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怎么诊断
运动障碍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基底核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不自主动作。
动作缺失或缓慢而无瘫痪。
姿势及肌张力异常。
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动作缺失与僵直,间接通路的功能不足引起舞蹈症及投掷症;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或抽动动作,直接通路的功能不足则引起动作缓慢。
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怎么诊断?
运动障碍应该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表现,其中此类疾病目前临床分为运动减少性障碍和运动增多性障碍。大多数运动障碍病与基底节或与其相关的神经纤维的病理改变有关。而且多见于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诱发出现。建议,如果出现了这些状况,需要结合病情,及时到医院神经科就诊咨询检查治疗,避免盲目自行对症进行保健治疗。
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简述对病人存在的运动功能障碍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评估
运动功能障碍的六个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学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国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 C.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踩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D.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臂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 内收角国窝角足背屈角 1—3月40-8080-10060-70 4—6月70-11090-12060-70 7—9月100-140110-16060-70 10—12月130-150150-17060-70 3.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A.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原始反射评定 a.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伏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持续阳性可阻碍小儿正常的运动发育 b.紧张性颈反射(TNR) ⑴ATNR:仰卧,头居中,四肢伸直,将小儿头转向一侧。阳性表现为面朝向侧肢体伸展,枕向侧屈曲。3-4月消失 ⑵STNR:俯卧,头颈尽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则为阴性。5个月左右转阳 若TNR持则可影响小儿四肢运动发育,平衡能力及抬头。 c.握持反射:刺激患儿手掌R侧,引起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该反射2-3个月消失 d.交叉伸展反射:仰卧,头居中,让一侧下肢屈曲,后伸展,阳性表现为另一侧下肢则与之相反,该反射1-2个月消失 B.自动反应评定 自动反应评定包括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应 翻正反应又称调正反应是小儿头和身体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小儿头颈,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和体位的反应,它包括颈旋转翻正反应,迷路,立直反应及躯干翻正反应等 平衡反应包括倾斜反应,坐位反应,立位平衡反应。可通过FUGL—MOYER评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应能力 保持性反应:抱住小儿腋下,使他向高处向下接近桌面,小儿出现双上肢支撑床面反应,该反应于6个月出现。 5.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于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者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对其进行肌力评定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手法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6级分级进行评估. 6.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 脑瘫病人的异常步态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什么是轻度运动障碍
轻度运动障碍是指:进食,大小便、洗漱、翻身和穿衣 虽有一些困难,但基本可以自理。
结肠运动障碍怎么办??
楼上你们说的没一点用!
朋友你先不要着急,你应该多喝些水,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比如作息时间.应该会好起来.祝你身体健康.希望被采纳谢谢:>胆道运动功能障碍是怎么回事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biliary tract dyskinesis syndrome)包括胆道运动功能失调(dyskinesis,即胆道排空速度异常)、胆道张力异常(dystonia,即胆道肌张力异常)和胆道共济失调(ataxic,即胆道各部分间协调障碍)。
发病原因 (1)胆囊运动功能亢进:胆囊张力正常,但对脂肪餐的运动反应亢进,因此胆囊排空加速,在餐后15min时,已大部分排空。 (2)胆囊张力过高:胆囊的肌张力过高,但排空时间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加速或延缓。 2.胆囊运动功能减低 (1)胆囊运动功能减退:胆囊张力正常,但餐后收缩减弱,排空缓慢。 (2)胆囊张力降低和运动功能减退:空腹时胆囊张力降低,容积增大,餐后排空缓慢。 3.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1)Oddi括约肌张力过低:胆囊造影时胆囊充盈不佳。 (2)Oddi括约肌痉挛:多由于精神因素引起,但亦可继发于邻近器官的病变,如乳头炎、十二指肠炎、球部溃疡、十二指肠寄生虫如肠贾第鞭毛虫、类圆线虫感染等。 临床表现 1.疼痛 胆道疾病的核心症状为疼痛。疼痛可源于扩张的胆总管,但疼痛感觉常位于上腹部及右季肋下,亦可位于胸骨下段、肩胛间区,甚至背部下方。疼痛和饮食无关,但亦可在餐后出现。疼痛也有可能由于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其性质和部位与胆绞痛很相似,但发作时间较短,仅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次数较多,一天多次;发作和精神因素如忧虑、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有关;发作时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0.6mg,疼痛可迅速停止;吗啡10mg皮下注射可诱发疼痛;发作时不出现发热或黄疸。食管、小肠、大肠或心脏疾患引起的右上腹痛也可被误认为胆源性疼痛。除有急性炎症存在外,体征对判断胆道运动性疾患帮助不大。 2.消化不良症状 包括食欲减退、嗳气、上腹胀满感及其他上腹部不适症状。 3.厌油腻食物 表现为对脂肪食物的耐受性降低。部分患者对煎炸食品或高脂饮食不能耐受,并可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4.体征 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压痛,Murphy征可呈阳性。一般认为它和胆管内压力增加以及胆管炎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