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ppt,PPT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课件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一篇讲历史人物的PPT

  安徽历史人物:刘铭传

  刘铭传

  刘铭传,字省三,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生于安徽合肥县(今肥西县)酉乡大潜山下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咸丰初年,江淮一带赤地千里,匪祸丛生,乡里土豪以保卫地方为名滥派费用,威逼凌辱寡居的刘母。18岁的刘铭传怒不可遏,遂刃豪揭竿,并在其家附近安营扎寨,保卫闾里。

  1861年,李鸿章回合肥为曾国藩募兵。时已为“都司”的刘铭传投奔李鸿章,参加其编练的淮军,从安庆顺江南下。以后,刘铭传因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累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乡居闹,住在刘老圩。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旨进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他密抵台湾后,积极布防、备战,合肥民间传,他曾以数百只夜壶做成莲花灯,放漂海上,假“战船百艘”之势,击退侵略军,导演了一场流传至今的“刘六麻子(刘的绰号)保台湾”的壮举。中法台湾之战,历八个月之久,以中方胜利告终。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清政府宣布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省长)。

  刘铭传在抵台周年时,上专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定,而前车可鉴,后患方殷。一切设防、练兵、抚番、清赋诸大端,均须次第筹办。’他于台湾巡抚任上六年,积极实行“新政”办洋务,做了许多好事。可以归纳为:

  一、整军备战,创办军工企业刘铭传聘用洋教习,以新式操典训练军队,重在提高战斗力。还在基隆护尾(今淡水)澎湖等地构筑了多座“铁水泥”结构的炮台,配置了新式后膛炮,在港湾内暗埋沉雷、碰雷以待敌。他创办了机器局、军械所、火药局、水雷营。这些,极大地提高了台湾的防御能力。

  二、“通商惠工”,以商战来求富随着局势的相对安定,台湾迅速办起了近代工业和商业贸易。刘铭传先后倡办了煤务局、煤油局、伐木局、蚕桑局、盐务总局、通商总局、招商局(设在新加坡,专门洽谈侨资“引进”)、抚垦总局,以及樟脑官营等。还重划行政区,加强市政建设。他的‘育战”做法的核心,是“求富”。

  三、修筑铁路,发展近代交通刘铭传亲自督阵,任命台胞林维源为总办(后由他人接任)修筑的基隆至新竹铁路,全线近100千米,耗银129万余两,为我国自筹资金、享有主权的第一条铁路。当大清邮票还在海关总税务司外国人控制下时,台湾邮政总局已独立发行邮票了。台北一福州、台湾安平一澎湖妈宫港海底电报线以及岛上几条陆线的敷(架)设成功,极大地便利了台湾与大陆和台湾岛内的通讯联系。

  四、清赋理财,广泛罗织人才刘铭传决意在经济上达到“以台之财,供台之用”,减轻大陆负担。他清理田赋,整顿税收,引进外资,广开财源。他还进山“抚番”,安定民心,并单独为中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山民办了学校。他不计较湘、淮系,不论台人大陆人,任人唯贤,实事求是,难能可贵。

  刘铭传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不可避免地遭到清廷内顽固派的反对,也受到台湾岛上一些人的忌恨。1891年(光绪十七年),他被迫辞官还乡。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在内忧外患中,积郁沉疴,于1896年1月12日凌晨辞世。《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称赞曰:“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久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刘铭传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建省和建省后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躯,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受到海峡两岸人民长久的怀念。如今,台湾岛上还有许多刘铭传的纪念设施。

  清初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清代戏剧家、徽剧领袖程长庚,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著名学者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经济方面,主要有清代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李鸿章,中国共产

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将会发生些什么变化

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当权政府首次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一次大的变革和尝试。尽管军事上吃了败仗,但洋务运动帮助中国在旧的社会结构中建立了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交通体系(铁路)、工业体系(矿山、工厂)、现代教育(新学)、现代军队(新军)。另外,经过洋务运动中国与国际开始接轨,国外的新思想、新制度、海外留学的学子,无不给中国的社会注入新的风气和活力。这都是日后进一步实行变法新政和宪政政策的基础和动力。

其次,是谁在洋务运动之后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一步变革?

是光绪,是慈禧,是袁世凯。清政府既洋务运动之后,为了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又接连进行了若干对社会变革的尝试(包括对国内国外政策/策略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到的打击和教训让慈禧和光绪意识到中国只有从君主专制转变到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上,才有可能维系大清帝国,让中国重新走向繁荣。于是才有了下面的历史事件:

1902年,清政府罢科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3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但是很可惜的是,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清政府再没有人有能力用强有力的政治手腕控制已经权力很大的各行省总督,让刚刚取得初步成果的立宪过程毁于一旦。

然而,历史还给了中国第二次机会,让一直主导新政的袁世凯成为民国第一任总统。在总统任职期间,他延续在前朝当政时的改革思想,关注发展民族资本经济,对外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组建国会(议会),制定民国第一部《宪法》。作为当时国会的第一大党(国民党)的领袖 - 宋教仁,当仁不让要作为民国临时总统的盟友,要一起完成这项创举。

但很可惜的是,宋教仁于1913年遇刺身亡。国民党的领导权力转移到支持激进革命的黄兴、孙中山等人身上。国民党与袁世凯的政治观念越走越远,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导致发动亲国民党和反袁的军阀发起二次革命,断送了近代史上最后一次避免分裂的机会。

其后,袁世凯修正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有着千年君主统治历史的中国社会应该更适应当时最流行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而于1916年宣布立宪称帝,建立洪宪(洪扬宪法之意)中华。事后也被证明为不合时机的尝试。

那么,谁是导致中华民族近代丧权辱国、分裂、内战、被侵略、被蹂躏的最大的罪人?笔者的看法不是满清政府,不是袁世凯,而是黄兴、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这些激进的革命党人,在立宪的最关键时期,不顾宪政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去摸索,磨合。不和适宜地强调“共和”。而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刚刚萌芽,社会结构完全不具备共和的基础。最终导致各省自行其是,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时代。

一般说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型的国家,哪怕是由一个执政能力较弱的政府领导;只要国家是统一的;哪怕国家相对落后;哪怕军队战斗力弱,经常吃败仗;但中国的人口和国力在那里,西方列强只能一小口一小块去吃,而没有能力去整个吞下去。

恰恰是辛亥革命导致了近代中国陷入了民族分裂的深渊,以致于在面临日本侵略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凝结全国的力量抗战,战场上节节败退,无数老百姓成为亡国奴。

相对于抗战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十几年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同样是中国军队,面对更先进的军队组织,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挟着二站最大战胜国和掌控原子弹武器的威慑,却打得对方最终不得不以求和作为收场。为什么中国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和强有力的政府,答案呼之欲出。

笔者曾经幻想过如果自己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同蒋介石一起躲避在陪都(重庆)。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阴暗、最没有希望的年代。中国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满清王朝)之后,再次陷入分裂,然后再次被异族占领、凌辱。就像同一个历史年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一个横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国身份,存在于世600多年。最后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崩溃、分裂,最好的结局就是最终保存了民族的种子,能够以一个中等国家存在于世。但是,当时的中国能够有这样的幸运吗?日本,或者其它西方列强会给中国这个机会吗?笔者想,当时中国普遍的看法应该都是悲观的,像非洲的马里帝国、桑海帝国、美洲的印加帝国,最终很可能只存在在后世的历史教科书里面。

历史最终还是给了中国以机会。在中国被世界彻底抛弃之前,让中国共产党统一了中国,在最危急的关头让中国的历史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所以笔者常常在想,近代的中国是不幸的,但49年中国能过回归大一统,又是中国的大幸。

那么,如果历史能有例外,在另一个平行的时空,又有可能发生什么呢?

公元2016年11月7日。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清晨匆匆起床,乘坐校车赶到学校。

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让大家拿出课本,说是:“让我们把中国的近代史脉络在整个温习一遍。”

我无聊地翻开课本,眼睛却瞟着邻座女同学在偷偷浏览的八卦杂志。里面充满了对王室新闻/绯闻的炒作。

洪宪中华建国100周年,女王袁咏仪发表讲话,国人更将在全国举行至少5500个派对以示庆祝。

新浪网为您聚合有关洪宪中华皇室的最新最全新闻资讯:洪宪中华女王堂弟公开同性恋身份;北京温莎城堡:走进皇室的后花园(图集);袁和平小王子参观空军基地“试驾”飞机,酷! ;王室爆“争孙”丑闻传儿媳邱淑贞与亲家母不和,本报讯据美国媒体报道, ...

爆料洪宪中华王室内幕的前女王新闻秘书. 2014年,女王袁咏仪二世新闻秘书穆嘉比出版个人回忆录《为女王工作的日子》,披露许多涉及皇室的秘闻....

据悉,女王袁咏仪二世,将把王位传给袁崇焕王子而非袁阔成王储。 ... 女王今年二月将继位满64年,接近中国历史皇室历史纪录,成为在位最久的君主,也让儿子袁阔成王子成为等待继位最久的王储之一。

大家注意啦,下面是考点。历史老师的一声高呼又把我的注意力放回了课本上。只见老师的PPT上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要脉络。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占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同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订立。

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事。

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并颁《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爆发。英法联军侵华。同年,太平天国内讧,天京事变。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与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又与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陷北京,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咸丰驾崩。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执政。同年,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同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爆发,签订《越南条约》,法占领越南。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同年,洋务运动宣告终结。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此后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沙俄占旅顺及大连。

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等推动宣布“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又称“百日维新”。

1899年,义和团兴起,在山东各地杀教士、教民。

1900年,6月21日,慈禧对全世界宣战。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清廷下令筹划新政。

1902年,清政府罢科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3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6年,"正式立宪",确立君主立宪制,光绪皇帝作为第一任立宪君主,确立满汉兼顾的内阁。同时各省抽调代表组成国会,开始制定立宪宪法。

1907年,形成以大官僚、大型企业主、地主、买办为主的国会,并通过了《宪法》。实行韬光养晦政策,尽力维持国内稳定,努力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教育与科技水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立宪大清加入协约国行列,趁机收回被占的同盟国租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宣统帝即位。

1921年,汉强满弱,满汉矛盾加深。袁世凯发动宫廷政变,满清君主 - 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彻底结束。同年,袁世凯宣布称帝,国号洪宪,继续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宣布重组国会,宋教仁任总理,并修改宪法。蒙古、西藏等省宣布独立,随即被洪宪政府军队武力平息。

1926年,袁世凯驾崩,长子袁克定即位。国家权力已经掌握在以内阁总理为首的内阁和国会手中。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主要国家全部卷入战争。中国与日本组成中立联盟,日本提供技术,中国提供原料,为欧洲战争国家生产多种军用、民用产品。战后,中日两国因此极大的提升了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正式走入发达国家行列。

历史课上要分小组展示小组的ppt。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或人物。我想找一个可以联系目前的素材,本

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很多随便一个都可以 类似南京大屠杀的有旅顺大屠杀历史书上也有

比较维新运动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三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三次新政的共性所在。但是这三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三次新政背景都是在重大对外民族战争失败后,为应付变局,调整清朝统治的运行机制而相继出台的。然而就其各自的具体原因来说,又有着明显的差别。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此时的清政府仍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压力,所以洋务运动启动是有两个目的。戊戌变法发生在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瓜分狂潮加剧之际,维新派以爱国批碉,以救亡为己任,力倡变法维新,并试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来扭转国家衰落的局面。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当时慈请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的半殖民地化,所以新政中未见挽救民族危难的内容是很自然的。(2)三次新政不少内容前后因袭、不断深化,但是,他们在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上有不同之处。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自强”与“求富”,从军事工业到民用企业的创办是这个方面的最好体现。洋务派的“自强”和“求富”始终未冲破“中体西用”的藩篱,因此维新派说洋务派只是“袭其皮毛”。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它未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戊戌变法不但把变法与救亡联系起来,不仅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它的出台确实以逐步仿行日本明治维新为改革目的。但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因此被戊戌政变打翻在地,这样,戊戌变法的内容除了京师大学堂外,就都被废除了。清末新政强调“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事。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但新政的改革措施却与清朝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新式的知识分子群体出现、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立宪运动与挽回利权运动彼此呼应。(3)关于三次新政的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洋务运动兴起时,并没有新的阶级力量足以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作用,这样作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主张和实践,有着它的积极意义。戊戌变法是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的情况下出现的。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了洋务运动的不成功,代之而起的维新运动成为时代的中心维新运动的倡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动与光绪皇帝厉行变法,其影响是深远的。清末新政推行的十年,也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十年期间,新政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就清朝在20世纪初面临革命风潮迭起和人心向背的情况下,却仍然以皇朝自身的利益来确定改革的力度来说,清末新政缺乏能够实现真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力量.

参考资料: www.foredu.com.cn/video/diskfile/document/2003/04/2177.ppt

义和团运动(ppt) 核心问题:义和团的爆发与西方基督教传入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历史简述如下:

1860年后•同治中兴,光绪维新,引入西学日趋强烈,北京条约规定可以购地建教堂,后引起很多教案和对洋教的敌视,导致后来爆发激烈的反教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始于山东,源于白莲教,是迷信封建色彩很浓的秘密组织,声称“刀枪不入”。痛恨一切近代文明,大肆破坏洋务运动中建设的电线、铁路设施,口号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野蛮残暴。义和团高潮,八国联军入侵(注:义和团在慈禧支持下,在京城烧教堂,滥杀无辜,更向十一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入侵)。

1900年7月9日•庚子教案,在山西巡抚衙门,毓贤残酷杀害传教士及家属共46人,包括孩子和女人。庚子教案中山西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杀死中国教民及家属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烧拆房屋两万余间,是各省中死人最多的。义和团杀死更多的是无辜百姓。

庚子教案和义和团运动后•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痛定思痛,悟知只有自主、自治、自传等才能免除基督教为洋教的观感(戴德生中国内地会在1865年就确立此原则),教会人士更积极参与教育救济医院等公益事业,使国人对教会看法有所改变。

1919年•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公引发五四运动,后引发1922~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此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不同,主要参加者是激进知识青年。

中国近代基督教的发展并不顺利,多种误解是一个原因!

愿主耶稣赐福你,拣选你!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目标.ppt

整、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

  潍坊外国语学校 梁芹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内容标准,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历史学科,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着相应的能力,同样,能力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准备条件.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发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以“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课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内容标准"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 中有关"过程与方法" 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教学条件而展开.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建议学习过程能够使知识学习融于形象直观的活动中,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权利,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台湾问题、中国加入WTO的利弊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巨变等;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则天、拿破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进行评价与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如中国古代陶瓷等;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如西安事变、戊戌变法、雅尔塔会议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二战警示录》《珍珠港》等,欣赏历史文学艺术;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 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可以设计“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民主政治也是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是可以借鉴的,从而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洋务运动 课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