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梦想文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83章 边塞诗人高适

第483章 边塞诗人高适

    不可否认的是,高适是一位边塞诗名家。

    不过他的诗文在随着自己入仕的进程,体现出不一样的情感与思想。

    早期出塞的诗更具艺术魅力,晚期的边塞诗气势较弱。

    而其诗文创作一生也是其一生经历的写照,尤其早期交游酬唱诗更是其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是我国古代比较鲜明的例子。

    “高适出生在渤海蓨县,高适的家世显赫。”

    “他的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曾生擒突厥可汗,屡破高句丽。”

    “父亲高崇文曾任韶州长史,但在高适出生时,家境已经逐渐衰败下来。”

    “此时,高适还只是一个市井中的无名小卒。”

    “他想依靠祖父旧情,寻找一个在京城立足的机会。”

    “于是在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高适于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仕无果,因此高适游历到了梁宋等地。”

    “并定居宋州宋城县,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穷到靠乞讨过日。”

    “直到开元十九年,一直居宋州。”

    “开元十九年,高适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

    “此役,李祎等大破奚、契丹,可突干率麾下逃走,余党潜藏在山谷。”

    “在随军出征期间,高适创作了《营州歌》等诗篇,这是他边塞诗创作的开始。”

    “战争结束后,他自觉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应征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又回到宋州。”

    “在此次赴长安应试期间,他结识了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从开元二十四年,高适一直居住在宋州,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

    “天宝三年开始,高适外出游历,曾与李白、杜甫游于单父,登琴台,怀古赋诗。”

    “他东游楚地涟水县,泛舟济南大明湖,出猎渤海,之后在淇上闲居。”

    “在游历途中,他创作了《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别业》等诗作。”

    “天宝六年高适回到睢阳,他又创作了《别董大》两首。”

    “天宝八年,时任睢阳太守张九皋了解了高适的事迹后,举高适有道科,赴长安应试中第。”

    “当时适逢李林甫掌权,李林甫只是以普通举子的规格对待高适。”

    “因此高适只被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同年秋赴任。”

    苏轼:沉寂已久的梁宋大地上,出现了三个伟大的身影,李白、杜甫、高适。

    最年长的李白44岁,高适比他要小3岁,而最年幼的杜甫只有33岁。

    李白当时心情郁闷极了,他刚被唐明皇赐金放还不久。

    倒是杜甫这个老实人,的的确确有满腹心酸无从说起,才华横溢的他在科举中落第。

    落第并非杜甫的才识不行,而是宰相李林甫从中使坏,那年赴考的举子全部铩羽而归。

    高适就更不必提了,这个倒楣鬼从出生到现在,就没有交过好运。

    他的祖父高侃曾为安东都护,年迈时才生下了其父高崇文,高适出生之后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

    可以说,高适一点都没沾上祖宗的光,属于典型的寒门子弟。

    他在少年时期十分贫困,靠着亲朋好友接济才勉强维持生活。

    32岁的时候,高适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踌躇满志的他不幸落榜。

    此后,这个文武双全的名将后人四处漂泊,直到遇到李白和杜甫两人。

    三个失意的倒霉蛋一见面,推杯换盏牢骚怪话一番,顿时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只有境遇相似的人,才能生出惺惺相惜。

    盛唐成长起来的人总是如此,大家觉得自己就是鲲鹏,迟早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可惜世事多舛,踌躇满志者多如牛毛,功成名就者寥若星辰。

    三个人每天的生活极为放荡,到宋城一带游历诸多名胜古迹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喝酒聊天。

    天气好的时候,三人还会去郊外骑马打猎,这种飞鹰走狗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

    本来这样过日子也挺滋润的,但李白偏偏不满足,他还想带着两人修道成仙。

    在诗仙的带领下,高适和杜甫跑到深山老林里面找仙人,仙人的踪迹哪有这么好找?

    于是,李白就指挥两位小弟采集仙草,他则按照道教丹经指导炼丹,炼好之后分给大家服用。

    虽然希望得道成仙,但这三位难兄难弟仍旧荤酒不忌,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杜甫是官宦人家出身,他可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在秋天的时候就不干了。

    临走之前,他可能觉得这样不够义气,便给李白写了一首诗。

    三个人作息极为不规律,又服用了大量乱七八糟的丹药,看起来容颜极为憔悴。

    杜甫走了,没过多久高适也退出了,只剩下李白继续求仙问道。

    他对这两位小弟似乎看不上,连句挽留的话都没有,高适和杜甫却在此后念念不忘。

    尤其是杜甫,写了十几首诗给李白,也怀念这段三个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杜甫离开后继续漂泊不定,一生郁郁不得志而病死舟中。

    反倒是高适,逆袭成为三人当中混得最好的一位。

    甚至可以说,他是唐代诗人中逆袭翻身混得最好的一位。

    41岁的寒门子弟高适人到中年,半生潦倒的他到处游浪,纵使诗名传世却无人赏识。

    但在这寂寞的旅途中,高适始终都没有放弃热切的理想,他一生都在为事业做着准备。

    “天宝九年秋,高适北使青夷军送兵,这是他第二次游历边塞地区,于第二年春天返回长安。”

    “在高适任职封丘县尉期间,因官职卑微,使他手脚局促,感到难以有所作为。”

    “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于是在公元752年辞官,客游长安。”

    “天宝十二年,经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高适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

    “哥舒翰一见到他,大为赏识,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

    “在河西期间,哥舒翰发动开边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

    “为歌颂胜利,高适作有一系列诗作。”

    “期间他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盛赞高适。”

    “天宝十四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东京陷,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守潼关。”

    “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哥舒翰战败,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

    “高适出逃,向唐玄宗献策,建议竭库藏召募勇士以御贼,唐玄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唐玄宗西逃后,高适去河池郡拜见了出逃的唐玄宗。”

    “并向唐玄宗陈事说明潼关失守是因为监军不体恤军情、自相用事。”

    “还说唐玄宗西幸蜀中未足为耻,他随即被任命为侍御史。”

    “八月到成都后,升任谏议大夫。”

    “同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江东发动叛乱,因以前唐玄宗下诏让藩王分别镇守天下时。”

    “高适规劝过其行为不合理,唐肃宗便在永王李璘叛变后召见高适与他共同商议平乱之法。”

    “高适为其分析了江东形势后肯定永王必败,于是唐肃宗便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永王李璘。”

    “至德二年,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会在安陆会和,结盟誓师讨伐李璘。”

    “结果高适还没到达广陵,永王李璘便战败了。”

    “于是他又受命指挥淮南部队参与讨安史叛军,援救睢阳的行动。”

    辛弃疾:与李杜分别3年后的高适44岁了,他在睢阳这个地方遇到了董庭兰。

    董庭兰是吏部尚书房琯的琴师,他因主人被贬出长安而四处流浪,靠着精湛的琴艺谋生糊口。

    兴衰看遍,董庭兰的琴弹得越来越好,他深深地打动了高适。

    分别的时候,董庭兰伤感地对这位听众说,恐怕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了。

    在这江湖之中,你我不过是擦身而过的落魄中年人,余生襟抱空对西风残照而已。

    没想到高适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就写出千古名句,既是劝慰琴师也是自勉。

    这种豁达洒脱的句子,只有盛唐时期的人才能写出来。

    44岁的高适功名未成、流落他乡,坦然地对故人表露自己的落魄。

    高适自弱冠之年就到过长安,以为能凭借自己的才华混出名堂。

    但意气风发的他并未如愿,辗转飘零多年一事无成。

    仕途无望的他只好回到宋城,过着耕读的生活,直到26岁时投身行伍。

    彼时大唐与契丹在边境大战,高适闻讯一路从宋城出发,到第二年秋天才抵达战场。

    他投奔信安王后不受赏识,无奈之下在幽州节度使手下当了幕僚,却只干了2年跑腿打杂的活。

    没办法,从军无禄的高适再度收拾起行囊,南下向着宋城方向返回。

    高适是一个有实干精神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打杂两年之久,但同时又胸怀大志。

    而且即便离开幽州节度使幕府,高适也不像李白那样故作姿态,辞行后就默默地走了。

    32岁的高适再到长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没想到落榜了。

    但他也不懊恼,反而认真总结了唐朝与契丹作战失利的原因,写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从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高适除了与李白杜甫短暂交游外,几乎都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他的的确确非常穷,可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这种精神在文人当中极为宝贵。

    事实果然如高适所愿,与董庭兰相别10年后,这颗沧海遗珠终于熠熠生辉。

    高适在不惑之年曾如此感叹过,现在总算不必羡慕别人,自己也捧上国家饭碗了。

    封丘县令为不入流的九品小官,李白、杜甫这样的人肯定看不上。

    可年近50的高适不一样,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踏踏实实地将封丘县治理得很好。

    可惜,玄宗晚年逐渐昏聩,上行下效弄得民不聊生。

    在封丘干了3年以后,人轻言微的高适受不了了,十分失望地递交辞呈。

    他原本以为这就是自己事业的终结,没想到有人将他的努力看在眼里,生命中的伯乐终于出现了。

    唐天宝十三年,50岁的高适得到了梁丘举荐,被名将哥舒翰看中前往河西。

    哥舒翰非常仰慕高适的文才,尤其是看完他写的《燕歌行》后,认为他在军事方面也十分有才华。

    搞军事的人需要实干精神,哥舒翰也欣赏高适在封丘县的作为,他觉得如今这样的人实在不多。

    于是,哥舒翰不断地提拔、栽培高适,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个左骁卫兵曹兼掌书记的官职。

    “高适因直言指责李辅国,从而得罪了权臣李辅国,因此李辅国在唐肃宗面前多次诋毁污蔑高适。”

    “致使高适在公元758年被贬太子少詹事,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乾元二年三月,唐军九节度在相州被安史乱军击溃,高适也随众南逃向襄阳和邓州。”

    “五月高适至长安朝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彭州刺史,赴彭州任上。”

    “上元元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

    “在入蜀赴任后,他得知杜甫也在剑南,便写下了《赠杜二拾遗》诗。”

    “当时杜甫未能及时回复,直到大历五年,杜甫将死之时,才写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

    “上元二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

    “高适率领本州兵马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崔光远部将花敬定大掠东川,唐肃宗罢免崔光远,任命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后,代宗即位,唐代宗征调严武入朝修建二帝陵寝。”

    “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乘机叛乱,派兵北断剑阁,阻止朝廷派兵入川,并西诱吐蕃,共同叛乱。”

    “但因蕃汉兵内部矛盾重重,高适率兵很快击败了徐知道,为庆贺击败反贼高适给朝廷上《贺斩逆贼徐知道表》。”

    “吐蕃进犯陇右,高适率兵出吐蕃南境,牵制其力,没有成功。”

    “十二月,吐番攻入长安,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无法救援,剑南西山诸州也被吐蕃占领。”

    “第二年,唐代宗感怀高适洞察事物十分准确,令严武代替他再次入川任剑南节度使。”

    “当年三月,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

    “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世称高常侍。”

    “永泰元年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欧阳修: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和监察御史,陪伴在哥舒翰身边镇守潼关。

    潼关的重要性,对都城长安来说不言而喻。

    哥舒翰兵败后潼关失守,高适马上就看到了本质的问题,他给出了非常合理的对策。

    可惜,杨国忠等人不同意这么做,极力怂恿玄宗舍弃都城逃亡四川。

    匆匆出逃的玄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遇到马嵬兵变,觊觎皇位已久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尊奉自己的老子为太上皇。

    高适的才华得到了验证,他升迁为了淮南节度使,讨伐企图效仿东晋的永王李璘。

    时年53的高适,再度与自己的故交李白相遇,不过这次两人并非把酒言欢,而是兵戎相见。

    李白当时正好投靠在永王幕下,还写了许多称颂他的诗歌,坐实了自己逆臣的罪责。

    高适很快就捉拿了永王,完成了唐肃宗李亨交代的任务,转身回到家乡睢阳平定叛乱。

    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57年,这3年是高适人生中光辉灿烂的顶点,他完成了从穷书生到封疆大吏的完美蜕变。

    与之相反,此时的李白却被囚禁在浔阳的监狱中,等待他的是长流夜郎的结局。

    李白这才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小弟高适,在浔阳监狱托人给他带信,希望能够帮自己解除牢狱之灾。

    一向恃才傲物的李白,这次为了保全性命,拍起了高适的马屁。

    人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什么矜持都顾不上了,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可惜,已经成为封疆大吏的高适不想趟浑水,并没有为李白出面求情。

    反倒是收复长安洛阳的郭子仪,出面为李白求情,说愿意用自己的官位功名为其赎罪。

    原来,郭子仪年轻时犯了军法被抓,与其相识的李白动用关系说情,才使其没有受到处置。

    世事如浮云,总是造化弄人,李白最终被判长流夜郎。

    虽然高适没有救下李白,但他对好友杜甫是真的好,在生活上给过他很大帮助。

    老实人杜甫晚年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他得到高适的帮助后很感动,还特意写诗记录这件些。

    高适当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而杜甫只是不起眼的穷困文人而已,能念及这份旧情还是相当不容易的。

    高适一直帮到杜甫自己都不好意思,带着老婆孩子采药换钱卖。

    晚年的高适位高权重,并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作品出现,所谓文章憎命达,这是难以摆脱的客观规律。

    高适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且加封渤海县侯,成为唐朝唯一被封侯的著名诗人。

    这位家贫落榜的传奇人物,以自信自强的精神,在人生的暮年迎来了辉煌,成长为一代封疆大吏。

    他留给后人的除了那些雄奇壮阔的边塞诗,还有这老骥伏枥的盛唐精神,这将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