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新文化运动,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中国大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鲁迅为新文化运动做了哪些贡献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其他两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化革命改革大旗。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4、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分别列举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杰作《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热风》、《二心集》等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不是。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新文化运动(1915年揭开序幕)期间,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内容。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吗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震动了中国思想界,极大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909年, 鲁迅

  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以此抨击封建残余,反抗强权,深化新文化运动,正气中华,在文学等领域为唤醒中华魂、反封建、反霸权、反专制以及推广现代文学等做出巨大贡献,符合新文化运动精神.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简介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1、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2、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3、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4、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5、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扩展资料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次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了大量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了全面否定儒家学说的新主张。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邀请了胡适、鲁迅、周作人、李大钊等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并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就这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在《新青年》影响下创刊的《新潮》、《每周评论》以及《国民》、《北京大学月刊》、《新教育》等先后加入了宣传新文化的行列。五四运动之后,宣传新思潮的刊物更如雨后春笋,短时间内竟达到数百种之多。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科学、倡导民主和批判旧思想这三个方面。

宣传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的宣传,尤其重视科学的原则与方法。他们将生物进化论、创造进化论、实证主义、唯物主义等等都作为科学介绍到国内,还介绍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

倡导民主:包括民主政治、民主精神两方面的宣传内容,重视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从而使民主、科学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批判旧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意识到,如果不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彻底的批判,新的文明观念便无法立足,新的国民性格也就无从建立。

因此,他们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发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使得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及人生哲学等观念受到沉重的冲击,为西方现代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大量传入打开了局面。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派别、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思想观念纷纷被介绍到国内。其中,杜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罗素哲学、托尔斯泰与克鲁泡特金的思想、柏格森与杜里舒的哲学尤为引人注目。

由于胡适在美留学时受业于杜威门下,蒋梦麟、陶行知也曾从学杜威,并对杜威教育哲学颇感兴趣。他们都力图将杜威哲学推广于国内,于是便有了五四时期杜威夫妇访华讲学之行,从而使杜威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鲁迅是中国什么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到任北大校长。以此为起点,北大改制,陈独秀受邀北上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移至北大办刊,吸引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加入编辑部,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回国任教等一系列对新文化运动来说至关重要的事件都在这一年发生。

其时,中国的文教制度正在经历从“学堂”到“大学”的艰难转型。蔡元培力挽狂澜,改变京师大学堂遗留的官僚作风,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一时间,各种锐意革新的青年人才汇聚北大。

在这个试图自外于政治的学术阵地,围绕新思想和白话文运动,展开了中国近代文化最活跃的争论、变革和复兴局面。继20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至“五四”,中国的文化范式和话语发生了巨大转型,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新文化运动并非现代化的肇始。自甲午战败,主导传统秩序的儒家士大夫就开始激烈地改变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曾国藩等士大夫就已经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晚清的激进思想也初露端倪,出现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这样批评传统伦理道德观的知识分子;作为文教政教主体的士大夫阶层,也在政府和社会中,努力推动变革,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推动立宪运动,变革不可谓不广泛深刻。

到袁世凯1914年复辟,文化保守主义氛围复又渐浓,这一“变局”遭遇了一次严重挫折。但在新文化运动到来之前,支撑着传统价值体系的社会和政治体系已经崩塌: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1911年,君主制崩溃;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宣布经学不再是必修课程;同年,大清律例被废除。

到了1917年,代议制与独裁制度在中国都显现了内在缺陷,整个社会的变革潮流越来越趋于激进。袁世凯死后,民国政治进入封建军阀与传统士绅脆弱的政治联盟。“虽曾有过议会,但没有成立议会政治;虽曾有过内阁,但没有构成内阁制”,只是个“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学习了西方技术,采用了西方制度,却仍未成为现代社会。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一九一六年》。他写道:“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

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新文化运动的关注点,也从上层政治开始转移向底层国民,致力于改变国民的思想。

1917年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新知识分子,与传统“士大夫”明显有别。他们反政治的态度非常明确,反对所有对政治的倚赖,回避所有现实政治的牵绊。甲午之后,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放弃走仕途的科举考试,成为自由流动的资源。

这个群体从“中华帝国”的上升阶梯分离出来,失去了官方职位,也不再受官方意识形态的制约。这也是学术独立和“为学术而学术”的社会情势。

某种意义上,1917可视为现代中国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节点。相比于两年前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两年后即1919年五四运动所赋予新文化运动的更多的政治意义,

1917至1918这一年,对于新文化运动具有文化意义上更实质的推动,成为实际上的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文化思想的发端,开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论构建与具体实践。

1917这一年涌现出的文化人物,从本土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者,思想活跃,交相辉映。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章士钊、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李大钊、蒋梦麟……这些名字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

D

试题分析: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提出“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袁世凯的这种倒行逆施引发了先进人士的不满。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因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封建复古思想进行斗争。

>>>>全文在线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