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疾病名词解释
运动性疾病
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安排不当而出现的疾病或异常,常见的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某些心律失常运动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运动性贫血、运动性高血压、低热、运动员肝脏疼痛综合症及停训综合症等。怎样警惕运动性疾病?
1运动性昏厥
运动时如果精神过于紧张,或久蹲后突然起立,很可能会发生一过性低血压现象,出现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当场发生昏厥。这时应立即停止运动,适当休息后多数人的症状可自行缓解。
2运动性血尿
多见于长时间剧烈运动者。调查显示,在跑完全程的马拉松运动员中,约有15%的人出现血尿。由于剧烈运动时全身肌肉、关节等处的血液需要量猛增,使供应肾脏的血流量减少,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原本不能通过的红细胞透过血管壁而进入尿液中,导致出现血尿。一般来说,运动性血尿经过一周左右的休息就会逐渐消失。如果血尿颜色较深,或是持续时间过长,则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防急性肾炎的发生。
3运动性心绞痛
运动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特别是一些伴有不同程度血管硬化的中老年人,运动时心脏相对供血不足,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产生心绞痛。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立即中止运动。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心绞痛一般会消失。
4运动性哮喘
据统计,职业运动员中有3%~11%因竞争性运动而激发哮喘。在有过敏性哮喘病史的儿童中,约有80%因运动而诱发哮喘。这就是“运动性哮喘”。运动性哮喘在冬季表现尤其突出。
其实,运动性哮喘是可以预防的。
①可参加适量运动,但不宜过量。
②避免用口吸入冷空气,保持鼻孔通畅。
③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在家运动,可利用热空调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3~25℃。户外活动时戴口罩,颈部加围巾或穿高领子衣服。
④服用预防运动性哮喘的药物。
5运动性低血糖
由于大量运动使体内的葡萄糖过量消耗,就可能造成运动性低血糖。轻者会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发生昏迷甚至休克。预防的办法是避免空腹进行长时间运动。
6运动性遗精
一些男性青年在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现遗精现象。这是由于运动后血液循环加快,流经睾丸和前列腺的血液增多,加之因某些运动器械长时间摩擦等因素,都会刺激诱发性冲动,从而出现遗精。
很多女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进行了一段时期的锻炼之后,总感到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疼痛,比如下腹部、关节、脊背等等。专家指出,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周期,若运动不当,有可能引发妇科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分为哪四型呢?
疾病这。毕竟就是影响运动呀,你到时候动动不了,想手机又收出动不了。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状依受损部位而定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脑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因此: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则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则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临床以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本病主要表现,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四肢远端呈进行性肌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后扩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小腿部肌肉也可出现萎缩,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肌张力增高(牵拉感觉),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体征: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状大多取决于早期受损部位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如早期病变位于延髓的运动神经核,则出现构音和吞咽困难,舌肌瘫痪萎缩,舌面可见肌束震颤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萎缩侧束硬化进行性脊髓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四种病型
1.肌萎缩侧索硬化常发病于30~50岁男性约为女性的2~3倍起病隐袭常从一侧上肢远端的前臂或手部肌肉跳动无力动作不灵肌肉萎缩开始逐步向近端和对侧发展肌肉萎缩前常有受累肢体的疼痛,肌肉跳动,虫爬蚁走或麻木感肌肉萎缩后感觉症状消失随着上肢肌肉萎缩的加重,出现“猿形手”和“方肩”等畸形,臂上举困难逐步出现颈部下肢肌肉和舌肌萎缩,抬头吞咽构音和步行困难脑干运动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后出现舌肌颤动萎缩,软腭麻痹,口周肌肉萎缩,表情怪异,强哭强笑等整个病程中无肯定的感觉缺失和膀胱功能障碍这种从上肢肌肉萎缩开始,逐步累及下肢延髓肌的经典发展过程称为charcot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神经系统检查可见肢体肌束颤动,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累及脑干时可见下颌反射亢进掌颏反射阳性肌电图检查可见静息震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波幅增大,偶见巨型动作电位部分病人脑脊液检查可有轻度蛋白质增高和单克隆抗体肌萎缩侧索硬化分为以下4种类型:
1)上运动神经元型: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量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轻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2)下运动神经元型: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出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3)球麻痹型:颅脑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被侵袭,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
4)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2.进行性脊髓肌萎缩按病因和发病年龄可分为:
(1)成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常于50岁以下起病男性多见最常见的起病症状为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手或前臂)发麻无力肌肉跳动,称为远端型随疾病发展逐步累及上臂肩肌下肢和颈部肌肉受累区肌肉出现萎缩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但无锥体束征部分病人可从下肢远端起病,出现足趾肌力减退垂足等逐步向小腿大腿躯干上肢颈肌发展,称为类末梢神经炎型肌萎缩常伴有肌纤维颤动,重则瘫痪,无感觉和膀胱功能障碍偶尔可有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和血清酶活性增高
(2)少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亦称Kugelberg-Welander病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多为青少年起病先有肩胛带或骨盆带肌肉无力萎缩,又称近端型抬头举臂起蹲困难可有翼状肩鸭步及腓肠肌假性肥大和血清酶活性的轻度增高等,极难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鉴别
(3)婴儿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亦称Werdnig-Hoffmann病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母体宫内或产后6~12月内发病两性无差别临床特征为婴儿哭声微弱,翻身蹬脚等动作不能,全身肌肉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常因呼吸麻痹和窒息而死亡
3.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变仅限于脑干,特别是延髓各运动神经核表现为舌肌颤动萎缩,吞咽构音困难早期泪少口周发麻咽反射消失随疾病发展亦可累及皮质延髓束而出现强哭强笑,智力正常,可伴有四肢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
4.原发性侧索硬化病损选择性累及脊髓侧束,而脊髓前角细胞不受累男性50岁以上起病者居多临床特征为缓慢进展的两下肢或四肢肌无力,肌张力增高,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为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害而无感觉膀胱功能障碍等特征,诊断并不困难辅助肌电图见有纤维颤电位运动单位减少巨大电位等可以确诊
运动型肌肉萎缩怎么办?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神经肌肉疾肥大。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分类 1.按发病机理分类 (1)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肉萎缩。 (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2.根据肌肉萎缩分布分类: (1)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2)头面部肌肉萎缩; (3)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4)上下肢远端肌肉萎缩; (5)限局性肌肉萎缩 3.根据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分类 (1)神经原性肌肉萎缩(2)肌原性肌肉萎缩(3)废用性肌肉萎缩。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联,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尚可邮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肌肉萎缩患者的保健措施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 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症状是什么
症状一 、上运动神经元型: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症状二、下运动神经元型: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症状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 症状四、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症状五、单侧或双侧手肌无力、并带有明显颤动,大小鱼际肌肉萎缩。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唾液外流、进食或喝水呛咳、呼吸困难、痰液不易咳出。上肢肌肉及肩胛肌肉萎缩,抬手困难,梳头无力,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行走缓慢,步态呈剪刀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