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海啸是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海啸是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海啸是地质灾害,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扩展资料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1、“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

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2、“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啸

海啸是怎么产生的?

海底地壳断裂:地壳下陷或者抬升,震动剧烈。产生波长超长的波浪,从而水位上涨,冲向陆地。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在海底裂开深坑,海水沸腾,难以计数的鱼类和海洋生物死亡。陨石坠落海洋: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印度洋海啸是由什么引起的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地震进而引发大规模海啸。地震和海啸发生于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

在这次罕见的巨大地震中断层移动又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便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罕见的大海啸产生了。

在地震约半个小时后,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岸,约1个小时后就在泰国普吉岛登陆,2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造成当地9人死亡。

扩展资料

印度洋海啸的突如其来

据报道,在此次灾难中,全球最早得到地震警报的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它也是全球公认的水平最高的海啸灾害研究机构。当地时间2014年12月25日下午2时59分,该中心专家通过BP机收到地震讯息,显示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

之后,专家最终将地震确定为9级,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9级地震将会产生致命的海啸。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没有任何一个地震研究机构发出类似的海啸预警。直至新闻播报后,科学家们才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确,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然而,一旦遭遇地势起伏不平的海岸线、浅滩或相对狭窄的港口,它的狰狞面目就会显现出来。

最重要的是,由于印度洋地区缺乏海啸预警系统,当海啸袭来时,人类的脆弱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便一览无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印度洋大海啸:天灾难道不能预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学解惑:关于印度洋海啸必须解答的三大疑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洋海啸

海啸来临之前有什么预兆啊?

海啸发生前会有深海鱼类浮上海滩等异常征兆。

它们大多生活在2000米以下的水中,骨骼和肌肉都不发达,腹部一般薄如蜡纸却富有弹性,视觉退化后一般有长长的触须或者发光器。

由于深海环境和水面有巨大差别,深海鱼绝不会自己游到海面,只可能被海啸等异常海洋活动的巨大暗流卷上浅海。一旦突然到了浅海或海滩,深海鱼会出现内部血管破裂、胃翻出、眼睛突出眼眶外等明显特征,并很快死亡。

因此,深海鱼出现在海面上,是海啸等海洋异常活动的预报,这可以帮助人们避开灾难。

扩展资料:

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啸

应对海啸灾害的主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加强沿海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 互救能力等。

地震是海啸的一个天然预警信号。如果听到地震发生的消息,海啸也可能随之而来,此时千万不要在海岸停留。公众可以通过广播或者电视获得更多信息。

如果发现海水异常并且快速后退,可能说明一场海啸已经在来的路上。这个时候,应立即前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发现海水后退后,人们最多有5分钟时间撤离危险区域。

海啸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并不具有最大的危险性。在最初的海浪抵达海岸之后,海啸的危险性仍会持续几个小时。海啸波列可能以一系列海浪的形式出现,相隔时间在5分钟至1小时之间。

在此之前,海水会反复出现后退和向前推进。为了避免成为海啸的牺牲品,人们应一直远离危险区域,直至听到已经安全的消息。

海啸波对海岸上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破坏力巨大,对沿海的建设和规划,都要做好相关的评估。保护好沿岸的环境,沿岸的红树林、浅滩、绿化带等对海啸波具有衰减作用。海啸波的传播具有一定规律,海啸知识的宣传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扩展资料

在海啸中自救互救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啸

“那一刻你心里有场海啸,可你静静站着,没有让任何人知道”意思

心里有再大的事,有再放不下的事,都不会向任何人表达,也不会想任何人说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承受

海啸是如何产生的

海底地壳断裂:地壳下陷或者抬升,震动剧烈。产生波长超长的波浪,从而水位上涨,冲向陆地。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在海底裂开深坑,海水沸腾,难以计数的鱼类和海洋生物死亡。陨石坠落海洋: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海啸是自然景观吗?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海啸 灾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