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梦想文学 > 我在现实世界得道成仙 > 第七十三章:佛门之源

第七十三章:佛门之源

    第三日,辩法日。

    汴京城百姓倾巢而出来到白马寺山下。

    法台中心位置,立有一根五米高的白石圆柱,上有紫金钵盂,钵盂内种有一株绝品金玉兰,霞光映照熠熠生辉。

    圆柱两侧设有两座六米高的辩法台,七色花瓣铺香花地,围绕法台布置有玉兰花,地涌金莲等花卉。

    邻近法台,亦设有数百席位,昨日讲法时坐在前列的汴京城贵人,被安排到稍后一些的位置。

    前排换成各家寺庙高僧,以及参加辩法的辩法僧,唯独有两个席位特殊。

    侧位是一名穿藏青色僧袍胡须半白的僧人,新唐王朝国师乌鼋。

    主位则是一名穿华服的青年,能比国师身份更高,多数人都猜到他是新唐皇帝李执,却没有一个去拆穿身份。

    席位四周人头涌动,围观群众比法事日、讲法日多出不少。

    普通人未必听得懂辩法,但辩法会有输赢,知道哪一座寺庙胜出,以后该拜哪一尊佛。

    “咚!咚!咚!”

    钟声回荡。

    辩法正式开始。

    两名僧人走上辩法台,为大行寺正辅两名辩法僧。

    大和尚站在主辩法位俯瞰,缓缓开口道:“佛祖拈花意,心传心妙法。”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眼藏为识,妙心为性,涅槃为易,此为五性九识法门修持总纲。

    实相化虚,无相生相,此为法相修持法门总纲。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此为纱罩灯,乃是禅机源头。

    教外别传,此为嘱托,世尊嘱托迦叶正法不宜广传世人,行差踏错,反有坠入魔道的风险。

    此为明悟佛理后的进阶知识,择人而授,以佛家学说为根基,遂应不以教传,是一份独立教外的传承。

    “…………”

    佛门诸行皆自拈花而始,为佛根,佛本,佛源,最是难辨。

    陈景比灵山众多两千多年累世之识,纵使悟性不如乔达摩,悉达多,难道还不如迦叶不成?

    如何能不识拈花之妙?

    听到有人欲解拈花之意,自然侧耳倾听。

    结果大行寺的大和尚,只是复述出拈花一笑的典故,根本不对其意做解释,亦或没有解释的能力。

    另一座辩法台稍年轻些的和尚则道:“何以传心?”

    大和尚答曰:“禅机…………”

    法台上,两座辩法台的和尚,并没有发生激烈争论。

    而是扮演一正一辅、一讲一悟的角色。

    最初辩法。

    确实是两名大和尚攻伐争论,谁输了的就献上人头。

    如今辩法变得文雅许多,并不是让两名僧人相互争论,像笼中斗鸡一样供人观赏。

    两名僧人以辅辩、对辩的手段,阐述出自身观点,然后面对台下所有僧人喝问,与天下群僧代表进行论辩。

    若仍能成功立足于辩法台不败,才算是通过辩法第一步考验,拥有成为法会胜利者的资格。

    若败,也无需献上人头,只损失些许面皮而已。

    “…………”

    小半个时辰,大行寺辩法僧讲完。

    几名小僧提出疑惑得到解答,台下一名佝偻老僧突然站起,浑浊眼眸紧盯着辩法台。

    开口喝问:“以心传心,禅机之始,这一点人尽皆知,你可有言拈花何意?”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告知了迦叶不落文字,以心传心之法,这是辩法的题干。

    佛祖拈花必然蕴含一段感悟,然后将这份感悟,以特殊方法传给了迦叶。

    迦叶得到佛祖所传感悟,也明白以心传心的特殊方法——禅机。

    所以只有一个问题,佛祖拈花所传为何意?

    大行寺辩法僧将拈花与禅机等同,那就是说佛祖什么也没传,非心传心,而是传传传,多此一举,何以得证心传心之法?

    “贫…………”

    大和尚脸色一白。

    蠕动两下嘴唇最终放弃争辩。

    跑题了!就像解一道经典数学题,却回答这道题的出现对于数学史有重大意义,是构筑某某理论的重要基石。

    不过拈花一笑这类无题之题,即使没有跑题,也不知道该从何着手,大和尚行了一佛礼道:“贫僧才疏学浅,自愿下辩法台。”

    “咚!!”

    铜钟声回荡。

    大行寺两名僧人走下辩法台,第二个上场的便是白马寺。

    两人皆为唯识法脉传人,大和尚年纪约六七十岁,法号无窥,小和尚年纪比千叶略大,法号法行。

    无窥老和尚登上左侧主辩法台,待铜钟沉闷之声再次回荡,台下一片静默,才道:“花开顷刻,刹那芳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法行站在右侧辅辩法台,并不以学生姿态进行提问,也不对无窥所讲多做解释,而是直接反驳:“日月长恒乎,以色见我,以声求我,幻光何以度?”

    无窥则垂眸驳斥:“沉沦欲界,夕日欲頽,沉鳞竞跃,不见慧光,不至妙境,…………”

    “…………”

    辩法分为两种:辅辩,对辩。

    大行寺是辅辩,而白马寺则是对辩。

    所谓辅辩是一人主讲,另外一个人充当捧哏。

    对辩虽然也两人相互配合,却讲究辩法时争锋相对,层层递进。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这两首揭语,前者的存在,将后者的层次拔高,便属于对辩。

    无窥与法行言语争锋,无窥先以凡尘财富,权势,色欲,比作花开刹那之景。

    法行则以虚实之论进行反驳,没有什么是永恒不灭,哪怕日月也不能长恒,何不在现实中追求功名利禄,享受声色犬马,所谓正法不过是一道幻光。

    无窥再顺势引出欲界之辩,极乐之论…………。

    以花开之景结合欲界解意,其核心则为——劝法。

    “…………”

    此为拈花之意?

    不重要!

    反正裁判也不知道答案。

    只要能把众僧驳倒,那就无人能将我赶下辩法台。

    唯识法脉可不讲究有题无题,无题我就自己出题,反正不能空着交白卷。

    题你出的没有我好,答你也答的没我好,哪来的资格质疑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