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梦想文学 > 大明1566胜天半子 > 第46章 海瑞的想法

第46章 海瑞的想法

    这一晚难眠的除了张居正,还有徐阶和严嵩;

    徐阶回家后把自己的两个人儿子又训斥了一顿,徐阶的两个儿子自然是摸不到头脑,但是老子训斥儿子,自然是不需要讲道理的,两人也只能默默受着。

    严嵩这边是因为皇上赏的那壶酒,许久不再饮酒的严嵩今日破天荒的把那壶酒都喝了。

    不是因为壶中的酒不好再次保存,也不是因为他严嵩没喝过皇上赐的酒,而是这么多年,他从来没喝过因为自己儿子,皇上赏自己的酒。

    这杯酒里的意思太多了,严嵩很今晚很开心。

    晚上睡觉的时候,严嵩也许是酒喝多了,莫名的又想起来一个人,他想到了夏言。

    严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是同乡。

    严嵩比夏言年长两岁,早中进士十二年,称先达;夏言为晚进。

    但入仕以后,夏言发皇的却比严嵩早,官位遥遥领先,严嵩每蹑其后。

    嘉靖十五年,夏言入阁拜相,在他的提携下,严嵩才得以升任礼部尚书。

    掌管礼部之初,严嵩对夏言千恩万谢,但随着皇宠日隆,严嵩渐渐摸到了夏言得到嘉靖帝心意的窍门,转而以怨报德,觊觎相位;

    夏言对严嵩这种忘恩负义、谗佞贪贿的行为自然是鄙夷憎恶,于是二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严嵩当时在朝中的形象就如同现在的徐阶,是个老好人;而夏言则是“意气扬扬,目中无人”,两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极端。

    夏言虽然也是因为献礼逢迎嘉靖帝,但权力如同双刃剑,既成就了他的地位,也悄然腐蚀改变了他的本心。

    起初的时候,夏言尚能恪守臣道,勤勉政事,但随着地位的提升,夏言逐渐变得意气风发,甚至对嘉靖皇帝也失去了应有的敬畏。

    在日常里展现出“放恣欺慢”、“面谀退谤”的态度。

    当时在官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睹费宏,不知相大;不见夏言,不知相尊”。

    嘉靖不上朝,夏言也常不赴阁办公,甚至嘉靖帝钦命之事或拖延,或抵制;

    夏言自己所上章疏密札,经常还出现错别字,或忘加钦赐印章;还不时以有病为由请假。

    但是嘉靖的锦衣卫汇报给嘉靖的消息是:“夏言然实不病,以无子,故多拥诸姬妾为欢。”

    举个例子,现在公司里,有些员工业绩好,成为了公司的销冠,一个人能顶起公司一大半的业绩;

    公司里的规矩对这种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只要他有业绩,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老板自然敬着他,供着他,迟到早退,开会缺席,这些都是老板可以接受的小毛病。

    甚至缺勤,老板也会给他算作带薪休假。

    毕竟这人手里有资源,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带来钱,那这种人在公司里横一点就横一点,不算大毛病,没什么不能接受的,老板不会跟赚钱过不去。

    但是夏言对自己的位置可能就没弄清楚,他不是大明朝必不可少的销冠,在嘉靖这个老板面前,他的这些行为,恰恰让嘉靖十分不爽。

    与夏言强直骄倨、倦怠相反,

    严嵩处处表现得柔媚、谦卑、忠勤,二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嘉靖皇帝刚愎独裁,向以“英察”自诩,在夏言、严嵩事君态度的强烈反差面前,他宠信的天平也自然日益向严嵩倾斜,而对夏言不断地增加着愤懑和怨恨。

    记嘉靖十七年四月,嘉靖驾诣天寿山,祭祀文皇帝于圣迹亭,辅臣夏言、礼部尚书严嵩等扈从。

    严嵩忠谨供职,钦蒙于长陵殿门召对,“中官呼召黄袍坐,此是新承顾问时”。

    而夏言对此却漫不经心,在沙河行宫,他的行帐起火,所携奏章全部焚毁,火势燃及翊国公郭勋、大学士李时行帐,嘉靖当时就怒斥了他。

    该年六月,“称宗耐庙”之议起。

    夏言“相顾以目,寂不发言”;

    而严嵩“废寝忘食”,“奋往直前”,终使嘉靖的主张在朝堂上得以实现。

    此后皇帝对夏言“心衔之”更加疏离,而对严嵩则“超加宫秩”。

    严嵩这时候已经完全明白了快速获取权力的窍门,他已经开始全心全意的讨好嘉靖帝。

    十八年春,南巡承天。拜谒显陵礼毕,严嵩主张再行一次表贺典礼,夏言反对。

    严嵩揣知帝意,请之愈坚。

    嘉靖对夏言越发不满,忿怒地说:“礼乐自天子出,可也!”下令表贺。

    从这一刻开始,夏言已经离开了首辅的位置。

    严嵩今夜想到夏言,是因为之前儿子也是像夏言一样,但现在他儿子似乎也摸到了当时自己掌握的那个窍门。

    浙江,淳安

    江风习习,沈一石立在船头,仔细打量起眼前的海瑞。

    海瑞也在打量沈一石,其实一开始海瑞就在现场,只不过离得稍远。

    海瑞叫沈一石过来,第一目标确实不是打算组织淳安百姓卖田,而是以淳安官府的名义和沈一石商量借粮。

    与其说是商量,倒不如说逼着沈一石借粮。

    因为此时海瑞已经从胡部堂那边以防止倭寇作乱为名借来了兵。

    有了这些兵,海瑞在淳安才算是主场。

    海瑞现在有三个计划,第一个是跟沈一石借粮,然后分发给百姓,让百姓回去赶插秧苗,等百姓的秧苗收了谷子,再还沈一石的粮食。

    第一个计划这样做完,百姓也就没有时间去种桑苗,改稻为桑自然是做不下去,会无疾而终,海瑞也算上按照清流们的意思,阻止了这件事。

    但是这种想法只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海瑞第二个计划就是,跟跟沈一石借粮,然后让百姓种一部分桑苗一部分稻谷,然后稻谷自己留着吃,桑再拿去跟沈一石分期还债,每批桑还一部分债务,再折算些钱给老百姓。

    这种想法虽然算是符合朝廷政策改稻为桑了,但是比第一种想法还要对沈一石蹬鼻子上脸。

    你眼下这些粮我要借走,然后老百姓种的桑,一部分还你的粮,一部分你得按市价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