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发展,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同时也是变化发展的。运动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状态,变化包括质变和量变,发展是指好的变化.

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

扩展资料:

运动、变化、发展在不同层次上表示了世界的无限过程客观世界的存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限过程的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范畴,共同揭示了世界的无限过程。

运动和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但是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名师预测2011年考研政治五道大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展观

运动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简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有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是一个不断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容与形式提高的过程,这种人类认识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是认识和实践之不断的分离和重合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每一次的循环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或深一级的程度。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体的日常行为可以分解为思维、认识、实践三种具体形式;主体具有的行为需要和能力也可以分解为思维、认识、实践三种具体的行为需要和能力。主体是思维、认识和实践的主导者和实行者,主体具有思维、认识、实践的需要和能力。

扩展资料:

认识意识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分析处理后产生的,是指挥感知组织主动收集有关客体属性和规定的知识,为思维作好知识准备的意向、方法、路线、方案和命令。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是引起主体的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认识意识的直接原因。

客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会通过空气、光线等载体向外散发出包含自身属性和规定的信息知识。当主体同客体接近或接触时,客体散发出的信息知识便会进入主体的一个或多个感觉器官,使主体的感觉器官被动感受客体信息的作用、刺激、和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

中国攀岩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起步阶段

早在二十世纪初,欧美的攀岩运动已渐成雏形,六七十年代更有大批爱好者以狂放的热情推动了攀岩的发展。但攀岩有其特殊的场地和装备要求,是一项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运动,所以我国在起步上要落后很多,而且必须依靠政府机构的扶植才得以起始。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派人到日本学习攀岩运动的相关攀爬技术和运动规则。同年10月,在北京附近的怀柔大水裕水库自然岩壁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攀岩比赛。1990年怀柔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建立了国内第一座大型人工攀岩场并举办了比赛。人工岩壁使比赛更具精确性和可操作性,1993年攀岩比赛被国家体委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全国攀岩锦标赛开始每年进行。

这一阶段,国内的攀岩运动几乎局限于很少的几所与地矿部、登山协会挂钩的大中专院校,主要通过体育教研室选拔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来充实攀岩群体。攀岩对这些人员而言更大程度上是训练项目而不是爱好。长春地质学院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人工岩壁,也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负责攀岩项目,他们的选手在当时的竞技攀岩排名榜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民间萌芽

与此同时,民间攀岩运动悄然兴起。萌芽诞生于思想上较为前卫的北京青年中。北大、清华、北理工等院校组建了户外运动俱乐部,攀岩是他们重要活动之一。也许有不务正业之嫌,但这种吃饱穿暖之外的追求,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渴望却是新潮的,体现并继续带动了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中国登山协会的前辈对这帮年轻人的举动持肯定和扶植的态度。这些青年在北京近郊的百望山、鹫峰等地,清理开发了数条顶绳攀登的路线。路线的选择和保护点的设置方面可能都稍显幼稚,但总算迈动了起始的步伐。

攀岩的发展

很多人都会认为1997年对于中国攀岩运动是一个值得记下一笔的年度。建于北京宣武门的攀岩馆吸引和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爱好者。作为第一家成功运营的商业性攀岩场所,宣武门攀岩馆为攀岩者提供了一个基地,正是这批最早的北京攀岩爱好者成为攀岩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中兴力量。

多运动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官方支持和商业炒作,攀岩也不例外。就在1997年,颇具规模的“郎酒”杯全国攀岩邀请赛在官方和企业的合作运营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比赛的盛况使得攀岩得到商家和媒体的青睐,也激励了爱好者的斗志与热情。

与没有收入的学生相比,爱好者有资金作为后盾,这就带来了个人攀岩装备的消费潮。他们耗费金钱和精力从香港或者国外带回当时市面上根本没有供应的装备。需求意味着商机,爱好者的规模扩大推动了装备店、俱乐部的诞生和发展。国产人工岩壁及攀登支点也应运而生。中国的攀岩运动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兴盛阶段

接下来是1998年华山的国际邀请赛,国际好手的技艺展示让我们叹为观止,也树立了奋斗的目标。国外的教练和高手来中国授艺,官方和民间的国际交流活动开始蓬勃发展。

1999年也是热情高涨的一年。攀岩圈中出现了明星、偶像,实力派选手成为爱好者瞩目和跟随的焦点。号称四大金刚的丁丁(丁祥华)、茂茂(李文茂)、徐洪波、赵雷以高超水平和卓越号召力占据了这一期的榜首。99年首届湖州极限运动大赛对攀岩从时尚娱乐角度作了都市化、大众化的定位,推动攀岩以越来越迅猛的速度走进城市青年的生活空间。

高潮时期

在偶像垄断期的同时,攀岩也慢慢多元化了。京郊白河峡谷在官方、商家和爱好者的共同集资集力下,开发出一批质量不错,难度适中的先锋攀登路线。广西阳朔以92年TODDSKINNER开辟的数条路线为基础,发展成为南方的攀登基地,并为攀岩在广州、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竞技方面,更多省市的大学、俱乐部有了自己的人工岩壁和运动员队伍,比赛成绩百家争鸣。国内选手开始进军亚洲赛场并取得一席之地。从承接亚洲杯、亚青赛、亚锦赛到世界杯,中国在攀岩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状

人工岩壁的出现使攀岩已发展到既是一项运动又是一项娱乐。目前在国外,各种攀岩俱乐部到处都有。每年都有大型、小型、室内、室外、成年、青年、男子、女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攀岩比赛和娱乐活动。另外在一些体育中心、军警训练基地以及一些特种部队中也开展了这种训练。在欧美、原苏联及亚洲的日本、南韩攀岩运动已相当流行,世界上的攀岩水平数欧美,特别是法国与美国最高,相对法国在人工岩壁上占优,美国在自然岩壁称强;在亚洲,日本、南朝鲜水平较高,他们有些选手已达到世界水平;中国大陆、香港及台北的水平大体相当,同属亚洲中流水平。

攀岩运动在我国经过10多年,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加,发展前景十分可喜。从1997年开始,国内每年要举行两次以上的全国或国际性比赛,98年8月在西岳华山举行了国内迄今为止总体水平最高的一次国际攀岩邀请赛,99年9月我国第二次承办了第八届亚洲锦标赛。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了解攀岩的人已相当多,而参与攀岩已成为那里许多青少年的时尚。尽管目前攀岩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很好的普及推广,值得欣喜的是,通过近几年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东南沿海、西南及西北等地区的许多人士正纷纷开展这项运动。全国已经建好或正开始修建各种各样的天然及人工攀岩场地供人们训练和娱乐。

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旅游和冒险运动。目前国内的旅游资源的情况是“绝对资源丰富,相对资源贫乏”,即景点多,但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而旅游、休闲形式的多样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攀岩作为一项新兴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极限运动,的确是这几方面的完善结合,她对推广全民健身及推动当地旅游、休闲、娱乐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多山,地理资源丰富,可供攀岩的悬崖峭壁比比皆是;中国人比较灵巧、轻捷,善于攀岩,只要下工夫,我们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攀岩运动的世界先进行列。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同时也是变化发展的。运动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状态,变化包括质变和量变,发展是指好的变化.

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

扩展资料:

运动、变化、发展在不同层次上表示了世界的无限过程客观世界的存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限过程的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范畴,共同揭示了世界的无限过程。

运动和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但是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名师预测2011年考研政治五道大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展观

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现小篮球活动,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有些强队,如巴西队,尽管身高相对矮些,但他们以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娴熟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灵活的特长,在1963年第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夺取冠军,震动了世界篮坛。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观念,而是“以球为主”,使防守具有集体性、积极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强队的身高增长到惊人的程度,参加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队员,身高2米以上的多达48人。前苏联队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队平均身高1.99米,美国队平均身高1.98米。这些高大队员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术全面,充分体现了“大个队员小个化”的特点。快攻成为各队进攻中首先采用的锐利武器。高空优势体现在篮下的争夺,篮板球的争抢在篮圈水平面之上,投篮技术中出现了空中换手投篮,各种单、双手扣篮。高超的技巧表现在传球、运球动作熟练,运用自如。投篮命中率高达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全部59场比赛中,有30场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分超过100分。

跑酷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跑酷 ,Free running,自由奔跑。最初由越战中的法国士兵们发起,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创始人 大卫·贝里 (David Belle)小时候,常喜欢在学校的屋顶上跑跑跳跳。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受父亲的启发,贝里开创了这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也就是跑酷(Parkour)运动。“Parkour”一词来自法文的“parcourir”有“超越障碍”之意。在跑酷世界,练习者称为“Traceur”。Traceur将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利用一切自由的动作攀爬、穿越,寻求人类移动的终极快感。 大卫·贝里开发出的跑酷理念已经经历了10年,创造出新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影响,要把自身的信念从对抗负面的力量转换成“像水一样的流动”。“没有人开发什么,你是被启发,而且你有的时候还能够提升你自己,探索人类潜能激发身体与心灵极限”,成为心志坚定、身体强健的强者。大卫·贝里一直在传达这种哲学并推广跑酷这项运动,现在已经成了跑酷这项运动的国际代言人。 2006年,跑酷运动由“奈落”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推广。跑酷不仅是门运动的艺术,它的热衷者更愿把它看成是一种青年亚文化所倡导生活方式,跑跳攀爬中的自由灵魂在运动中无限伸展。在中国,喜欢跑酷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统计:全国共有150余家有组织的跑酷俱乐部,从事这项运动的民间运动员已达到10万多人,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首届全国极限跑酷大赛”于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蓝色港湾举行。它是结合运动、音乐、时尚为一体的时尚体育赛事。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官方认定的极限跑酷赛事,它将承载着更重大的意义:将民间的、自由的、无组织的极限跑酷运动,发展成为正规的、有组织的体育项目,并使之能够广泛传播,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同时,要通过举办体育赛事的平台,将跑酷运动中所蕴含的健康向上、充满信心、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运动态度和生活理念传播开来,倡导自由、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求采纳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关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