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梦想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78章 魔改

第378章 魔改

    须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如今汉室,还是曾经的嬴秦,‘九卿’二字所对应的朝堂中央职务,其实都不是九个位置。

    ——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字面上看是三位‘公’,九位卿;

    实则,却从来都不是如此。

    秦时,九卿不只九位。

    内史分正牌的内史和治粟内史,少府分正版的少府和匠作少府;

    这就是四个‘九卿’了;

    再家上各种正版、盗版九卿,以及左右丞相——别说是九卿了,甚至就连三公,实际上都不止三位!

    没办法;

    始皇嬴政掌权之时,华夏文明正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间点。

    三公实际上有四五个人、九卿实际上有十几个人,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三公九卿,之所以会被称之为‘三公九卿’,正是由于太祖高皇帝,在立汉国祚后定下的规矩。

    ——三公者,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者,卫尉、廷尉、太仆、少府、典客、宗正、奉常、内史、郎中令。

    可即便如此,在后续的具体操作当中,也还是经常出现‘岔子’。

    左右丞相之制,自是不必赘述;

    而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间,甚至还出了一个‘计相’,专门负责相府内部,关于数据核算的工作。

    时至今日,汉家自秦继承而来的三公九卿制,更是形成了一套几句汉家特色的潜规则。

    比如太尉不常设;

    比如政权交替,或朝局不稳之时,间歇性被采用的左右丞相制度。

    倒是九卿,在汉家逐渐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九卿确实只有九人的定制。

    作为一个政治水平在合格线以上的丞相,刘舍当然知道刘荣这番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让汉家的九卿,也如秦时那般,设十好几个位置,并不现实。

    既然如此,那一个新九卿的诞生,自然就意味着一个旧九卿的降格。

    念及此,刘舍不由自主的低下头,掐着手指暗自盘算起来。

    内史,作为关中地区的‘小丞相’,尤其还是汉家培养丞相的体系:九卿-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一升官路线的根基,显然不大可能被取缔。

    此外,少府、廷尉、太仆、卫尉等专业性极强,又极具不可替代性的属衙,也基本安全。

    剩下的典客、宗正、奉常、郎中令——宗正负责宗室事务,不可或缺,奉常主祭祀礼制,同样必不可少。

    最后剩下的典客、郎中令两个位置~

    “如此看来,陛下是打定主意,要动典客了?”

    如是想着,刘舍也不由悠悠长叹一声,为才刚提拔到典客之位,跻身九卿之类的公孙昆邪,暗下同情起来。

    ——在汉家基本已经成熟的九卿体系当中,典客,可以说是最没存在感,同时也是最可有可无的部门。

    盖因为典客的基本职责:内外宗藩事宜,实在是于其他部门的职权多有重叠。

    内藩,在已经消灭异姓诸侯的当今汉室,基本可以直接和宗亲诸侯划等号。

    而宗亲诸侯,毕竟沾着个刘氏宗亲的身份,哪怕没有典客去接洽,也还是有宗正可以去管。

    至于外藩,掰着指头算下来,也就是南方百越之地的南越、闽越、东海三国,以及西南夷的夜郎、滇等小国。

    而这些小国,名义上是汉家的外藩,实际上,却也属于汉家必须搞定,使其转化为内藩,且要尽可能和平解放的区域。

    与这些小国相关的事务,对如今汉室而言,完全可以算作是外交事宜;

    而外交,本身就是奉常所负责的礼制的一部分。

    如此说来,典客说是位汉九卿之列,专责内外宗藩事宜,但实际上,真到了需要处理内外宗藩的问题时,完全可以由其他的九卿部门分工代劳。

    念及此间种种,刘舍最终做出判断:主爵都尉这个新九卿顶替掉的,大概率就是典客了。

    与此同时,刘舍也隐隐感觉到:该来的,还是来了。

    ——八年前,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顺位继承,位即九五。

    同年,即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都还没改元元年的先孝景皇帝刘启,就已经开始在朝中九卿的位置上,疯狂安插自己的心腹了。

    到两年前的孝景皇帝六年,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

    只不过,毕竟不是先孝景皇帝那般,做了二十多年太子,羽翼早已丰满的储君。

    再加上才刚即位,紧接着便爆发了汉匈朝那战役,半年后又是汉匈河套-马邑之战。

    故而,在即位之后,当今刘荣并没有急着在朝中公、卿的位置上,安插自己的心腹党羽。

    而今,刘荣借一手盐铁官营,终于隐晦展露出了这样的意图。

    ——主爵都尉,即要负责即将推行的盐铁官营,还要负责原本属于少府的粮食官营!

    如此要害的职务,刘荣显然不可能以能力,作为第一审核条件。

    按照刘舍的猜测,汉家第一任主爵都尉,大概率会从刘荣曾经的太子宫班底中选出。

    而主爵都尉,同时掌握着盐铁、粮米这三项大宗货物的国企垄断事宜,其进献显然都属于当今刘荣;

    也就是说,主爵都尉转下的每一分钱,最后都会流入少府内帑。

    这就意味着从今往后,主爵都尉会天然成为少府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超级摇钱树。

    对于主爵都尉,少府很可能会有求必应,甚至不再具备过去那般堪称变态的超高原则性。

    换而言之:当今刘荣极有可能凭借一个主爵都尉,来间接将少府也完全纳入自己的掌控。

    ——这,很不容易。

    或许听上去有些奇怪:少府,本身就是汉天子的私人管家,主要工作就是打理汉天子的私人财产;

    难道汉天子掌控少府,不是本该如此的吗?

    汉天子掌握自己的私人财产,难道还需要通过政治手段?

    但实际上,人类文明进程上的许多事,其实都是理论上一个样,事实上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真要说‘本该如此’,那天子本就该富拥天下,并口含天宪!

    可实际上呢?

    几乎每一位封建帝王,都需要在坐上皇位之后,通过自己的手腕,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从不同的人手中,扒拉回自己的碗里。

    比如太祖皇帝驾崩之后,孝惠皇帝就曾试着把本该属于自己的皇权,从母亲吕雉的手里扒拉回来,结果却失败了;

    没斗过老娘,孝惠刘盈又盯上了丞相曹参,想把意外流到丞相手里,被丞相分走的部分皇权拿回来。

    结果又失败了,被曹参一句‘垂拱而治圣天子’给喷了个狗血淋头。

    太后太后斗不过,丞相丞相也拿捏不住,于是孝惠皇帝心灰意冷,彻底摆烂,成功在二十三岁的年纪把自己作死。

    更为典型的:太宗孝文皇帝!

    在当初,刚从代地入继大统时,理论上本该掌握整个华夏文明的太宗孝文皇帝,可是连自己的禁卫统领都无法做主!

    在陈平、周勃等老臣明里暗里的钳制之下,太宗孝文皇帝几乎是被完全架空,连皇宫护卫统领:卫尉,都无法任命一个自己真正信任的心腹。

    万般无奈之下,太宗孝文皇帝只能玩儿个文字游戏:在九卿之一的卫尉之外,另设一个‘卫将军’的职务。

    所谓卫将军,无官衔,都尉级别的军事级别,比二千石的待遇级别。

    至于其权责,太宗孝文皇帝的原话是:在卫尉公务繁忙、无暇他顾时,协助卫尉完成禁中宿卫工作。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卫尉管整个未央宫的宿卫,而卫将军则专门负责天子居所:宣室殿的宿卫工作。

    单从这一件事,其实就不难发现:封建皇帝,理论上虽是‘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却并非是这样的。

    ——那些理论上属于自己的权利,都需要封建帝王一点点争取,在证明自己‘配得上拥有这个权利’后,才能真正成为理论上无所不有、无所无能的封建帝王。

    比如太祖高皇帝这样的开国之君,是凭借自己开国家、建社稷的功绩,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并成功拥有天子权柄;

    孝惠皇帝争取了,也失败了;

    太宗孝文皇帝争取了,最终成功了。

    便是先孝景皇帝,看似是坐上皇位的瞬间就大权在握,但实际上,早在还是监国太子,甚至是单纯的储君太子时,先帝就已经在‘争取’了。

    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与其说先帝最宝贵的收获是帝王之术,倒不如说,是在还没有真正坐上皇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大环境对帝王的测试。

    而当今刘荣,却是自有汉以来,极为特殊的一位。

    ——和先帝一样,非嫡出,却也是庶长;

    和先帝一样做过监国太子,却几乎是获封为储君的同时,就肩负了监国之责。

    在和太宗皇帝差不多的年纪:及冠前后即位,虽没有‘主少国疑’之嫌,却也不必先帝即位于而立之年。

    论能力,刘荣显然合格,甚至不止是合格;

    但论‘资历’,或者说是施政经验,刘荣却相当欠缺。

    ——几个月的太子生涯,三年的监国太子生涯,外加时至今日的两年皇帝生涯。

    接触朝政总共不到六年,这样的经验,别说是放在一位皇帝身上——哪怕是放在一名官员身上,也必然会让人心里犯嘀咕。

    于是,自然而然的,某些本该属于刘荣的权利,便以各种渠道、方式,而流向了不该流向的地方。

    比如东宫两位太后,至今都还掌控者汉家仅有的两块玉制兵符其中一块;

    比如朝中大事,就算刘荣有意无意的不去奏请东宫,下面的官员也还是会代劳,去向两位太后——尤其是窦老太后请示。

    再比如,就是相府、少府这样的部门。

    ——或许刘舍不会悖逆刘荣;

    ——或许石奋不敢悖逆刘荣。

    但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底下的官员,真的很难不生出‘陛下才多大年纪?’‘这年纪的娃儿能懂什么?’之类的想法。

    而这样的想法,就会在所有人不知不觉间,影响他们的行为。

    好比少府下辖的东西织室,本该对天子之令不打折扣的施行;

    但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当刘荣对东西织室下达命令时,本该立刻应下的负责人,却很可能会迟疑。

    迟疑过后,或许会不情不愿的顺从,但更大的可能性,是随便扯个借口,把刘荣给搪塞过去。

    这样的状况,是无法避免的。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地证明自己,来让所有人都认识到:陛下,没那么好糊弄。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封建王朝才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相比起向那些本就不咋忠诚于自己,且对自己有刻板印象的小人物,证明自己的手腕、能力,显然还是直接安插自己人,要简单省事儿的多。

    刘舍曾经想过,刘荣大概会在二十五岁前后的年纪,试探性的开始往朝中安插心腹;

    至于刘荣真正意义上大权在握,百无禁忌,再无掣肘,则很可能要熬到窦老太后驾崩。

    而现在,一个主爵都尉,却无疑是将刘舍先前的论断尽数推翻。

    ——刘荣,已经开始行动了!

    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把曾经,由太宗孝文皇帝临时设立,负责主持‘输粟捐爵’之事的主爵都尉,魔改成一个小一号的少府内帑。

    从‘主爵都尉’这个职务名称,以及该职务的由来、原本的职责,刘舍甚至能想到:日后成为九卿的主爵都尉,大概率不会摒弃原来的职权。

    即:时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叫停的输粟捐爵一事当中,有关授爵的相关工作;

    而作为一个九卿——尤其还是以‘主爵’作为官职名称的九卿,主爵都尉在授爵方面的权限,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输粟捐爵这一块儿。

    或许军功筹爵,爵位传袭,乃至于功侯敕封、外戚恩封,都将被纳入主爵都尉的职权范围。

    到了那时,手握粮食、盐、铁三项大宗垄断生意,与少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汉天子光明正大的在背后撑腰,且掌握着‘爵位’这一重要职权的主爵都尉……

    “或许二十年后……”

    “——不,是十年;”

    “或许十年后,我汉家的九卿之首,便不再是内史了。”

    “而会是曾经鲜为人知,却被当今魔改出来的:主爵都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