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论文
关于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的分析
摘要:国外对于户外运动的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开始,它的出现是人类对体育提出了新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新的需求不断增长,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愈来愈强烈,进行旅游、探险等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2003 年我国教育部把户外运动明确纳入普通高等体育教育的范畴,并从2007 年起将户外运动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进行全面推广。针对我国高校的户外运动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旨在推广和普及户外运动在我国健康发展。关键词:户外运动;发展;运动普及虽然户外运动自20 世纪80 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但在2000 年以前有关户外运动文献并不多见,直至2002 年以后才相继有少量户外运动文献出现,而把户外运动纳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就更加少之又少。户外运动被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研究最初源于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管理中心的张志坚和中国地质大学的董范。1989 年时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教师的张志坚和董范就提倡在地质专业学生中间开展野外生存、攀岩、登山等户外体验课程,以提高地质学生野外作业时的生存能力从而满足地质专业学生进行自然科学考察的需要。这也是我国户外运动得以发展的源头。1 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前景研究近年来户外运动在我国不断升温,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目前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 多万,产业规模也超过了100 亿元,并且每年以翻倍的速度不断地增长,由于户外运动所特有的挑战性、刺激性和参与性等特点,正好适应了当今人们的需求,因此颇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如此,作为推动我国户外运动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户外运动也受到我国高校大学生们的格外青睐,许多高校成立了自己的户外运动协会,同时全国每年举办各种大学生户外运动比赛,参与人数成倍增加。2 我国学校户外运动教育的情况分析户外运动课程是指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以传授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独立安全地参与户外运动和竞赛的能力、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拓展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一门课程。2007 年四川省教育厅,对某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其数据总结如下:2.1 学生对户外运动的理解从数据结果中可看出,学生对户外运动的理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锻炼身体:体育的最大功效在于它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最有效手段。体育运动还能调节人的心理,给人注入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使人朝气蓬勃精神得到极大的陶冶,这是其它任何活动所无法比拟的。第二,兴趣爱好。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动机正朝娱乐、消遣的方向转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则是较多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重要动因。它使这部分学生对参加户外运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三,愉悦心情:体育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心态。当今大学生学习压力大,面临择业、就业等问题。心理压力较大,通过户外运动能够在自然中得到较好的放松。第四,社会交往。在强调团队协作的当今社会中,不仅锻炼集体主义思想,而且在与队员或活动中的其他个体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友谊,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当前很多院校只注重对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独自的个性,而学生对户外景色的欣赏过程,也是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的过程,学生自觉地接受着美的熏陶和个性的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和谐的和健康的发展。2.2 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意愿情况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参与户外运动的爱好意愿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23%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39%的大学生选择了愿意,28%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不愿意的仅占10%(数据来源: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图1 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意愿情况(不包括郊游)2.3 我国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项目归纳2005 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高校学生,参加的户外运动项目做了归纳,具体分为五大类,包括:第一,山地项目:包括丛林系列、峡谷系列、岩壁系列以及其他。第二,海岛项目:包括荒岛生存、滩涂运动、峭壁运动、环岛运动和潜水。第三,荒漠项目:包括沙漠系列、荒原系列和湿地系列。第四,高原项目:包括登山系列和探险系列(冰川探险、雪地探险)。第五,人工建筑项目:包括攀楼、攀塔和公路穿越。按参与的人气排列依次是:郊游、登山、野营、徒步穿越、定向越野、攀岩、越野骑行、溯溪、漂流、岩降、滑雪滑冰和溶洞探险。郊游与登山是我国的传统户外项目,充分体现了愉悦身心的意义;野营与徒步穿越是进年逐渐流行的户外项目,它反应了当代大学生渴望有机会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渴望回归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定向越野是目前我国教育部大力推广的户外项目具有强健体魄、拓展心质、熔炼团队精神等价值,目前在高校学生中特别流行,第六位的是攀岩,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运动项目,被称为悬崖上的芭蕾,它集健身娱乐和竞技为一体受到广泛的欢迎,在我国举办的几届全国大学生攀岩大赛对攀岩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攀岩后依次为越野骑行、溯溪、漂流、岩降、滑雪滑冰和溶洞探险。由于场地器材及相关教练缺乏等原因,排序后半部分的对装备、技术高要求的运动项目被大学生选择的比例较小。总的看来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选择多是技术要求较低、器材限制较小、难度级别较低的项目,这与我国户外运动专业师资不足、课程开设较少、装备缺乏呈正相关。3 户外运动的人才培养需求据调查我国目前户外从业人员拥有此类证书的人并不多仅占12%,而且通过短期的培训并不能使一些户外从业人员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同时我国户外运动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许多不具资质的户外从业人员与非正规的俱乐部在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市场占有较大的比例,此类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我国户外运动现存问题的出现。由于户外运动发展较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高山向导、户外领队、拓展培训师、攀岩保护员等缺口很大,同时,作为新兴的攀岩、户外、拓展运动等,场地标准和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呈滞后状态,以及我国户外运动现存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因此培养出专业户外技能人才与户外管理人才是迫在眉睫的。参考文献[1]李凌.试论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户外运动一中日高校课程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7.[2]操学诚,吴祖德.户外运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6.[3]汪治国.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开展户外休闲运动的调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8,3.[4]仝仕胜.对高校户外运动的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3.中国户外运动产生的背景
户外运动是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的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体育运动,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反思产生的。在国际化大众体育浪潮兴起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社会、休闲社会来临了,户外运动顺应了人们更加渴望。亲近大自然,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强调平等参与的愿望。它通过对传统体育的改造、渗透、融汇和创新逐步发展起来。户外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丰富。户外运动按技术难度从低到高可分为户外生活、户外活动、户外竞赛、户外探险。 户外运动与旅游、教育、文化及科学探险紧密联系,相比传统的运动项目更具人性化和生活化,更加自由开放,更具创造性,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户外运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使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给人以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享受,可以有效的应对和缓解“城市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户外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和探险性,结果不可预期性,新鲜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兴趣、欲望和人的潜能,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和创造能力,提高身体全面适应能力,使人获得克服困难或迎接挑战带来的兴奋感、
成就感和幸福感。 户外运动强调团队精神,要求团队统一思想和行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可以使人们扩大交往,体验真情,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户外运动是学习的大课堂。“行万里路得到读万卷书”,在户外可以学习到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专门技术、生活技能和解决突发问题的技巧。 参与户外运动是一个寻找自我、回归自我、面对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它可以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养,使单调乏味的生活焕发活力,使平淡无奇的人生增添光彩,使柔弱的身体强壮起来。 户外运动的理念概括起来有几个关键词:科学、安全、环保。 (一)科学 著名华人高原低氧学家甯学寒先生曾说过:“登山准备工作的起步点是通过学和思考去认识山和在山面前的自己。用科学知识及训练先使自己具备合格的条件在接近她,然后用自己的调整去习服她,”他主张“攀登者的步伐,也应踏在科学的脚印上”。这些用在户外运动中也是恰如其分的。 自然环境内和户外运动都具有各自的规律。如果人们能客观地认识户外运动,多把握一些科学规律,减少一些盲目和冲动,从意识上、物质上、体能上、技能上和知识上做更充分、更科学的准备,并采取有效手段规避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运动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更好地享受户外运动的魅力。相反,如果安全意识淡漠或盲目自信,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对此,我国著名登山家王勇峰针对某些活动就曾说过:“(事故)没发生,是幸运的;发生了,是必然的!” (二)安全 人们开展户外活动时,常常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与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一起参与等,这些变化因素和不确定性尝试户外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探险性及结果不可预测性,从而激发人的兴趣、欲望和潜能,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自信心、自尊心和创造能力,提高身体全面适应能力,获得克服困难或迎接挑战带来的兴奋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户外安全所要考虑的。 随着户外运动在中国的飞速发展,户外安全特别是户外事故的发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据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统计数据,从1957年至2000年,户外遇难人数为33人,而在2001年至2013年这12年间,户外遇难的人数共累计313人,2013年,共有48人在户外活动中遇难更是创了历史最高点。在这些事故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户外常识,对户外风险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或出现问题后应对不合理造成的。 自然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存在和大的差异,尤其是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来说时陌生和特殊的。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体验户外运动的魅力是每个户外爱好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因此,识别和评估户外运动的风险,掌握合适的户外知识技能,未雨绸缪并合理应对,是实现户外安全的前提。 (三)环保 大自然总有些东西深深的吸引着人们,当你在静静的溪水旁或高高的峰顶上,或围坐在营地中欣赏落日的最后一缕阳光时,你可曾想过面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馈赠,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去回馈?没错,是感恩的心态和环保的行动。 如果没有对脆弱环境的悉心保护,幽静美丽将转化为拥挤脏乱。谨守户外环保规范、与他人共享户外生活的乐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你为什么要坚持户外运动
必须坚持运动的几大理由
1、缓解身体自然疼痛如果你感到膝盖、肩膀、背部或脖子疼痛、僵硬时,休息并不是最好方法。专家表示,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成年人同那些总是喜欢躺坐在沙发上的人相比,肌骨骼不适的几率低25%。运动可以释放出内啡肽(一种可以镇痛的荷尔蒙),它是身体疼痛舒缓剂,还可让肌腱不易被拉伤。缓解身体一些慢性症状,如关节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研究证明:关节炎患者在经过6个月低强度的锻炼(如平衡运动)之后,疼痛感降低了25%,僵硬感降低了16%。每周两次练习瑜伽或太极,可增加身体柔韧性,并且减少疼痛感。2、削减感冒几率33%适当的运动不只是能够加快你的新陈代谢,它还可以提升你的身体免疫力,帮助你的身体对抗感冒病毒和其他细菌的入侵。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发现,每周进行5次时长45分钟的心肺锻炼课程的女性,发生感冒的次数是那些每周进行一次拉伸锻炼的女性的1/3。保持运动,但不要做过度。如果经常剧烈运动,例如跑步超过90分钟,反而会降低身体免疫力。3、更健康的口腔专家认为,牙线和牙刷其实并不是靓丽笑容的唯一法宝,锻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他们最新的研究发现,成年人每周进行5次30分钟适度的运动,患上牙周炎的几率会降低42%,这种牙龈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得更为频繁。运动也能像阻止牙周炎一样抑制心脏病的发生——因为它能够降低血液中导致炎症发生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之外,最好每年进行两次牙齿清洗,如果牙科医生告诉你患上牙龈疾病的几率很高的话,那么还要增加洗牙的次数。4、提升语言能力仅在跑步机上跑步锻炼就可以让你更加聪明。德国门斯特大学的研究表明,要进行两次3分钟的快跑(中间可有两分钟间隔),学习新单词速度会比没有进行这一锻炼的人快20%。因心脏快速跳动可增大血流量,向你的大脑输送更多的氧气。同时,还能激发大脑中控制事务处理、制订计划和记忆区域的更新。可用跑步上下楼代替跑步机。5、更快乐地工作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完成每天的工作计划清单。他们发现,公司职员在进行完一套健身活动后,经过测试,他们的思维变得更为清晰、工作完成得更快,而且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也更加顺畅、富有成效。同时,可以避免生病耽误工作。谁能提供一篇有关户外运动的论文给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户外运动是青少年以亲身实践为主要形式,藉定向越野、远足郊游、野外生存能力训练、体能拓展训练及自然知识的学习与考察为主要内容,在自然环境下开展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户外运动教育体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向前推进,素质教育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完善和丰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1.现代课程观。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发展的和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和方式机械陈旧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富有竞争意识的一代新人。课程建设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于是新课程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思想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2.体验教育理论。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元素,一方面,它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户外运动具有外显性和互动性的基本特征,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并通过一系列学习与交流,从中分享和感受生活,达到体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情感与道德的内化过程。户外运动学习体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识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另一种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客体,不仅站在他所研究的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直接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 3.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与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造周围的环境,以适应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户外运动课堂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种群关系,充满了信息与能量的交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达到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构建和谐的户外课堂生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和生动活泼地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对话与交往,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获取真正平等意义上的课堂。 二、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准则,是指导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准绳。基于户外运动的自然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特点,认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挖掘青少年学生的内在潜能,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行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存技能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健康人格和谐发展。具体目标还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通过户外体验式学习活动,转变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克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泡沫化等问题,完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延伸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世界。 2.通过户外实践和亲身体验,寻求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强健体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充分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的课程资源,全面了解和掌握户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3.通过大自然户外舞台,在生动、活泼、愉快的开放式学习活动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从思想到行动上做到“提高认识、实践反思、行为跟进、感悟人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三、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内容设置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设计力求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并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情况,突出“回归自然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依托现代课程理论与方法,合理地把远足郊游、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体育活动,以及“民俗文化”、“民间游戏”、“生产劳作”、“调查访谈”等内容和形式融合、提炼、加工、升华为项目内容,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和开放的课程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的分类。从户外运动的特性上,课程内容可按身体练习、技术训练、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综合训练等方面划分;从户外运动的形态上,可按熔炼团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开启智慧、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等方面划分;从户外运动的形式上,可按沟通、信任、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生存、观赏、游戏等方面划分。 2.内容选择的原则。趣味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热忱。结合本地实际,最大限度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自然环境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安全性和可靠性:所选内容的安全系数高,实施过程中有措施、有保障,能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可行性和实效性:所选内容简单易行,难易程度适宜,学生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成目标,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思想性和教育性:围绕活动项目的主题和目标任务,选择的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评价手段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样化,把质性评定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户外运动课程评价可以由学校、社会、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个体和相互之间,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对课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是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进行户外运动课程价值判断中,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成功经验以及进步的喜悦。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评价包括评价的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的整体观。一方面是将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主题演讲、活动录像和学习体会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活动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学习评价视作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获取大量评价信息的渠道,作为完善和修改课程的有效资源。 2.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多元和形式多样,允许学生对户外运动课程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己在户外运动中所学的东西,同时尽量使用人们能理解的、直观的方法手段来评判学生的表现。 3.评价的过程性。户外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外显性和动态性,学习评价要突出它的过程性,揭示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曾经努力过或者开心后得出的结论,要充分肯定其活动过程的价值所在。
国外户外运动发展情况
户外运动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户外运动其实是一种生存手段,采药、狩猎、战争等活动无一不是人类为了生存或发展而被迫进行的活动。 二战期间,英国特种部队开始开始利用自然屏障和绳网进行障碍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野外作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的把户外活动有目的的运用到实际中。二战中发生多起海难,后来经过统计发现在海难中能逃生的人群年龄群分布在28-38之间最多,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在这一年龄群中人员大多心理成熟,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经历,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而恰恰是这些因素能帮助他们逃生。 二战后,随着战争的远离和经济的发展,户外活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989年新西兰举办的首次越野探险挑战赛后,各种各样形式的户外活动和比赛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目前在欧洲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型挑战赛举行。在美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和产值都位居所有体育运动的第三位。 户外运动的概念: 户外活动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项目群。 户外活动的的基本特点: 1、以自然环境为运动场地,有回归自然,反扑归真的特征 2、户外活动无一列外地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和探险性 3、户外活动尤其强调团队精神 4、户外活动对身体、意志有全面的要求 5、户外运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户外运动的分布: 一、 空中项目:滑翔(有动力、无动力)、热气球、跳伞等 二、 水上项目:漂流、扎筏、泅渡等 三、 陆上项目:丛林穿越、登山、攀岩、溯溪、露营、探洞等 四、 综合项目:野外生存、野外拓展、探险挑战赛等。 户外活动在中国 1989年第一个民间社团在中国成立,在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2003年底,注册的正式俱乐部有300多家。 户外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拥抱自然,挑战自我,能够培养个人的毅力、团队之间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深受青年人的欢迎。户外运动越来越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另外,由于我国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拥有良好的广大自然资源,也为户外运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参与性强,老少皆宜。登山户外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最大不同,就是参与性很强,年龄可大可小,方式也很多样,登山、远足、渡水、露营等都可以,类似于“体育超市”,可以自由选择,不断变换,形式自由,有利于个性张扬,挖掘潜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的需要。 当然对于户外运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智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但也不能因也噎废食。媒体及各类从事户外运动的组织、机构更应该在保障安全,提高大众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和宣传户外运动。让这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D5%CA%C5%F1%C2%FE%D3%CE%BB%A7%CD%E2
户外运动的好处有哪些?
专家指出,户外运动好处多,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促生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叫阳光维生素。它能促进身体吸收食物中钙和磷,促进骨骼的生长,预防佝偻病,同时紫外线还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 另外,户外活动还利于保持体重的健康值。英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现,经常参与户外活动的孩子不容易肥胖,因为户外活动可以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有利右脑开发 户外活动还有利于孩子右脑的开发。1981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人的想象力、创意力、灵感和超高速反应等功能都来源于右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感受大自然,多去接触实物,才能让右脑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开发。 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还谈到,其实很多传统游戏都能起到促进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功效。比如,跳皮筋、掷沙包等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和应变能力,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沟通整合,进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弹球、砸杏核类游戏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进而促进孩子的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 提升社交认知能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何玲指出:户外活动能帮助孩子提升运动、社交及认知能力。 孙云晓也介绍说,运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不仅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强大的心理和身体优势,并且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利用同伴的力量,学会合作,进而适应社会。特别是足球、篮球等群体性户外活动,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学会与别人交往、合作、遵守规则等多项技能,这是孩子社会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提高注意力改善学习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们建议,每日步行二十分钟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取得更好的学业表现。人类认知的过程是身体情感思考,即感官的体验引发情绪反应,继而基于情绪的品质而从中总结经验、获得认知;而这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儿童的学习,绝不是在静止中发生的,而是在每天各种活动当中进行的;越小的孩子,就越是用身体来认识世界,而非头脑。事实上,儿童的一举一动都是学习,而户外游戏则是最佳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健康小贴士: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过剩的精力得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孩子会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等情况,而且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家长需带孩子多参加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