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背景,论述古典主义音乐产生得历史背景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论述古典主义音乐产生得历史背景

现在所提及的西方音乐实际上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尤其是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这一期间,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期。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洋音乐主要指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比较重视音乐,因此许多音乐家都得到资助和保护,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音乐理论。目前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时代。从那个时代到巴洛克时期之间,大致可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三个阶段。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文明的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从这里开始,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这个时期最早出现过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此时期音乐的特点是:第一,音乐的含义比现在的更为宽广;第二,音乐与其他艺术尚未分离,并且音乐被认为是与其他科学门类如:天文、数学等有密切联系;第三,音乐是单音音乐,且音域较狭窄;第四,已经出现多样的音乐体裁及音阶调式。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借鉴过来的,罗马人在古希腊音乐的原有基础上扩大了音乐的演奏规模,使音乐在古罗马时期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的音乐文化是指公元5世纪至13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欧洲音乐文化。在中世纪最大的音乐文化中心罗马出现了以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哥利圣咏。在这之后出现了带花腔的“散文诗”,“填词”圣咏调。从11世纪开始,西欧文化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城市,教会音乐因此有了新发展——产生了复调音乐。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新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博爱等要求。这些主张主要反映在建筑、雕塑、绘画及文学中,并扩展到了这两百年间的音乐文化中。于是,复调音乐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高峰,世俗音乐中更多的反映了现实生活,音乐文化呈现出越来越世俗、明朗和感情化的倾向。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

第一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概述

欧洲音乐史中的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更准确的说是始于1600年而结束于巴赫逝世的1750年。这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中的第一个伟大时期。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 一词。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规则的珍珠”;二是“荒谬的思想”。显然,用这一词语来概括1600—1750年这一段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带有贬义的。当时人们确实认为“巴洛克”的音乐是“怪异”、“夸张”甚至是“畸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贬义,而成为专门指代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特点的专有名词了。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声乐、器乐以及综合的音乐体裁如歌剧(包括正歌剧、喜歌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包括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奏鸣曲(包括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及独奏奏鸣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第二节 巴洛克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简述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1567—1643),意大利音乐家,与1607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歌剧《奥菲欧》。

??代表作品:《奥菲欧》(歌剧);《波佩阿的加冕》(歌剧)。

威瓦尔第

安东尼奥·威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四个乐章:《春》、《夏》、《秋》、《冬》)。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臣,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优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称为音乐的里程碑。

??代表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出自《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b小调弥散曲》;《马太受难曲》;《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布兰登堡协奏曲》(共6首)。

亨德尔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出生于德国的著名英籍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水上音乐》(交响组曲);《焰火音乐》(交响组曲);《弥塞亚》(清唱剧);《哈雷路亚协奏曲》。

第三节 巴洛克时期重要音乐家及其经典作品介绍

一、威瓦尔第

安东尼奥·威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于1678年出生于意大利。自幼随父学习音乐。1693年成为神父,1703年至威尼斯,任教于音乐专门学校。 1718年只曼图亚,任菲利普亲王宫廷乐长。1727年至维也纳,任理查六世宫廷乐长。早期作品以歌剧为主,中后期写作大量协奏曲及其他器乐曲。在音乐史上,其成就长久不被重视,直至二十世纪中叶,其作品的价值才逐渐被认识。

《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四个乐章:《春》、《夏》、《秋》、《冬》):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二、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臣,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优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称为音乐的里程碑。但在生前,巴哈却被作为一位管风琴大师而享有盛名,作为作曲家,却很少有人认可。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应该说是在他逝世的80年后,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重新指挥公演了他的《马太受难曲》后,才日益被人发掘。用瓦格纳的评价,就是:“巴赫所创作的音乐,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作品的管风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广为流传。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

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概述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中,从巴洛克时期结束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了。

古典主义音乐与巴洛克音乐相较而言,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对称美,而非巴洛克时期的非对称;巴洛克音乐更注重表现宗教题材而古典主义音乐则偏向于用音乐来表现重大社会题材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风貌;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和声乐还未完全分离,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已经完全独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分之;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有了很大发展,而进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却进入了从复调织体向主调织体转变的过程;另外,古典主义较之巴洛克音乐而言,其对器乐色彩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

此时期中,德国出现曼海姆乐派,为古典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首先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同时对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及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创新。他们的这些成就为其后出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定了基础。此外,法国的指挥家、作曲家戈塞克以及法国歌剧作家格鲁克在音乐艺术中的实践活动也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要提到的就是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在古典主义时期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年代正值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科学、经验、个性解放、权利均等、反对神权、封建特权及封建等级制度。这些进步的思想对三位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还给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深刻的转变。

概括的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的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

第二节 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简述

一、古典主义萌发阶段

格鲁克

克里斯托福·威利巴尔德·旺·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1),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尔西斯特》(歌剧)。

戈塞克

弗兰克斯·约瑟夫·戈塞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第一交响乐》。

二、维也纳古典主义学派

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代表作品:《伦敦交响乐》(共12部);《第94(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唐璜》(歌剧);《后宫诱逃》(歌剧);《魔笛》(歌剧);《G小调弦乐小夜曲》。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代表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二十六(告别)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哀格蒙特序曲》。

第三节 古典主义时期三巨臣及其经典作品介绍

一、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

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第94(惊愕)交响曲》:本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 “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

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二、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莫扎特作于1788年。该曲以“朱庇特交响曲”而著称(据说是钢琴家坷拉玛所起)。朱庇特是古罗马神话里最高的造物之神,正是因为这部交响曲具有雄伟的史诗性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被冠此美名。

第一乐章是没有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它的主部主题与十多年后出现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非常相象。副部主题幽雅典美,展开部是由它的主部主题发展构成。

第二乐章也用奏鸣曲式写成,行板,乐曲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为音乐里增添了悲壮的戏剧性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终曲乐章最为精彩,被人们称为“胜利的赞歌”。

《G小调弦乐小夜曲》:该曲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

全曲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强而有力,随后出现与第一主题相关的副题。

第二乐章,行板,是一首抒情浪漫曲。

第三乐章,小快板,是一首规整的小步舞曲,三段体结构,中段是三重奏。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它在该乐章中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三、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第五(命运)交响曲》: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音乐的历史背景

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人

早期浪漫派:肖邦、柴可夫斯基、舒伯特、舒曼、门格尔松等人

晚期浪漫派:李斯特、拉赫、马勒等人

古典时期的音乐相比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的容易欣赏,主要代表就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期浪漫派也相对来说容易理解,比如肖邦夜曲,门格尔松无词歌等一些经典作品!而到了晚期浪漫派往后,音乐已经不去注重听觉上的和谐了,作曲家们打破了传统的作曲规则和套路,以音响效果尖锐刺耳,以表达某种感情!印象派和现代派更为刺耳,现代派代表人物可以参考勋伯格,如今的现代派是朝着无调性音乐发展,听觉上舒适和谐已经被打破了。

在写作手法上,古典派的写作比较规矩,和弦选择与运用是符合逻辑的正常的,大量的正格进行来强调调性。而早期浪漫派写作手法会发现和古典派很大的区别,和弦运用非常多,音响效果很丰富。而到了晚期浪漫派以后,作曲规则被打破,一些反功能进行大量出现和一些不符合常规逻辑的运用!

如果要去欣赏建议先从贝多芬他们古典派欣赏开始,再去听浪漫派,如果你刚开始就听晚期浪漫派的东西会接受不了,觉得是一团遭,那是因为欣赏水平还没有达到,要慢慢一步步来,从古典派老师听慢慢的音乐素养就会提高,欣赏水平也会提高!

纯手工!纯手工,绝无复制粘贴!拒绝盗用!望采纳!

36.法国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17世纪的法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旧封建等级正趋于衰亡,近代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还不能以绝对优势压倒另一方。在这种暂时妥协的政治局面下,王权需要依靠资产阶级的财力来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资产阶级也需要依靠王权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正是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政治结构而产生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得到王权的保护、鼓励和培植。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笛卡尔把理性解释成为人类“善于判断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他认为理性就是良知,并强调以理性为武器,反对经院哲学和盲目信仰,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当时的一些文艺理论家们也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也应该强调理性,并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某些原则。法国古典主义基本特征(1)拥护王权,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为了牢牢掌握统治权,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学语言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古典主义作家在作品中肯定封建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首要作用,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他们经常在作品中颂扬英明君主,欢呼“圣恩浩荡”;宣传公民义务,提倡自我克制。他们尊重宫廷艺术趣味,大多轻视民间文学,只有少数进步作家才在作品中谴责专制暴政和黑暗的封建统治,并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2)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古典主义理性的基本内容,是反对文艺复兴时期因反禁欲主义而出现的纵欲倾向,要求作品的主人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拥护中央王权,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但他们所谓的国家,只是指君主的国家。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是意志坚强、善于用理性来克制感情的英雄,反面人物则常是丧失理性的极端放纵者。这种泾渭分明的形象使作品具有惩恶扬善的意义。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使作家们注意了人物心理的分析,却不着重抒写人物富于个性特征的思想、情绪与感受,使人物性格具有单一性和普遍性而缺少个性。(3)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重视格律。近代西欧年轻的民族国家,文化根底浅薄,为了建树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只能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楷模。古典主义作家常常把自己在创作中的成就归功于古代作家的启示,力图从古代作品中找出某些写作的规律和规则,甚至有些则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托名古典的。例如最著名的“三一律”就是源于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不正确理解而编制出来的。“三一律”是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昼夜内。开初“三一律”中的同一故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理解上发生歧义。后来经过官方理论家、法兰西学士院负责人沙坡兰的严厉批评,才作出如下规定:同一故事是指情节单一,不许旁生枝蔓;同一时间是指剧情的开展不超过一昼夜;同一地点是指人物的活动固定在一个地方,舞台上始终不换景。这是法国中央集权制和法国古典主义寻求统一规则、要求艺术上的单纯集中的必然结果。(4)重视艺术形式完美,如要求戏剧结构谨严单一,文学语言准确明晰等。对文学体裁作等级划分并制定了各种体裁应当遵循的原则,如悲剧属于高级体裁,应从古代取材,写王公贵族,用亚历山大诗体,严格遵守三一律等。

古典主义的形成背景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于学习古代、崇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的严格监督。它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思想分立主义的思想工具 。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一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新古典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和代表人

1、产生的时代背景18世纪到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2、特征:(1)绘画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2)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3)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4)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大卫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4、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普鲁东《四季》和安格尔的《泉》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 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

大卫的同时代人普吕东的艺术表现了革命年代艺术理想的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有人认为他并不逊色于达维德,在某些形象的严整和作品富有生气的处理上还在达维德之上。

维安的学生大卫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 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789年他创作了《布津蒂斯》,这幅画具有明显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战的意味。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期,在大卫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大卫的周围,他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400多人。他们大都成为法国画坛上的活跃人物,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种程度来讲获得了独特地位的是热拉尔、吉罗代和格罗。

大卫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纯粹的理性美去再现自然,让对象服从于既有的典雅和古典主义的美学模式,将对象理想化、完美化。大卫十分推崇普桑,在艺术理念上明显受到普桑的影响,主张用理性来指导艺术,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大卫的许多作品以古希腊罗马英雄事迹为题材,强调强有力的结构关系,追求简洁、质朴和庄重感。由于过分夸大理性作用,把情感和个性放在了从属地位,因此大卫的新古典主义有时被称为折衷的、派生的风格,这种风格使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得到延续。

大卫的学生中安格尔成就最突出,并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卫之后最重要的新古典主义画家。新古典主义发展到这里表现出明显的转折:忽视政治和社会作用,重视艺术的纯粹性和观赏性;风格华丽唯美、具有东方色彩。安格尔不久成为当时最有独创的艺术家并被推崇为古典画派的首领。新古典主义从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从描绘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从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安格尔的一生艺术活动极为活跃,他的女性人体和肖像画成就最高。

在安格尔所处的时代,浪漫主义已经蓬勃兴起,而他坚守着古典主义法则,以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姿态来反对浪漫主义艺术。安格尔最初是大卫学院派艺术的忠实信徒,出乎意料的是,他的第一幅正式的历史画创作《阿格流斯接见阿伽门农的使者》,虽然获得了当时最高的艺术大奖——罗马奖,却引起了大卫的误解和不满。在这幅画中,安格尔一改学院派教条、僵化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古典绘画从未有过的轻巧和诗意。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对欧洲的一些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其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同时期的英国绘画。当时一大批优秀的画家活跃在画坛上,其中有风景画家威尔逊、桑德比和动物画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则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英籍瑞士画家。明显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画家还有巴里、韦斯特。同时期的德国画家有希克、科赫和杰内利。

简述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新古典主义不仅表现在美术中,也表现在文学和音乐中,它在法国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下半期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是两个阶级面临决战的变革时代。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资产阶级革命家利用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众为真理而献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大造资产阶级革命舆论的新古典主义。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全文在线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