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丛书,李约瑟论中国除科技史外的历史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李约瑟论中国除科技史外的历史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1900-1995)和他的卷帙浩繁的系列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受到广泛关注。

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中国以及西方的科学技术史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提起李约瑟,自然就会联系到李约瑟毕生倾注心血而仍未完成的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李约瑟难题”。

七十多年前,中国还处于与日本进行殊死抗战期间,李约瑟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生化学家、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受英国文化委员会(1934年成立)委派,离开英国的剑桥赴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工作(1942-1946年)。在中国的大后方云贵川闽等十个省,他走访296个高校、科研和学术机构,用他的真诚和努力,结识了许多中国科学家、学者和文化名人,并成为一生的挚友。他们共同与李约瑟讨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学等一系列的学术问题。李约瑟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与西方的学术交流搭起了一座桥梁。

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为他展现了一幅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文化情景,也让他热爱上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也萌生进一步探究古老文明奥秘的动力,在脑海中产生了后来被称为“李约瑟难题”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1937年已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样两个问题促使他作出撰写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的计划,对中国与西方这两个社会的一切差异作通盘考虑,去试图回答这一“难题”。

1946年李约瑟离开中国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出版计划。随着这本大书的展开与国际合作团队的扩大,在李约瑟的率领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专家通过合作,持续了半个世纪进行这个宏大的撰写计划。当初预计出版一本专著的设想不断地被改变,最终成为7卷28分册卷帙浩繁的系列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1954年,该书第一卷·导论问世。随后于1956年出版了第二卷·科学思想史,1959年出版了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目前,该套丛书已经出版了25分册,部分分册仍然在出版过程中。1964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它译成中文出版,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仍在进行中。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宏伟画卷,从而为西方学术界打开一个过去知之甚少的知识领域,促进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李约瑟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通过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丛书来获得这个难题的谜底,或许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经验主义等等都是阻碍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但是目前对于这一个“难题”,仍然没有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探究的工作仍然在继续。

其实,李约瑟的工作已经超越了中国以及科学技术史的范畴,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先锋,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类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他能充分地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在科学技术方面是通过交流而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汇合了各个国家与民族科学技术精华而加以发展和创新的结果。科技知识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不断地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曾对这部书作了如下的评价:“李约瑟博士著作的实际影响,正如它的学术价值一样巨大,这是比外交承认更高层次的西方人的‘承认’行动。”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科学史家叶企孙(1898-1977)说过:“全球的学术界将通过这部书而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得到全面的清楚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1995年李约瑟博士已经归入道山,但是他开创的事业却仍然在后人的手中继续着,并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正如荷兰科学史家科恩(H·F·Cohen)所言: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李约瑟的学生坦普尔依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写成了什么一书?

李约瑟的学生坦普尔依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写成了《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

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这时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请推荐几本中国科技史书

中国科技史 华觉明主编

华觉明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科技史探索 李国豪等 主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发明的国度 Fa Ming De Guo Du 中国科技史 = Inventive nati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

周瀚光, 1950-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zhong guo gu dai ke xue ji shu shi 主编杨金长

杨金长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 Zhong Guo Ke Xue Ji Shu Shi 卢嘉锡总主编 矿冶卷 韩汝玢, 柯俊主编

卢嘉锡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主要内容

〔科学时报 祝魏玮报道〕记者8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集全国研究力量合作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丛书和“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已经圆满完成,并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有关专家表示,这两套丛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学者撰著的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最系统、最权威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平。

据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划始于1990年,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立项批准并启动,集中全国一流学者,研究撰述18年,完成学科史、综合史和相关工具书28卷。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担任该书主编,专家分卷撰著,从研究内容、科学见解、新史料挖掘以及对科学与文化的整体把握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为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传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未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些领域如物理学史、军事技术史等,在该书中均设专卷立述。项目的若干成果业已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如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于2007年获得第三届郭沫若历史学奖。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总结。该课题策划始于1979年,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立项支持,由薄树人(已故)、陈美东等著名天文学史家主持,历经近30年,完成10卷本“大系”。该书不但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各个方面的辉煌成就,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国家学术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对于同属华夏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的发掘和整理,是一项开辟性的探索;《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篇幅达47万字,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科学时报》 (2008-8-5 要闻)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人是谁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其对中国文化,科技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百度百科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中国 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