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谢谢回答)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谢谢回答)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的深刻性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其具体表面在:

  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

  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资本论》是把价值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阐述得相当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时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劳动12小时,剩余劳动4小时。这时若雇两个工人其生活水平相当,若雇四个人,资本家的生活将好一倍,假如剩余价值二分之一用于积累,保持这种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个人。这时的雇主如果劳动他就是“小业主”。如果不劳动雇主就是资本家。这也成为我们区别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界线。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佣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在运动中增值和实现的,离开了运动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而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农场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体形式、来源及途径。这种深刻系统的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3.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刻性源于它对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科学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和条件,以此作为全部研究的指导思想。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指导体制改革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体系的严谨性

  1.逻辑构思的完整性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资本论》是几经反复的最后成果。马克思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8年2月22日致拉萨尔信中说:“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在1859年初写‘资本’这一册时,考虑比较细,写了一个提纲: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货币转化为资本;②绝对的剩余价值;③相对的剩余价值;④原始的积累;⑤工资劳动与资本。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与利润。Ⅳ杂论。”第一卷手稿写完后,马克思变动了写作计划,并把书名定为《资本论》。《资本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2月3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从1861年—1863年间马克思写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开纸,1472页,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

  构思设计的完整性从出发点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将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歪曲地表现出来,要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对以往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清算,通过批判错误的反动理论,建立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工人斗争服务。而要解决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问题,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切入点上看:对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从哪里开始?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最终目的上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秘密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号召无产阶级坚持正确理论武装,用整个阶级的力量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自由和解放。

  《资本论》在逻辑构思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构思。辩证逻辑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逻辑方法来自觉地指导人们的思维。马克思十分强调构思的整体性原则。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第二,用辩证逻辑的方法,着力揭示事物和过程的二重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逻辑构思。《资本论》中对事物、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是个典范。对于这种逻辑,恩格斯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通俗化的矛盾,并在逻辑构思中,把科学性和通俗化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来通俗化,而不能用牺牲科学性的办法来通俗化。这一点人们尤为值得注意。

  2.结构层次的合理性

  整部《资本论》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用铁的事实描绘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三卷九大理论《资本论》理论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阐述了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对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条件。《资本论》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是令人叹服的。

  3.内容阐述的逻辑性

  总体上的逻辑: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

  卷篇章的逻辑:第一卷7篇52章论述了三大理论;第一篇阐述劳动价值论;第一章商品理论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对矛盾。正如萨谬尔森所说:资本论的逻辑是令人敬佩的。《资本论》的逻辑无疑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光辉典范。

  (三)方法的科学性

  总方法:唯物辩证法。

  具体方法:

  科学抽象法。

  矛盾分析法。

  数学分析法。

  总之,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采取漠视、藐视和仇视的态度,企图抵毁它。但它鞭辟入里,富有远见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 19世纪下半叶(1867年)创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即为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所有制是马克思经济学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1.所有制理论的演化过程

  ①马恩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认为,人类社会的所有制是公有──私有──公有。《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按其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将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

  ②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建立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

  ③我国建国初,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并通过合作化道路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不仅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而且毫无疑义地长期认为公有制越大越公越好。直到七八年后才对原有的所有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2.所有制理论的两个误区

  一是把所有制标准置于生产力标准之上。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资本主义同私有制等同起来。一切用所有制来衡量,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来提高生产力。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一直这样想、这样做,实质是本末倒置。

  二是把公有制实现形式绝对化。僵化看待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把公有制的某一种实现形式当作社会主义惟一的、普遍的形式,非公莫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不科学的认识:全民最好、集体次之、其他废除。从哲学上讲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3.所有制理论的两个创新

  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理论。所谓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及相互关系。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即主体与补充(十三大),主体与并存(十四大),主体与共同发展。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概括,是所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①这种新概括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多基础论”和“混合基础论”是对原有马克思的“单一基础论”的重大突破,它是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②这种概括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搞单一的所有制,也不可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就要求把活生生的现实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使之利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所有制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除所有制外,还有分配制度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等,因此报告中说的“一项”是极为准确的。各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可以预期:全国由5:3:2降到3:4:3;龙江提出“三分天下有其一”;鸡西将来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二是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理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关键性难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的矛盾。但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还是有一定矛盾的。过去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同一种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制的性质并不直接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对消除以往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国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每一发展,离不开对国情(省情、市情)认识上的深化,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更新。即国情—观念—思想—理论—实践的往复过程。按照邓小平“两个长期不变”或“根本原则”,我们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大体达到了“底线”。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创造

  1.以往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这里讲的分配是个人消费品或劳动成果的分配。分配从属于所有制。所有制决定分配。人类社会分配形式大体分为平均分配—自给自足—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2.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平均主义—分配不公—依据单一。

  3.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帮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接着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提出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的政策,试行经理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同时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目前某些垄断行业和个人收入过高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提出规范分配的五条方针:一是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四是调节过高收入;五是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是一条基本原则。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劳动者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必须动员社会一切资源、挖掘和发挥各种资源潜能加入经济建设,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就要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或损失。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系统。如何建立有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在总结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方面,提出了建立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方面,提出了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这些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社会稳定、拉开档次、体现公平、论功行赏,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1.传统理论和认识过程

  马恩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感到,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究其原因是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生产。因此,马恩认为在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后建立的公有社会中,要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力图按马恩设想,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但不久列宁发现此路走不通。1921年便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苏经》中,他阐述了经济规律客观性、共有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保留商品货币关系(与马不同)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在流通中)。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建立了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虽然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以及《论十大关系》等重要经济思想,但由于我国在建国后3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几乎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地方政府计划、控制的生产过宽过细,几乎包罗万象,这就实际上排斥了竞争,忽视和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才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在我国大体来说:计划经济(80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81年到84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85年)、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87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和方法(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几乎在所有重大理论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在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立的理解上却表现出少见的“共识”,其源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着天然联系(马语),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斯语)两种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使这个长期困扰束缚人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恩格斯曾经评价马克思是天才,说他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快些。邓小平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天才人物,邓论中顶尖的理论,一是初级阶段理论,二是市场经济论,三是本质论。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是:

  经济运行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经济运行模式:自主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我们要补上商品经济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这一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所有交换关系(场所、交易、规则、管理)的总和。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也称市场导向型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计划配置资源不同。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竞争等)和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实现的。其过程如图所示:

  →供小于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多→投资增加→

  ↑ ↓

  ←投资减少←利润减少←价格下跌←供大于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和国家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相互作用,扬长避短,减少单纯市场配置资源的盲目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趋势。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

  人获得知识主要有两个渠道:间接(书本)和直接(实践)。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加工和提炼,形成书本知识、形成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庞大而深遂,学好它,对于增强理论素养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有好处;同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会逐步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动态地历史地全面地)。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某一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它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和体会。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得到的几个结论性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社会科学理论中最正确、最科学、最严谨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地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辟道路,它既不是终极真理,也没有过时。既要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又要反对“无用论”和“过时论”。马克思研究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它对于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跟随时代发展而全面前进。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广泛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个发展阶段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条件,因而有不同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他们研究现存社会所提出的正确理论,有些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有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失去指导作用。不拘泥于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不另起炉灶),二要发展(增强生命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需要有正确态度,都需要有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如同一株世纪松柏,中国共产党人须用认真地正确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万古长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

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具体内容:

1、人们为了生活就需要进行生产。

2、社会生产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势。

4、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运动和发展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原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会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理论体系规定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社会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扩展资料

具体研究方法:

1、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2、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3、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百度百科-生产关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他的研究出发点、对象、任务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辩证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科学思维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计划”。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即“五篇计划”。 他写道:“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计划。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五篇”计划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计划”。他写道:“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③ 很显然,“六册计划”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必须注意到,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资本输入与输出、汇率等内容。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逻辑进一步发展,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他认为,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计划”中其他各册的内容。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⑩遗憾的是,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计划,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计划”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福利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科学思维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内容:

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

四、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直接阅读《资本论》,不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全文在线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