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梦想文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

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死无所丧。

    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

    大部分你我都是过客,来时一场雨,去时一阵风,到最后留不住痕迹。

    但总有一种人,在一生所受的风雨里越走越勇。

    最终超越了众生,成为了圣贤。

    “神宗熙宁九年,秋风吹过渭水,横渠上的张载穷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书。”

    “已经名动关西的他,告诉所有的门人。”

    “这是他历年致思所得,所言大略和前圣所合。”

    “而有所发端处,则更要待后来人,然后能触类广之。”

    “这一年三月里,同样是大宋进士的兄弟张戬,在横渠上变成了东风。”

    “张载哭之不欲生,他手书哀辞十二篇,篇篇纳于茔圹中。”

    “秋风吹来时,他做了一场奇怪的梦,似乎预示了什么。”

    “于是,他开始夜以继日地作书,取名叫《正蒙》。”

    “写书到刻苦处,有时从入夜默坐到彻晓。”

    “也许,他是在争分夺秒。”

    “也许,他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事实上,张载要为天下和万世写一本书。”

    “因为,尽管宋朝的几任皇帝都想励精图治。”

    “但张载看到的世界,却依然充满着遗憾。”

    “就在神宗熙宁的某一年,关中迎来过一个可怕的歉年,穷苦的人们中间,出现了人相食。”

    “那一年,张载制止了他的家人舂米。”

    “于是,一家人都吃粗米。”

    “张载认为,在饿殍满野的年岁,能吃饱饭都是有愧,又怎么能择米而食?”

    “这一餐的话题太沉重,张载对案不食,一度达到了四次。”

    “尽管,他自己一直以来以来,也在帮着身边的门人。”

    “当这些人身处困境时,哪怕他只有粗米疏食,也必定和他们共享。”

    “但哪怕打死他自己,他也只不过只有百亩薄田。”

    “所以,要让天下的人都吃上饭,莫过于让天下的人都有田。”

    “或者,像孟子说的那样,让人们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后,天下无饥馁,世界就会好很多。”

    “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教化天下,让人人都向善。”

    “而要教化天下,让更多人成为圣贤,就要让人们大其心。”

    “然后体天下之物,最终在穷神知化后活出通达。”

    “因此,只有写成的书,能把圣人的思想传递到更远的时空,才能帮助到后来的更多人。”

    “张载以为,五十以后的人,能更看透世间的道理。”

    “自从熙宁三年时,他和执念很深的王安石最终在汴梁分道扬镳,就西归横渠,开始在终南山下屏居。”

    “数年以来,他敝衣疏食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

    “有所得则随笔而记,有时夜半而起,取蜡烛以书,志道精研,未尝有须臾怠懈。”

    张居正:张载一生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因此,这四句话又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

    张载生活在北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儒学复兴时期。

    他一生著述颇丰,因讲学关中,张载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认真研读《中庸》后,张载又认真研习佛教思想,最后回归儒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横渠四句言简意宏,开显出北宋理学的浩然气象,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

    张载的思想不仅对于宋明理学具有奠基性、开创性地位,从整个儒家思想史的角度审视。

    张载的思想具有恢弘的思想气度、青出于蓝的创新精神和力挽狂澜的使命意义。

    茫茫宇宙之中,个体的人虽藐小,但每个人都可以秉承横渠四句。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开宗立派。

    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

    横渠先生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张载的思想精髓所在,这四句名言,在新时代被广为传诵。

    “也许,这是一个文人鼎盛的时代,但何尝又不是一个悲剧主义的时代!”

    “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三苏、二程、曾巩,以及张载自己。”

    “每个人都在穷毕生之学,尝试着催生一个更合理的世界。”

    “或执着于儒学,或深耕于史学,或力行于文辞。”

    “但世界的运行,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他们心目中的目标愈行愈远,所有人的理想都遥不可及。”

    “熙宁二年时,代表关学的张载,和自创新学的王安石,在朝廷相逢。”

    “最终经过了碰撞却不欢而散,与其说是个性的不合,倒不如说是学说的差异。”

    “那一年,一代贤臣吕公著举荐,50岁的张载卸任渭州军事判官入汴梁,接受锐意进取想搞事情的神宗皇帝召对。”

    “他畅谈天下治理之道,告诉皇帝为政不法三代,终是苟且。”

    “神宗大悦,于是他成为了崇文院校书,看上去要大有所为。”

    “于是,摆明了不是和新法在一条船上的张载,被支到了浙西,去负责刑狱。”

    “尽管同时在朝的程颢站出来告诉王安石,张载本是因为道德被推荐到朝里,不应该不应当被支配去治狱。”

    “于是这一年,大半生都在潜心于仁学的张载,最终奉命到了浙西,负责杀人。”

    “而在第二年,素来正派的张载兄弟张戬也终于因为耿直,惹了王安石,被逐出了朝。”

    “于是,看透了不可理喻的朝廷后,张载就辞官回到了横渠。”

    “事实上,张载和王安石,还有司马光和曾巩,都是同龄的人。”

    “但在时代的大潮里,他们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轨迹。”

    “还是在仁宗之时,西夏开始崛起,成为国家的劲敌,生长在秦地的张载也感受到了西疆不宁给人们带来而压力。”

    “慨然以功名自许的他,虽然无所不学,但尤其热衷于言兵。”

    “直至于要结客取洮西之地,看上去,很像是生长他的土地上,多年以前出过的班超。”

    “而康定元年,一代名臣范仲淹临危受命,成为了天章阁侍制,永兴军路知军,开始经略陕西。”

    “时年21岁的张载,以布衣上书军帐。”

    “范仲淹一见他器宇非俗,便知日后不等闲。”

    “然后,也就从那一年开始,张载致力于学儒。”

    “随后又遍览释老群书,一直到嘉祐元年,他进了汴梁。”

    “时光会送走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而中年到来时,也许才会看到每一个人自己的本原。”

    “范仲淹已经变成昨日的故事时,进京赶考的张戬已经是沧桑的中年。”

    李清照:在张载十五六岁时,父亲因病在涪州任上去世。

    张载扶柩经蜀道、从斜峪关翻越秦岭,准备回家乡安葬。

    到太白山下的横渠后,盘缠用尽,加上前途发生兵变,只好在秦岭北辳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居。

    从此,横渠的人杰地灵,成就了张载的不凡。

    在学四书五经的同时,他还学习兵法,想投身军旅,收复被西夏所占的失地。

    参加科举结束之后,张载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之下,在开封相国寺坐虎皮椅开坛讲解《易经》,名声大噪。

    受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张载任崇文院校书。

    后来,因为与王安石政治道路不同,张载辞官回到横渠。

    潜心做学问,广收弟子讲学,横渠书院留下他的足迹。

    他创立的关学,与王安石创立的新学、二程创立的洛学鼎立,称为北宋三大学派。

    张载年少时曾在这里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这里兴馆设教。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天道神化等重要哲学命题。

    在政治上,张载主张复兴三代之礼,恢复井田制等。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提了出来。

    张载创立的宋明理学中的气学流派,横渠四句影响深远。

    为天地立心的价值理念,为生民立命的民本意识,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同思想。

    其实,张载还是注重实践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张载与弟子在扶风、长安、蓝田一带购买了数百亩农田,按照《周礼》恢复井田试验。

    可惜,历史的洪流不可逆转,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变法后。

    井田制、封建制早已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他的梦想最终没有成功。

    “那一年,当同样进入到东京的三苏父子在汴河上刮起一阵古文风,席卷了整个文坛。”

    “潜心于经义十数年的张载也在都下的一张虎皮椅上开讲,内容是《周易》。”

    “听众甚多,而其中一次,座中也有二程,而同样都是精研理学的二程和张载。”

    “虽然此时也许是第一次相逢,但其实在血缘上他们还有另一层关系。”

    “因为张载和二程的父亲程珦是表兄弟,所以程颢和程颐,其实要叫他表叔。”

    “于是,整个宋朝的理学源头,竟然就这样和一个家族形成了联系。”

    “而他们叔侄彻夜相谈,从此也成为学问上的知己。”

    “第二天,太阳升起在汴梁上空时,张载撤去了椅子上的虎皮。”

    “然后,作为长者的他,很有气度地告诉到来的人们。”

    “程颢和程颐深明《易》道,为他所不及。”

    “所以,要准备学有所进的,尽可以拜二程为师。”

    “第二年春天时,欧阳修主持了这一届的礼部科考。”

    “苏轼、苏辙、张载和程颢,都成为了进士。”

    “这一年之后,张载开始进入仕途,但多年沉沦于州县,学富而官微,德位不相称。”

    “也许是人各有志,也各自有所侧重。”

    “更热衷于求道的,也就忽略了经营仕途。”

    “所以张载所到之处,必访人才,有可语之人,必定叮咛教诲,唯恐其成就来迟。”

    “但仁宗过了又英宗,英宗过了又神宗。”

    “一直到熙宁二年,在吕公著的举荐下,张载才进了朝。”

    “然后,他就遇见了王安石。”

    “然后,终究和新法不合的他,终究又退出了汴梁。”

    “然后,在横渠上继续悟道,继续讲学,继续穷神化。”

    “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在熙宁十年春天时,写完了《正蒙》的他,再次被召入汴梁,知太常礼院。”

    “冬天里,他生了病,然后,移疾西归。”

    “这一次路过洛阳时,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二程。”

    “此时,距离他们汴梁相逢谈《周易》,已经过去了21年。”

    “已知天命的他告诉程颢和程颐,他虽然已病不起,但尚可到长安。”

    “而行到临潼时,一天夜里,他沐浴更衣而睡。”

    “当第二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人们见到的他,已经变成了骊山下的一阵西风。”

    “第二日,长安的门人都奔丧到临潼,哀痛之余。”

    “他们解囊相助,然后张载得以入殓。”

    “张载一直认为,仁政不能实施,必在于贫富不均。”

    “因此,老了以后,他准备和门人共同买一片方田。”

    “然后分成数井,划分给周围困难的人们,让他们都有安定的生活。”

    “如果成功,就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而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先王遗法,井田!”

    辛弃疾:张载出生在士大夫阶层的家庭,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中任职,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给事中等职。

    父亲张迪,在宋仁宗时官至中丞、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此时,张载与弟张戬均尚年幼,无力返回故里。

    因此,全家人便侨居在凤翔横渠镇南大振谷口,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张载少年时北宋边境经常受西夏割据势力侵扰,西夏入侵北宋边境,宋军抗击连连失利。

    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在延州军府召见了张载。

    范仲淹在庆阳府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请张载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北宋向西夏赐银和茶等大量财物,这些对于少喜谈兵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所以,他曾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书,建议向西夏用兵。

    并准备联络一些入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西之地,以便为国家建立功业。

    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便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

    张载读完《中庸》,仍未感到满足,于是又遍读佛家、道家之书。

    经过几年的钻研之后,又发现佛、道之学不能实现自已的宏伟抱负。

    便再回过头来反而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

    从而推进了由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之说的新儒家体系。

    张载时年38岁,赴大梁应考,当时正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

    在候诏待命时,宰相文彦博邀请他去讲学,并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让张载讲易。

    当时程颐、程颢尚在现场,张载发现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比自己更为独到时,便毅然撤下虎皮椅并虚心请教。

    张载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尤其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事幼的社会风尚。

    每到月吉之日,常常设酒食招待乡里中的老人,询间民众的疾苦,以及如何训诫子弟等事。

    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经常把乡长们召集到县庭。

    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和儿童少年也都没有不事先知道的,这就便于政令的推行。

    在渭州,他与环庆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受到蔡挺的尊重和信任。

    军府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向他咨询。

    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十万救济灾民,还提出罢除戍兵换防,招募当地土人取代等项建议。

    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曾征求张载对新政的意见,他一方面赞同政治家应该大有作为。

    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动并与王安石多有分歧,逐渐引起王安石的反感。

    因此,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

    不久,被派到浙东去审理苗振的贪污案件,案件办完之后回朝。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

    张载唯恐株连,于是辞职回到横渠镇。

    张载回到横渠镇后整日讲学读书,写下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总结。

    在此期间,张载开徒讲学在此期间,收有不少学生。

    他以《论语》《孟子》《中庸》以及《周易》《老子》思想为教学内容,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两项实践。

    张载的肺病已很严重,但仍带病入朝。

    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诏下礼官执行。

    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

    唯独张载认为可行,并批评反对者的作为。

    这使得张载在朝堂上陷入了十分孤立的境地,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

    在回乡途中,病情恶化,行至临潼逝世。

    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且清贫无资,无以为殓。

    直到张载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验,并将遗体运送回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