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运动,什么是燕山运动?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什么是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请介绍一下燕山运动,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即印度支那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邢嘉明)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是发生在中生代中、后期的一种典型的造山运动,表现为:古生代发育的地台型盖层在中生代重新活化,强烈的褶皱、断裂(包括逆冲推覆)、拱曲等构造作用,大量以高硅高碱花岗岩类为主的岩浆活动,以断裂变质为特色,在盆地中产生以巨厚类磨拉石建造为标志的沉积作用以及以多成矿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为主的“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1992)。

燕山运动是对湖南影响最大的一次构造—热事件,表现有阳路口造陆运动、宁镇运动(陈心才,1991)。形成于一个挤压—剪切聚敛—拉张环境,造成中—下侏罗统内的两个假整合、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武陵山区以褶皱运动为主,雪峰山区及湘中南区则以强烈的逆冲推覆和岩浆活动为特征,同时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的白垩系—第三系陆相火山—沉积红层(断陷)盆地,从而使雪峰山—湘东南地区成为一个典型的板内(陆内)造山造盆区。沅麻盆地中,下白垩统内含沉积岩、变质岩和花岗岩等诸多砾石,在雪峰山西南的天柱等地可见侏罗纪磨拉石建造,且沅麻盆地于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其沉积中心向西迁移了85km,反映了燕山运动在雪峰山区是一个造山运动。

燕山运动是怎么回事?

燕山运动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东部的褶皱隆起。

虽然燕山本身是一座东西向的山脉,但是在燕山运动中最显著的构造运动特征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这意味着中国大陆东部一带受到来自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的挤压。

那么是谁在挤压呢?从现在的板块构造来看,我们的东南面是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它们都是古太平洋的板块,可以合称为泛太平洋板块。我们不能说导致燕山运动的是太平洋板块,但可以确定那个(或那些)板块是属于古太平洋的,也就是说是泛太平洋板块。具体的,已知向亚洲大陆俯冲的板块中,其中一个的俯冲消减带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西伯利亚的太白山脉、锡霍特山脉一带,那个板块现在已经完全消减,其残骸在地幔软流圈的熔融上升导致了东北平原的沉降和东北地区一系列玄武质火山的喷发。而长白山的火山则是该俯冲带边缘火山的最后代表。

燕山运动就是泛太平洋板块开始向亚欧板块俯冲的结果。在俯冲的初期,由于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的角度还比较小,深度也不大,所以形成紧耦合,在俯冲消减带后方以挤压隆起为主,导致中国大陆东部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的隆起。在后期,由于俯冲板块俯冲角加大,俯冲速度加快,板块前端在软流圈的熔融上升导致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渤海、黄海的大范围沉降、海侵运动。自燕山运动末期以来,俯冲消减带的向东增生导致了亚洲东部的岛弧形成,大角度快速俯冲的洋壳板块在软流圈的熔融上升导致了日本海、南海,可能还包括东海东部的海槽的沉降、扩张成为弧后盆地。有关弧后盆地的分析请参考我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3492532.html

顺便提一下:喜马拉雅运动是由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的俯冲造成的,而更早的印支运动,则很可能是当初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缝合所致。不过越古老的运动,越难以还原其当初的情景,可能的偏差就越大。

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

在印支运动中本区隆起剥蚀,缺失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燕山运动是本区显生宙以来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使盖层发生东西向宽缓褶皱和强烈断裂活动,奠定了本区盖层的基本构造格架。从三叠纪开始的燕山运动延续时间很长,我国的很多山脉都是在这次运动中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嵩山地区也在燕山运动中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嵩山这次受到南北方向力量的挤推,形成了东西方向的主轴,又因受力部位不均匀,一方面形成了嵩山南北两侧的东西方向大断层,形成了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使得嵩山挺拔峻峭;一方面出现了两组剪切断裂,沿着东西方向的大断层,太室山相对少室山北移,五指岭又相对太室山北移,形成了现在嵩山的山势和地貌。燕山运动同时也使本区中部形成半地堑式断陷盆地,使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燕山运动”影响的深度

“燕山运动”是涉及软流圈-岩石圈系统的一次大灾变事件,致使华北东部克拉通岩石圈遭受巨大改造,从上面各章的讨论可以简要归纳如下:①火成岩方面,来源于对流地幔的玄武质岩浆,特别科马提质的辉长岩的出现,至少已涉及到约100km深度的地幔的参与。壳幔型岩浆混合作用的广泛发育表明壳幔物质之间发生了强烈交换。高压型粗面岩-正长岩类(无或弱负Eu异常,高Sr/Y)和火成岩HKCA系列的K60均指示有一个加厚陆壳的存在。②逆冲推覆构造至少已涉及到中地壳,正如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形成于中地壳的记录所显示的,例如,石城和长园闪长质片麻岩,云蒙山、沙坨子和五道河花岗质片麻岩和眼球状片麻岩侵入体。③由逆冲推覆构造和后造山伸展构造以及新生代玄武质岩浆的捕虏携带剥露于地表的地壳深部的岩石,如已变质达角闪岩相的中元古代长城-蓟县系岩石(四合堂),硬绿泥石-十字石-蓝晶石变质岩,同构造片麻状侵入体,下地壳麻粒岩和山根带的榴辉岩。这些记录同样表明原有克拉通陆壳不仅厚度有很大的增加,同时物质组成已遭受巨大改造。④简单的热模拟表明,燕山运动可能涉及深度已达670km的整个上地幔。⑤华北燕山造山带作为欧亚超大陆边缘的最新的大陆块体的一部分,记录了欧亚超大陆最后增生的历史,因此,是全球构造的一个“零件”,燕山运动有很深刻的全球意义。

燕山运动对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的影响

您好: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这时候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

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燕山运动及其以后的地貌发育

燕山运动是嵩山地区显生宙以来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使盖层形成东西向宽缓褶皱并产生强烈的断裂活动,奠定了本区盖层的基本构造格架;使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燕山运动使嵩山地区的古构造复活,造成新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的褶皱变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嵩山大背斜,使该地在原来隆起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大幅度隆升;同时还有很多方向的断裂构造,在嵩山主峰东西侧形成了呈北西向展布的唐尧—中岳庙断层和五指岭断层,将嵩山大背斜分为三段。在嵩山山脉南侧发生构造断裂下降,形成了登封凹陷,形成了嵩山山地和登封盆地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条件。总的来说在燕山运动作用下,嵩山地区在原有的隆起基础上,发生了大幅度的隆升,形成了东西向的嵩山山脉和断裂谷地的正负地貌组合形态,燕山运动对地貌的发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如今嵩山山地地貌的基本形态。

在燕山运动形成嵩山地区现今地貌的基本骨架之后,嵩山地区又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它们对地貌又进行了改造。

燕山运动后嵩山地区经历了风化剥蚀阶段,山地形态发生了改变,不具高峻形势,形成了低丘状的准平原状态。保存下来的即现在的中山地貌类型的山顶面,现在只保留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主峰顶部,是切割燕山运动褶皱构造的地形面。被后来的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抬升而形成了嵩山地区第一级夷平面,现在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1500m。喜马拉雅运动以后该地区发生过阶段性的抬升作用,形成了多级夷平面。第二级夷平面高1100~1200m,被剥蚀为山峰,如五指岭,箕山等;第三级夷平面高750~850m,多为较高的山地;第四级夷平面高400~500m,保存较为完整,多为低矮的坡面平坦的高地。也有一些地区相对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了丘岗、台地及沟谷两侧的紫红色砂砾岩沉积。

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嵩山地区大面积抬升,使之前被剥蚀而变为低缓的地带普遍大幅度隆升,喜马拉雅运动还形成有断裂构造,沿断裂发生了差异性断块运动,造成山地的显著高差,形成了以中山以及深谷为主的地貌类型,基本形成了如今嵩山山地的起伏形态。喜马拉雅运动还使旧有断裂活动形成新生代盆地,控制盆地内的沉积作用,使古近系产生坳褶、掀斜和断层,构造线方向以东西向为主。登封盆地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盆地起伏面貌发生改变,在流水作用下,地面起伏高差进一步加大。

新近纪时嵩山地区地壳相对稳定,该区遭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山地地形变得逐渐和缓。处于南部的低洼地区接受沉积,形成了红色砂岩及红色砂质泥岩地层,在后来的风化作用及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红色岗丘和台地。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幅度和强度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对第四纪沉积和地貌发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运动和掀斜运动为主,发育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和串珠状洪积扇等地貌现象;造成山体南北差异(山体南部翘起,山势陡峻,多悬崖峭壁;山体北部,上升幅度小,坡度平缓)、颍河两岸谷坡及其支流的不对称。第四纪初期嵩山地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以整体抬升为主,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缺失下更新统地层。山麓坡积、洪积裙被抬升,遭受切割,在山地和盆地中较大的河流两岸发育阶地,在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等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分布区形成成层溶洞。由于嵩山山地地势高峻,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强烈进行,地势较低的盆地中部和盆地北部东部边缘地带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了红色黏土、亚黏土及亚砂土、砂砾岩层。在第四纪嵩山地区地貌发育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黄土堆积。嵩山地区堆积的黄土以洪积、坡积、冲积作用为主,分布在山中谷地和盆地区域。在河谷地带分布的黄土,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被抬升,再经河流切割形成了二级河谷阶地。在外力作用下,盆地中的黄土发育为黄土低丘。在嵩山地区,内外力共同作用,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嵩山山地和登封盆地的形态发生改变,地貌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现代地貌。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燕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