本职业足球之父川渊三郎孩子们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专家指出:“我们的家长其实也希望孩子们多运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环境相对注重孩子的休闲生活与体育锻炼。”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在一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国家,学生放学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带孩子看体育比赛成为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学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在这种主流观念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孩子运动的意愿得到自上而下的认可和鼓励,鼓励孩子锻炼自然水到渠成。现在太多中国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关注,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学校开展的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出比赛活动,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孩子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导致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另外,家长们盲目地为孩子补充过剩的所谓营养,如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也使得“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孩子增多。为什么要重视儿童运动?综上所述,重视儿童运动,是为了孩子之后人生打基础,而童年时期家庭中父母的带动非常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儿童体育教育是要让孩子享受运动的乐趣,让其感受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进而能获得运动所带来的坚持、坚韧的优秀品质、团队配合、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伴随一生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