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酸雨主要是由于矿物燃料燃烧(如燃烧煤、天然气、重油等)产生的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排放到大气中,然后与大气中的水蒸汽结合生成酸,这些酸溶在雨水中从而形成酸雨。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是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根据两者在酸雨样品中的浓度可以判定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相关的文献中,通过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比值将酸雨的类型分为三类,如下:

1、硫酸型或燃煤型:硫酸根/硝酸根>3

2、混合型:0.5<硫酸根/硝酸根<3

3、硝酸型或燃油型:硫酸根/硝酸根≤0.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雨 (自然灾害)

酸雨的三大危害

1.酸雨会危害土壤和植物。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2.酸雨危害人类的健康。

酸雨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后,吃下这些东西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3.酸雨会腐蚀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造成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下降,影响城市市容和景观,同时可能引发安全产生危险。

扩展资料

酸雨的防治措施有: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雨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在哪?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来,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候马、北京、天津、丹东、图们等地区也出现了酸性降水。酸雨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巨大,南方11个省直接损失可达44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计。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当空气中存在酸性物质时,就会对人体的健康构成伤害。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如果达到400毫克/升时,就会置人于死地。而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的毒性要高10倍,其微粒可侵入人体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而导致死亡。当空气中含0.8毫克/升硫酸雾时,就会使人难受而致病。1952年冬,伦敦发生“杀人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生病者更是不计其数,其罪魁祸首就是酸雾。

一般来说,人体的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黏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比较弱的人来说,要特别提防酸雾,因为它可以吸入体内,对呼吸道黏膜会造成损害,引起呼吸道疾病。

人的皮肤也会受到酸雨的伤害。当下比较小的雨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打伞在雨中漫步,这在酸雨区的话是非常错误的。有专家指出,人体的不断老化,其实就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而酸雨中含有强氧化剂,会加速皮肤老化。另外,酸雨落到人的头上,还可能会导致脱发的发生。

以上还都是酸雨对人体的直接伤害,酸雨对人体造成的间接伤害更为严重。河水中的有毒金属如汞、铅等由于酸雨的作用而被引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儿童因饮用酸化的水会导致腹泻。曾有科学家认为,酸雨可导致癌症、肾病和先天性缺陷患者大量增加。饮用酸化的地面水和由土壤渗入金属含量较高的地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鱼类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危害。

在一般情况下,金属铝牢固地包裹在土壤中,不被水溶解。但酸雨使土壤中金属铝活化,以离子形式或其他易溶物形式流入江河湖海,对淡水鱼产生危害,人食用后也有危害。在酸化的地下水中,铝、铜、锌和镉的浓度常常比中性地下水高l~2个数量级,饮用水管道被酸性地下水腐蚀,将进一步使铝、铜、锌、镉等溶入水中,在人体内积聚有害重金属。

链接:无处不在的酸雨污染

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终年冰雪,罕见人至,但20世纪80年代,挪威科学家在北极圈内大面积地区都测到酸雨(酸雪)。哪儿来的?他们认为是苏联南部工业区排放的大气酸性物质,随气流飘移了几千千米到达此地。后来在南极地区也有人曾收集到pH为5.5的酸性降水。这些酸性降水所含的酸性物质,可能来自更远的距离。看来,酸雨不但没有国界,也没有洲界。

1998年上半年,我国南极长城站八次测得南极酸性降水,其中一次pH值为5.46。有趣的是,当刮偏南风或偏东风时,南极大陆因为没有人为排放,大气是新鲜的,所以测得降水的都接近于中性;当刮西北风时,来自南美洲和亚太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将吹到我国南极站所处的南极半岛,遇到降水,形成酸雨。这说明:南极也不是“净土”。

酸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又在冰雪世界的南极和北极收集到了含有有毒农药成分的“毒雪”。“毒雪”形成与酸雨或酸雪形成过程极为相似。也是人类活动,使用人造的农药到田间,杀虫增产,但农药却进入了环境;也是通过大气远程传输;也是在高空中,污染物被雨雪冲刷;也是最终降落于地面,危害人类。由“酸雨”发展到“毒雪”,如此严重的环境恶化趋势,能不令人类反省吗?!

酸雨是啥意思

1、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 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则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2、问的连续几天下雨,是不是酸雨,要看他的ph值。

3、至于下多久才会不酸,要看当地的污染情况。

扩展资料:

一、酸雨概念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二、分布区域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还不能算是酸雨区,因为一年可有数十场雨,某场雨可能是酸雨,某场雨可能不是酸雨,所以要看年均值。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高于5.65, 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

pH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pH在5.00--5.30之间, 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小于4.70, 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其实,北京、拉萨、西宁、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市也收集到几场酸雨,但年均pH和酸雨率都在非酸雨区标准内,故为非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全球三大酸雨区是:西欧、北美、东南亚。

三、酸类型

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是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根据两者在酸雨样品中的浓度可以判定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相关的文献中,通过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比值将酸雨的类型分为三类,如下:

(1)硫酸型或燃煤型:硫酸根/硝酸根>3

(2)混合型:0.5<硫酸根/硝酸根<3

(3)硝酸型或燃油型:硫酸根/硝酸根≤0.5。

由此,可以根据一个地方的酸雨类型来初步判断酸雨的主要影响因素。当然,大多数地方的酸雨可能这三种类型都涵盖了,这就需要对每个时间段的酸雨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酸雨

为什么现在中国下酸雨的次数越来越多?

酸雨形成主要不是雨滴在降落过程中溶进了大气污染物而变酸的。而恰恰相反,高空才是酸雨的形成场所。因为地面排放的致酸物质通过近地面层中碱性粒子略为中和以后,扩散到高空,在高空形成了大范围的致酸雨区。

经常下酸雨的地区(即酸雨量达到一定值的地区),称为酸雨区。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 还不能算是酸雨区, 因为一年可有数十场雨, 某场雨可能是酸雨, 某场雨可能不是酸雨, 所以要看年均值。

中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 但一般认为: 年均降水pH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 , 为非酸雨区; pH值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 酸雨率是30-60%, 为中度酸雨区; pH值在4.70--5.00之间, 酸雨率是50-80%, 为较重酸雨区; pH值小于4.70, 酸雨率是70-100%, 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酸雨污染进行观测调查研究。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到九十年代中期[4],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地区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的频率高达90%以上,已达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丹东,图们等地区也频频出现酸性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左右。我国的酸雨化学特征是pH值低,硫酸根(SO42-),铵(NH4+),和钙(Ca2+)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根(NO3-)浓度则低于欧美。研究表明,我国酸性降水中硫酸根与硝酸根的摩尔之比大约为6.4:1。

酸雨地区分布为复杂因素所制约。从宏观来看,中国大陆的酸雨分布取决于中国各地酸、碱性物质的排放量,促成大气中酸碱物质转化的物质,如CO和O3的当地排放量;再加上当地的气象条件,如中国各地年均温度,中国各地年均雨量,中国各地年均大气湿度,中国各地年日照时数和中国各地土壤的酸碱性等。

什么是酸雨?简述它的主要危害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它的主要危害如下:

1、酸雨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2、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3、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4、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扩展资料

防治措施: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

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雨

酸雨的形成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大气污染最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大气的

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烃类、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

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雨,比较纯净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CO2)而其PH值

约为5.6。大多数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是硫酸(可占65%-70%),其次是硝酸(可占

25%-30%)。

人们曾经认为,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事实上

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据估测,大气中的SO2有70%来

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

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的催化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

化为三氧化硫(SO3),降水时形成硫酸(H2SO4)而降下酸雨。

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供热供电用燃料

燃烧的产物。在1200℃或更高温度(内燃机内部能达到的温度可超过2000℃),空气中的

N2(氮气)和O2(氧气)可生成可检出量的NO(一氧化氮),后者慢慢与氧气反应而生成

NO2(二氧化氮),降水时形成硝酸(HNO3)而进入水中形成酸雨。

自然界对酸性有一定抵御能力,如土壤中的碳酸钙,大气中的氧化钙、碳酸钙微粒

(风沙天气时更多),大气中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等,碱性物质可与酸雨起中和作用,但

超过其抵御能力,就会出现种种灾害。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另一

方面,底泥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会溶出,进入鱼、贝体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通

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

酸雨对某些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比海水还强,大理石、汉白玉、砂岩、板岩都能被腐蚀,因

此而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如古埃及方尖碑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三千多年能保存完好,但

移至伦敦只有八十年就面目全非。酸雨还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对暴露的油漆、涂料及橡

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

我国对酸雨研究较晚,1972年开始了对酸雨的监测,1982年进行了酸雨普查,其中重

庆、贵阳雨水的PH小于5。现在以重庆、贵阳为中心的酸雨区已在西南地区逐步扩大,并扩

展到长江下游。长江以北在青岛已发现过酸雨。

酸雨的危害如此严重,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减少污染,如为减少

SO2的排放,可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或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等。二是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如硫酸厂的尾气可采用氨吸收

法、石灰乳吸收法等进行回收。硝酸厂尾气可采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法、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法等。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酸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