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梦想文学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七十一章 惊闻黑闼遣将追

第七十一章 惊闻黑闼遣将追

    接下来的几天,李善道放粮赈民,与投降的郡吏、县吏彼此熟悉,收编降卒,循抚各乡。

    任命了魏征暂掌县事。

    当然,告知刘黑闼贵乡已得的信,也写出去了,且是在得到贵乡的当天就送去给了他。

    五月中旬,在不战而得贵乡后的数天后,一辎车、一手信自元城方向来。

    辎车停在了郡府门外。

    手信送进了郡府堂上,是刘黑闼亲笔所写。

    打开信,信笺上简直是一个个墨蛋子,不错,正是刘黑闼的手笔。

    信不长,写的不是文言,都是大白话。

    将信看完,李善道震惊之余,却也有那么点放松泛上。

    却刘黑闼信中写的是:“贤弟糊涂了!元宝藏怎能放走?到了兴洛,魏公岂不起疑?又若魏公遣将来接收武阳,你我兄弟白辛苦一回!俺已令十善急追,伪为盗贼杀之。另外,元城怎还不献城?入他娘娘的,再不献城,老子可要攻它了!”

    有的字,刘黑闼不会写,干脆就点一个点,——真的是个墨蛋子了。

    但联系上下文,能够猜出他点出的那几个点,各是何字。

    “我这位刘贤兄……”李善道将信叠起,自言自语了一句。

    魏征、赵君德等皆在堂中。

    赵君德问道:“刘将军怎么了?二郎,信里写了啥?”

    李善道没去看魏征,信叠好,放入匣中,调整好了情绪,这才抬眼来看他两人,摸了摸短髭,说道:“我这位刘贤兄,豪侠之士,性急得很。四郎、玄成,信中问我,元城县为何仍不降?”

    他沉吟了稍顷,说道,“不仅元城,魏县、繁水那厢,也是咱的令下以后,至今毫无动静。”问魏征,“先生,是不是元城、魏县等地,竟没把咱以郡府之名,下给它们的令,看在眼里!”

    前天,即得下贵乡县的翌日,以郡府的名义,给元城等县下了一道令,命向刘黑闼、高曦投降;郡中其余诸县,也都去了令,亦是令投降,叫诸县的县令长,都来郡府拜见李善道。

    到现在为止,只有魏征的家乡馆陶县来了一封回信,表示愿意投降,县令不日就来贵乡拜见,其余各县,包括元城、魏县、繁水等在内,皆是令下之后,如石沉大海,迟迟未见回讯。

    从李善道的语气中,听出了不满和严厉。

    魏征说道:“将军,献降是大事,须得给各县考虑、商量的时间。郡令是前几天刚下的,路程较远的县,比如元城,可能郡令刚刚送到。仆之愚见,何妨再等两天?”

    “沐阳处可以等,刘将军性急,信里写了,再不降,他就要攻城了。”

    魏征说道:“这样吧,将军,仆再给元城去道书,为其剖明形势,促其知暗投明,不可自误。”

    “也好,那就劳烦先生了。”

    魏征想了下,问道:“将军,昨日将军言道,馆陶既降,当一视同仁,也放粮赈民,敢问将军,打算何时运粮到馆陶,赈济饥民?”

    “我随军带来的粮食有限,已经传令,叫黎阳仓再送粮过来了。”

    魏征说道:“郡府库中,小有储粮,仆之愚见,何不先运库粮至馆陶?”

    “……先生的意思,是想用我放粮赈民,来收拢元城等县的士民之心,从而促其献城?”

    魏征说道:“各县令长,俱外地人也,然各县士民,皆本地土著。令长或有仍不明形势,愚忠昏主者,而只要将军将士民之心尽收,元城等县,纵令长顽固,县亦可轻易而为将军有矣。”

    “若能得一郡民心,莫说库粮,便是散尽黎阳之粮,我有何惜!”李善道慷慨地说道。

    新得贵乡,事情很多,放粮馆陶这件事,确实一时顾不上,但现在,可把之提前,列入急办的事宜中了。李善道做事果断,决定既下,便不耽延,当即就传令下去,命开粮库,出库存之粮,今天就运去馆陶,给馆陶的百姓分粮,——特地叮嘱,分粮时要敲锣打鼓,场面搞大。

    魏征没去过黎阳仓,只听说过黎阳仓的粮有上千万石。

    听说的是一回事,亲眼见的,则是另一回事。

    武阳郡府库存的粮食,他是亲眼有见过的,尽管远不能与黎阳仓的储粮比,可亦有十余万石,依后世计重单位,一千多万斤,一郡之储,李善道眼皮都不眨一下,便允了自己的建议,端得是堪称豪迈!不禁想起了李善道请他“斧正”的那首诗,魏征再看李善道,观感再有所变。

    命令下后,李善道笑与魏征说道:“先生,库粮今日出仓开运,至迟明天傍晚,就能在馆陶放粮了。如何?”

    “将军先已赈贵乡之民,今又赈馆陶之民,将军之仁人爱民,鄙郡士民必皆信矣。仆在元城有相熟的士子数人,给元城县令的郡令以外,仆可再与此数士各去书一道,以备述将军的爱民之仁。如此双管齐下,元城之降,料当不远。”

    李善道说道:“好呀!那我就等先生去书建功,等先生的好消息了。”

    赵君德“呵”了声,说道:“二郎,俺听郭长史说过,为将者,该‘恩威并施’,对部曲既要赏,也要打。对部曲是这样,对县,俺觉着,也得是这样。只放粮,显示你的仁义,恐怕不足。照俺看,元城若是仍不肯降,也是好事,便请刘将军攻之就是!打下来,屠了城,把咱的‘威’也显一显!听话的,给粮吃,不听话的,砍脑壳,看谁还敢不听话,不投降!”

    一番话,杀气腾腾。

    李善道一笑,说道:“我很早前,和徐大郎闲聊,聊到过曹孟德的一句诗,‘天地间,人为贵’。上天有好生之德。贤兄,你我於今起义,为的是拯民出水火,能少杀的,还是少杀为好。”

    听来像是在劝赵君德,可细品话意,“能少杀就少杀”,亦“恩威并施”之意也!

    便就当日,运库粮去馆陶,同时,魏征又给元城去了一道令,以及给他的朋友写去了书信。

    却在送魏征、赵君德出堂的时候,李善道扶着门框,直目送到他俩出了院子,才收回目光。

    犹立在门口,未有还堂上。

    李良等了会儿,见他站着不动,问道:“阿耶?”

    “啊?”

    李良说道:“魏先生和赵将军已经出府了。阿耶是又有事么?俺再把他俩请回来?”

    “哎哟,你可千万别请魏先生回来。他要是再回来……”

    李良不解,问道:“阿耶,怎么了?”

    李善道摇着头,回到堂上坐下,拈出刘黑闼的来信,示与李良看了一看,苦笑说道:“阿奴,我这位刘贤兄信中,还写了另一件事。”把刘黑闼派刘十善追杀元宝藏之事,说与了他听。

    李良先是楞了下,随即笑道:“阿耶,放元宝藏走时,俺其实就在想,不如杀了。刘将军今遣小刘将军追杀之,这不是正好么?刘将军所言甚是,若放走了他,必有后患。”

    元宝藏献降书与李密的事,李善道帐下知道的人不多,李良是他的从子,却是知晓。

    “元宝藏是魏先生的故主啊,魏先生一旦知道元宝藏死了,阿奴,我怎么向他解释?”

    李良满不在乎地说道:“阿耶便作不知,只当是被盗贼害了,不就行了?”

    “你忘了我与延霸说过的?魏先生不是一般人。这话,哄不住他。”

    李良说道:“哄不住就哄不住,阿耶,他还能造反不成?”

    “魏先生有宰相之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阿奴,我想收其心,为我所用也。”李善道落目刘黑闼的信上,又略看了一遍,再次摇了摇头,说道,“我这位刘兄,做事狠厉啊!”

    放走元宝藏,送他去李密处,或会有后患,李善道焉会不知?

    所以未杀元宝藏,仍是送他走了,李善道为的正是魏征。

    如他所说,元宝藏是魏征的故主,士人是讲究节操、义气的,若把元宝藏杀了,魏征可能就不好收用了。——你把人家的故主杀了,人家再为你效力,这怎么想,都不太容易实现。

    而如果把元宝藏送到李密处,后患固有,但李密的结局,李善道是清楚知道的,杀了翟让后,他没多久就覆败了,也就是说,这个“后患”,应该不会太大,不会太“后”。

    两下权衡之后,李善道於是最终还是做出了放元宝藏走的决定。

    却不意,他是把元宝藏放走了,刘黑闼不肯放元宝藏去见李密!

    这下可好,等元宝藏遇害身死的消息传到,魏征这里,可怎么办才好?

    初见到魏征时,李善道重他,是因前世对他的所知。

    这几天接触下来,无论是他处理县事、郡务,又或者是就一些时事征询他的意见,魏征都是井井有条、常有灼见,对他的能力,李善道现已有亲身了解,现在重他,重的全然是其能矣。

    ——绝非如前世所知,魏征仅一个敢谏之臣,李善道现已发现,他的能力还包括了其它很多!

    李善道而下最缺的是甚么?

    黎阳仓在手,粮不缺。粮不缺,兵就也不缺。兵不缺,猛将勇士也就不缺。

    他最缺的,就是魏征这样有才能、有见识、有谋略的优秀的政治人才!

    一个元宝藏,一点影响不是会很大、很长远的“后患”,与得到魏征比,真是可以不值一提。

    现在,刘黑闼却派刘十善去杀元宝藏了!

    已到午饭时分,饭菜送上,李善道没有一点胃口。

    刘十善引骑追赶,是肯定能追上元宝藏,元宝藏现下尚不知是死是活,然可确定的是,他已经是个死人了,问李良的话,不是在问李良,是在问他自己:“我怎么向魏征解释?”

    ……

    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李善道的意料。

    魏征,竟是不需他解释。

    两天后,当在馆陶县的放粮赈民,进行得如火如荼,场面盛大之际,一道捷报从兴洛传来,元宝藏遭贼身死的消息,前后脚地也传到了贵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