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发展史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哪些主要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史》内容精要:《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书共分七卷,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七卷)。仅仅以各分卷的主题情况看,这部书就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但作者不愿在这里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还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在较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中国没有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只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在中国可能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中国人总是运用原始型的理论与假说,但那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还是对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计划并能进行有用的实验来进一步改良技术。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发展技术的有利条件虽然少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社会,但中国古代,却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区奴隶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时代的欧洲文明大得多的发展。欧洲从中国汲取去的技术极为丰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后头14个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源。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也同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牛顿的传统,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得到发展呢?李约瑟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两章里,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第五章是先秦时期,在史前时期主要讲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一些家畜、家禽的驯养。商、周时期主要讲了青铜器、铁器的制作。第六章内容是全国统一的帝国,从秦开始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概述了这1800年的历史及科技,这一工作是在一种全球史观的背景下进行的。李约瑟考察中国的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发现它们的焦点往往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水利工程的改进以及它们的扩大应用,如闸门和新的测量仪器等。在宋代,至少有496项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项。在建筑方面,李诫在公元1100年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工程的经典著作。宋朝的代数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峰。最重要的、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化学,它是在唐代道观里不知名的实验室里开展起来的,现在终于出了成果:火药成了有用的武器——宋金之战便是它的第一个试验场。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人就已经用弩炮来发射出“炸弹”了。在公元1040年左右写的《武经总要》这一巨著中,就已确定了“火药”这一名称,并且记载了抛射武器、毒气和信号弹、喷火器以及其他新发明的迅速发展。

另一项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详细记载了它的发明人及工作原理。而《梦溪笔谈》正是一部伟大的科技著作,科学的内容占全书五分之三,包括许多天文学、数学以及化石方面的记载,还包括凸雕地图和制图方面的注意事项、冶金方法的描述以及占很大篇幅的生物学观察。中国古代的另外一项伟大发明,也在这部书里有了最早的描述,那就是罗盘。

如果说中国古代有具有独特特色的一种学科,并且在现代还有发展的话,那就是中医学及药物学。从第一个大医生扁鹊,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开始的中医传统,划过了一条明亮夺目的轨迹,到明朝出现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无疑是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李约瑟指出,李时珍在和伽利略—凡萨利乌斯(16世纪德国名医,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的科学运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本草纲目》共62卷,详细叙述了约一千种植物和一千种动物,并说明它们在药用上的价值和可能具有的价值。他还非常精确地讨论了蒸馏法及其历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水银、碘、高岭土和其他物质在治疗中的用途等等。

总体来说,李约瑟这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向全世界说明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介《中国科技发展史》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刘徽、祖冲之、张子信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两宋时期: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

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

明朝: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清朝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着有《医林改错》一书。

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近代科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

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

扩展资料: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

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

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高新科技类:

遥感技术: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超导技术:利用超导电材料的独特性质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技术,称为超导技术。

微电子技术: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品目录

卷册 内容 1卷 导论 2卷 科学思想史 3卷 数学、天学和地学 4卷第一分册 物理学 4卷第二分册 机械工程 4卷第三分册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5卷第一分册 纸和印刷 5卷第二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 5卷第三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5卷第四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 5卷第五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续):内丹 5卷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5卷第七分册 火药的史诗 5卷第八分册 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5卷第九分册 纺织技术:纺纱 5卷第十分册 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5卷第十一分册 有色金属冶炼术 5卷第十二分册 陶瓷技术 5卷第十三分册 采矿 5卷第十四分册 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 六卷第一分册 植物学 六卷第二分册 农业 六卷第三分册 农产品加工和林业 六卷第四分册 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 六卷第五分册 发酵与食品科学 六卷第六分册 医学 七卷第一分册 传统中国的语言与逻辑 七卷第二分册 总的结论和思考 七卷第?分册 经济结构 七卷第?分册 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1953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无缝钢管是航天、地质、石油、机械等工业行业必须的基础材料,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第一架飞机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全长1,160千米,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长春一汽”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于1953年7月15日。该厂的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出产于1958年9月28日。

1957年4月,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省合川县(现为重庆市合川区)发现“合川马门溪龙”。 这具巨大的恐龙化石长22米、高约3.5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认为它是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恐龙的遗骸,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亚州发现的最完整的晰脚类恐龙化石。

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研制成功。这台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由天津无线电厂生产,被命名为“北京牌”电视机。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诞生于天津无线电厂。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交付使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为1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两项成就标志着我国跨进原子能时代。

1959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地址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人的领导下,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1960年3月,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医学界少见的手术——把一只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连接起来。这种“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手术”在国内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发掘出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9年,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1972年7月30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时,发现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堪称防腐学上的奇迹。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1月,搭载了“尖兵一号”卫星的长征火箭,从酒泉发射场起飞,并于3天后回收成功。此次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9年7月,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首次大面积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积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 糖核酸(tRNA)。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次发现了娜罗虫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出现在人类视野。澄江动物化石群形成时间限于100万~300万年,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动物群突发性进化过程,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暴发”奥秘的金钥匙。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参考资料: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25/content_12111123.htm

近代中国重要科技发展史

1953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无缝钢管是航天、地质、石油、机械等工业行业必须的基础材料,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第一架飞机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全长1,160千米,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长春一汽”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于1953年7月15日。该厂的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出产于1958年9月28日。

1957年4月,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省合川县(现为重庆市合川区)发现“合川马门溪龙”。 这具巨大的恐龙化石长22米、高约3.5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认为它是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恐龙的遗骸,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亚州发现的最完整的晰脚类恐龙化石。

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研制成功。这台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由天津无线电厂生产,被命名为“北京牌”电视机。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诞生于天津无线电厂。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交付使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为1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两项成就标志着我国跨进原子能时代。

1959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地址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人的领导下,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1960年3月,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医学界少见的手术——把一只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连接起来。这种“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手术”在国内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发掘出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9年,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1972年7月30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时,发现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堪称防腐学上的奇迹。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1月,搭载了“尖兵一号”卫星的长征火箭,从酒泉发射场起飞,并于3天后回收成功。此次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9年7月,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首次大面积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积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 糖核酸(tRNA)。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次发现了娜罗虫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出现在人类视野。澄江动物化石群形成时间限于100万~300万年,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动物群突发性进化过程,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暴发”奥秘的金钥匙。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25/content_12111123.htm

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这时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有什么影响?

20世纪,有一位英国的生化学家,由最初对中国医学的关注,进而关注起中国的科技史,最终成了一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世界级大师,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利玛窦的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出生于伦敦南区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8年,遵照父亲的意愿,李约瑟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医科。后来,他进人老师霍普金斯主持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开始从事生化研究。1926年,他出版了《怀疑的生物化学家》一书,此后,又相继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在霍普金斯的热情支持下,李约瑟全力进行有关胚胎发育期化学变化的深人研究,历时10年,完成了《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两部巨著。《化学胚胎学》不但给一门新的学科下了定义并作出解释,而且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李约瑟37岁时,也就是1937年前后,三位来自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了剑桥,他们是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三个中国人的到来导致了李约瑟人生的重大转折,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三位中国研究生给予我的影响远比剑桥给予他们的影响大得多”。受三人影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也就是在这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汉名——李约瑟,取“李”为姓,表示他崇敬道家、道教始祖李聃(dān)。

1942年秋,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李约瑟和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多兹被选中,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代表皇家学会赴中国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以鼓舞中国科学家的士气,振奋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战斗精神。1943年2月,李约瑟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以英国驻华科学使团副团长兼驻华使馆科学参赞的身份,参观访问了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教育部医药研究所等许多机构,结识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43年6月,伦敦方面批准了李约瑟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建议,李约瑟任馆长。科学合作馆的成员除了李约瑟,还有6位英国科学家和10位中国科学家,其中就有李约瑟的元配夫人、生化学家李大斐和他的助手、后来与他结为夫妻的营养学家鲁桂珍。为使中英科学合作馆充分发挥作用,李约瑟拼命地工作,竭尽全力解决和改善战时中国科研机构设备不足、书资料缺乏的困难,并经常组织中国科学家和盟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李约瑟不但要以战时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和成就,来促使欧美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和技术发生兴趣,而且还要让中国科学工作者了解,一个西方科学家是如何欣赏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所做的种种努力的。

从1943年8月起,李约瑟在秘书黄兴宗等四人的陪同下赴大西北考察,历时几个月,先后到达汉中、兰州,再经酒泉、嘉峪关、玉门,到达敦煌。在考察千佛洞的日子里,他撰写了关于敦煌壁画和千佛洞的论文交由英国《自然》杂志发表。1944年至1945年间,李约瑟连续撰写了三篇关于国际科学合作事业的备忘录,继续为实现他所设计的国际科学合作蓝宣传呐喊。1946年3月,李约瑟经由香港回国,并赴巴黎接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副主任之职。

李约瑟深知:要全面深人地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及其西传的历史,必须与同期的西方科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使中西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沟通,才能理清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线索。1953年8月,第七次国际科学史会议在耶路撒冷举行,李约瑟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上的交往》的演讲。他认为:“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的交往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考察到这一事实,不管怎样我们都会看到,有关的交往年代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们对张骞时代以前独特的观念或技术细节传播可能性的判断,对公元前二世纪末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判断,应该与后来牵强的判断有所不同。”

1954年初,倾注了李约瑟大量热情和心血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终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各国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予以评论。此后,其余各卷陆续出版:1956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1959年,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和地学》;1962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声学、光学和磁学);1965年,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1971年,第四卷第三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1974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炼丹术的起源及长生术);1976年,第五卷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展);1978年,第五卷第四分册;1983年,第五卷第五分册;1984年,第六卷第二分册(农业);1985年,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1986年,第六卷第一分册(植物学);1987年,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与火器史)、第九分册(纺织技术)。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全译本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评论认为:李约瑟在科学史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将近代科学同传统科学区别开来。

李约瑟的巨著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他的第一合作者是王铃。有人认为,他们的合作像是一种天缘,使两位朴实勤奋的学者碰在了一起,不为俗物所累,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有人说,没有李约瑟,王铃的一生将是另一番情景;没有王铃,科技史的写作,绝不会如此之快,其成果也不会如此之大。李、王合作,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佳话。1990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李约瑟“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发展史 中国

相关阅读