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名词解释,就是考试经常考到的有哪些?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名词解释,就是考试经常考到的有哪些?

1.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 GNP) 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 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 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 货币需求。

9.IS 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 IS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LM 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 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12 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 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 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 任何行动。

17.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 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1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 。 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

19 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成为法定准备金率。 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 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20.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1.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22.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 GDP2 个百分点。

2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 持续显著的上涨。

2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 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25 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6 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给出的关于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失 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工资上涨率。

27.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 量。 (人们宁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会取得的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政策保持在手边。 )

28.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 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29.灵活偏好陷阱: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 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竟会遭受损失,这是人们对货币需求变 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是利息率在下降。

30.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31.投资陷阱:投资的利率调节与传导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机制。根据凯恩斯投资函数理 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越少,由于利率调节与传导 机制的存在,投资的增减变化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 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 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我考试的时候六个名词解释五个都是这里面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稳态

稳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是利用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地考察经济稳态增长的道路印可能性的一门学科。

稳态的意思在于人均的投资等于折旧,即满足稳态方程s*f(k)=折旧系数*k,得出的k就是人均资本的稳态。

可以看出这个等式模型中外生变量储蓄率s越高,那么得出的人均资本的稳态k值就越大,但是根据福利经济学,一个人如果把全部收入都进行储蓄,虽然稳定状态时k取得最大,但是对人福利不利,因此,在稳态的前提下,要选择一个s,使得消费最大,即f(k)-s*f(k)最大,此时在这个约束条件下,根据稳态方程求出来的k不仅是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还是黄金律水平。

扩展资料:

稳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1)、服务效率最大化理论。稳态经济有三个基本数量:存量——生产资料、消费品和人口的总水平;服务——愿望得到满足时的体验或称心理收入,流量——使存量水平不变,并得以更新和维持所必需的量。三者关系可以表示为:

服务/流量=服务/存量×存量/流量

稳态经济的目标就是使物质和非物质的服务效率最大化和持久化。

(2)、作为中间目标的道德增长,用眼前的增长回避分配上的弊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改造人类社会的控制制度,以便保持人口不变,物质财富存量不变,以及控制分配。其原则是在尽可能少地牺牲个人自由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社会控制与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稳态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2.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3.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4.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5.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7.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8.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和产品市场都平衡时的失业率。9.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出水平的提高。10.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11.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1.奥肯定律: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2.潜在产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产出。3.欧拉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国民收入将正好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这时利润就等于零,这一规律被成为欧拉定理。4.自生消费:指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是为了生存而必须的消费。5.派生消费:指由于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消费。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出水平的提高。2.索洛余值:技术进步的贡献是根据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投入量增长率贡献得出的余额,也称索洛余值。3.稻田条件:资本(或劳动)趋向于0时,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向于无穷大;资本(或劳动)趋向于无穷大时,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向于0。这个条件也称为“稻田条件”。1.贝弗里奇曲线: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用贝弗里奇曲线来描述。2.古典失业:在古典学派理论里,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不相等的结果。失业的持续存在一定是工资下降受到了市场以外的其他障碍,而只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大规模的失业就不能存在。3.凯恩斯失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称为凯恩斯失业1.交易动机: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2.预防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3.投机动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等待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行投机。4.流动性陷阱:利率低到所有人认为它肯定上升时,货币的投资性需求可能无限大,任何新增货币供给都被人们持有,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利率进一步下降,称为“流动性陷阱”。5.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位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公众所持有的现金称为基础货币。6.货币乘数:将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比例系数称为货币乘数。7.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8.古典两分法: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这种观点称为古典两分法。9.铸币税: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称为铸币税。10.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也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称为费雪效应。11.事前实际利率:事前实际利率指借款人在签定借贷合同时所期望的实际利率。12.事后实际利率:事后实际利率是按照借贷合同上的名义利率所最终实现的实际利率。1.贸易逆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2.贸易顺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值小于出口总值。3.名义汇率:是指两国间货币的相对比价。4.实际汇率:是指两国间商品的相对价格。1.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2.总供给: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3.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4.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5.超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6.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7.挤出效应: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冲击造成总需求曲线持续右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果总供给冲击造成短期总供给曲线持续左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逆风向行事

“逆风向行事”应该完整点叫“逆经济方向行事”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

大体意思是: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该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的财政措施。

看到有些答案说是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但我认为不太妥当,“逆风向行事” 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而原凯主义都是主张货币政策无效的(因为原凯主义注意的是短期分析),而财政政策的有效。所以应该着重强调财政政策。当然回答上货币政策应该也无可非议。这是自己的观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好学习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四、名词解释

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5.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

四、名词解释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替代效应

7.价格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四、名词解释

1.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 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3. 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要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4.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5. 吉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6.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四、名词解释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四、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

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6.线性消费函数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 = a + bY

其中,a,b为常数。在式中,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线性消费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按固定不变的一个比例b增加,此时,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7.储蓄函数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余额,因而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到。假定S表示储蓄,于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S = Y – C(Y)= S(Y)

8.平均储蓄倾向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即

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转变为正值,但总小于1。

9.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即

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10.储蓄曲线是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门的储蓄增加,即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储蓄曲线越来越陡峭。

11.线性储蓄函数利用线性的消费函数形式,储蓄函数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线性形式,即:S = Y – C = – a +(1 – b)Y

其中,(– a)就是自主储蓄,它不受收入的影响,(1 – b)Y是由收入引致的储蓄,而(1 – b)是边际储蓄倾向。

12.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四、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总需求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支出关系的函数。以Y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AD可以表示为:Y = AD(P)

3.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4.总供给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产出关系的函数。以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 = AS(P)

5.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处,决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此时,由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得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实现变化。

四、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一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3.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其物价上涨率则是两位数;而超级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要在3位数以上。

7.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

8.未预料到的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对价格变动预料的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又分为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已知的原因所引起,并且通货膨胀的幅度为人们所预知。

9.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其效庆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0.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对产量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1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3.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4.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15.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6.通货膨胀惯性

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拉动需求或推进成本之后,最终会使得价格总水平停止上涨。然而,在实际中,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

17.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预期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知识的了解而形成。

18.价格调整曲线

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得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来的,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并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名价格调整曲线。

19.收入政策

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收适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价格和工资管制;收入指数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0.收入指数化

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指数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百分之百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部分指数化是指工资上涨按物价上升一定比例上涨。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具体地说,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当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时,政府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此方式对经济交替地进行微调,以便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政策滞后

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

5.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7.转移支付乘数: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8.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9.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四、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中央银行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特别是要保证完成法律规定的任务。中央银行主要具有三个职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面向工商厂商及个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赚取最大的利润。

3.法定准备率

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即

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

4.再贴现

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可以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这就是再贴现。

5.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都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6.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7.存款创造乘数

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 / 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

1 / rd倍。1 / 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

8.费雪方程:用公式表示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向变化;价格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同方向变化,与劳务数量方向变化。

9.现金余额方程: ,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同向变化,国民收入和价格(货币需求数量)同向变化。

10.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11.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四、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原理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的低于别国,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绝对优势,就应该专一化生产该商品。

2.相对优势原理如果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然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3.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代替进口品,即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发展出口战略把对外贸易的重点放在出口产品上,尽可能扩大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5.综合发展战略把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结合起来的一种发展战略。

6.经常项目国际间经常发生的商品和服务输入和输出的项目,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项目。

7.资本项目国际间的资本输入与输出。

8.平衡项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发生差额思考平衡项目来弥补,包括三项,即错误与遗漏、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9.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

10.逆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入小于支出的情况。

11.汇率使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12.固定汇率制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13.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宏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

  2.国民收入循环

  3.简单和完全的NI-AE模型

  4.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5.货币创造

  6.货币市场的均衡

  7.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全章)

  8.凯恩斯的AD曲线的推导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4.失业理论

  15.通货膨胀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2、国民收入循环(2部门)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 来表示。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5、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6、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9、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A、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水平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政府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比较温和,财政收支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只作小幅度调整,而主要对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作适度调整,对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效应的政策,在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条件下,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公债的挤出效应

  政府发行公债,相当于政府开出借据,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发生,便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公债发行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政府发行公债要占用资金,这样财政便可能出现“挤出效用”。

  (2)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政府想用钱了,或者没有钱用了就发行政府债券,央行直接把债券买下,这样政府就有钱用了。政府这种做法就是搞财政赤字,央行一买那么赤字就货币化了。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A、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中央银行贷款

  (4)利率政策

  (5)汇率政策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5、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4.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债券:⑴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⑵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87.证券交易的程序: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开户:一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证券账户),二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委托:指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成交的过程。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合适,达成交易的过程。清算与交割是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过户: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关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

  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93.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9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95.宏观生产函数建立了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96.劳动市场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97.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98.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99.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100.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1.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102.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03.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104.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的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106.倾销(低价外销):一是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二是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107.进口关税: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

  108.进口配额:是一国对待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10.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11.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113.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14.同一价格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115.净出口函数:第二版690页

  116.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

  11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118.J曲线: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

  119.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表达式在第二版697页)

  12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1.人力资本: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

  122.有保证的增长率:令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Gw。

  123.不稳定原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12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25.新经济增长理论:只用规模收益递增河内省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7.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

  128.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3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0.动态总需求曲线(DAD):该曲线表达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141.动态总供给曲线(DAS):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142.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单一的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46.自然率假说: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147.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148.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制新菜单价目表一样。

  149.效率工资: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转载自百度文库,

>>>>全文在线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